首页 理论教育 真正的过渡是变化中的需要,它有标志性的符号语言形式

真正的过渡是变化中的需要,它有标志性的符号语言形式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是文本结构周密严谨的手段,也是文本叙述变化中向前推进时保持文脉贯通的手段。真正的过渡是变化中的需要,它有标志性的符号语言形式。这种过渡衔接与分行序数过渡衔接的主要作用是相同的,但它们也有不同,分行序数过渡起划分层次的作用,而首位序数过渡起标志层次的作用。事故发生以后前三个是整个新闻事实“扑朔迷离”的构成事头,后一个是以时间转换表示事态的发展。

一、过渡

过渡是文本的整体层次、局部层次(段落、语句)之间的衔接和转换。它是文本结构周密严谨的手段,也是文本叙述变化中向前推进时保持文脉贯通的手段。

有的写作教材把过渡分为“暗渡”和“明渡”,不使用过渡表现形式的是“暗渡”,使用语词语句或其他符号做表现形式的是“明渡”。其实,所谓“暗渡”是层次、段落之间内容的自然逻辑连接、结构的自然发展,不存在“过渡”。真正的过渡是变化中的需要,它有标志性的符号语言形式。

一是内容跳跃变化。如新华社1988年12月17日报道《算命透视》,开头两个自然段提出核心新闻事实:算命愈演愈烈。这是现象,接下来是要透视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内容有一个变化跨度,因而用了一个过渡段落。“为何不绝?一因管理不严,二是总有人信。”设问承上,简答启下。主体部分就围绕简答的一、二展开具体新闻事实,以阐明其原因。

二是表达方式变动。如魏巍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文本的前三个自然段入题,解题,表达主题,采用的是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第五自然段叙述和描写松骨峰战斗,表达方式变动了,所以第四自然设置了一个过渡段:“让我还是来说一段故事吧。”这一过渡提示了以下转变为“说故事”,因而由议论抒情转变为叙述描写就顺理成章,不觉得突然了。

从过渡衔接的结构单位看,有宏观语义层次过渡和段落之间过渡两种。

1.宏观语义层次过渡

宏观语义层次过渡是文本整体结构之间的一种衔接,也就是文章板块间的一种组合手段。在新闻文本中,宏观语义层次体现为文本结构上的板块,而板块组合衔接最主要的有序数过渡、标题过渡、语句过渡和语词过渡。

序数过渡 在通讯等篇幅较大的新闻文本中,有的用分条或分块的形式来组织整个结构,条、块构成文本的逻辑层次,用序数词语作为每个层次之间的过渡衔接。虽然有条有块,但序数在文本中依次排列,整个行文显示出明显的逻辑条理,无断裂之感。序数过渡有两种形式,一是分行序数过渡,二是首位序数过渡。

分行序数过渡是序数占行文的一行位置,处于文本的整体层次之间,有划分层次和衔接双重作用。如《北京有个李素丽》,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组织整个文本的结构,从乘客上车,到各个站点,到终点站李素丽下班,活动场地不停地变化,如果一口气写下来,就会像记流水账似的,很沉闷。文本按活动和活动的场地分为17块,用(1)至(17)把各个部分串联起来,各个新闻元素相对独立,内容鲜明,形式活泼,又彼此连贯,成为一个构成有序的整体。再如1995年5月17日《工人日报》的《寻找时传祥》,从历史的时传祥到现时的时传祥的后代,从历史的国家主席与淘粪工人握手到现时的社会轻视环卫工人,历时与现时两条线交叉进行。文本以寻访为结构轴心,按时传祥的“掏粪”之事的历史过程安排层次结构,分成五块,用一至五划分层次和衔接层次:寻找传奇式的人物对象,淘粪工与国家主席握手的佳话,淘粪工的“工贼”生活,现时社会轻视环卫工作而时传祥四个子女都在环卫系统,时传祥老伴的疑惑折射出主题思想。这样文本的文脉清晰,又层次分明、结构严密。

首位序数过渡是指序数处于层次段落的开头。在新闻文本中,它主要用于文本的次层次之间,多用在主体部分的层次之间。像调查、经验、启示之类的新闻文本,层次之间还常用“首先……其次……”、“其一……其二……其三……”、“一方面……另一方面……”等序数词语来过渡衔接。这种过渡衔接与分行序数过渡衔接的主要作用是相同的,但它们也有不同,分行序数过渡起划分层次的作用,而首位序数过渡起标志层次的作用。

标题过渡 标题过渡是在文章大标题之下设立小标题以划分文章的层次和作为结构层次间的过渡,它是新闻通讯等篇幅较大、内容复杂的文本最常用的层次划分和过渡的结构组织手段。

设立小标题主要有两个类型:一是层次主题思想,二是层次构成对象。

层次主题思想,是对整个文本的主题思想分解,也就是大主题的一个构成元素。这种过渡是以揭示层次主题思想的中心语句作为小标题,划分出不同的层次,并且以小主题与大主题之间的逻辑构成关系来衔接各个层次。如通讯《追求——记社会主义实干家、优秀知识分子栾茀》,文本的主体由五个部分构成,每个部分都设有小标题:把碧血溶进教育事业,坚韧的毅力、过人的精力,把最白最亮的丝留给人间,虔诚的“遗愿”、坚强的信心,“我还能为党干些什么呢?”这五个小标题就是文本主体五个层次的中心语,它揭示了层次的主题思想;而这五个小标题是从不同的侧面展示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风貌,它们一起构成文本的主题思想:“31年来,在他那既有过欢乐、也有过痛苦的生命途程中,布满了追求真理的足迹;在他那炎热的胸膛里,始终跳动着一颗赤子之心。”

层次构成对象,是对整个文本的叙事线索的提炼,是文本叙事发展的轨迹。这种层次过渡的小标题通常是表示时间、空间、人物、事头、事由等的语词或语句,提示出层次段落叙述的对象内容。如《惨剧真相扑朔迷离——聚焦山西繁峙金矿爆炸案》[11],文本的主体用了四个小标题表示层次之间的过渡:

爆炸:一个非常时刻

遇难者:神秘“消失”

家人追问:亲人在哪?

事故发生以后

前三个是整个新闻事实“扑朔迷离”的构成事头,后一个是以时间转换表示事态的发展。

这类小标题在一些工作、经验、问题的专题调查和评述、研究的新闻文本中,常常以经验之一、经验之二、经验之三,教训之一、教训之二、教训之三,问题之一、问题之二、问题之三,启示之一、启示之二、启示之三,思考之一、思考之二、思考之三等表示事件的因由结果的语词语句作为小标题,表示出层次之间的转换过渡。

语句过渡 语句过渡用在宏观语义层次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重复语句过渡,二是语句段落过渡。

重复语句过渡 在层次之间用相同的语句或者相同的语句结构形式来体现内容的变化,有时是一个句段形式,有时则放在层次段落的开头。这种方式除结构上的转换过渡功能外,还有加强语气、增强情感的作用,因而它常用在主观意识强烈的评述和情感浓烈的通讯、新闻专题等文本之中。如通讯《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以骨灰撒放的过程作为文本结构的线索,中间穿插追忆邓小平一生的丰功伟绩,在现实的骨灰撒放过程与历史的追忆之间,用了相同的语句段“骨灰撒大海,鲜花送伟人”来过渡转换:

11时25分,专机飞至1800米高空。强忍着悲痛,81岁的卓琳眼含热泪、用颤巍巍的双手捧起邓小平同志的骨灰久久不忍松开。她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小平同志的名字,许久才将骨灰和五彩缤纷的花瓣缓缓撒向大海。

骨灰撒大海,鲜花送伟人。

1939年8月,在延安陕北公学学习的卓琳与邓小平相识相爱并结为革命伴侣。……(略)

……邓小平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

骨灰撒大海,鲜花送伟人。

11时50分,专机盘旋着向大海告别。

“骨灰撒大海,鲜花送伟人”包括了整个新闻事实的所有关键词,以此作为记事和忆事的过渡衔接,结构自然精巧,情浓意切。如新华社1998年9月8日的新闻述评《历史不会忘记——长江流域战胜特大洪水述评》,正文七个自然段,从七个侧面分别进行述评,每一段的开头用“历史不会忘记”作为过渡衔接,加强了语意,更好地突出了主题。

语句段落过渡 在层次间设置一个过渡落,用以承上启下。如我们前面举的《算命透视》中的“为何不绝?一因管理未严,二是总有人信。”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再如《查市长》,文本用一个交公粮的场面开头,用倒叙的手法展示出这一新闻故事的结果:

6月18日下午,辛集市新城镇粮站里,农民正在交售小麦

“张中信,全部一级!”验质员一声吆喝,激起人群中一片赞叹声:“中信,你真棒!”

“俺跟李市长下了保证的,咱说话算数!”张中信自豪地说。

“听说你查过市长,后来又给市长下了保证,是吧?”

“是呀,李市长对俺好着呢……”说到这里,他还有点不好意思哩。

接下来要回到顺叙,叙述张中信如何考查市长,如何下保证的故事,因而用了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落:

这到底怎么回事?还得从头说起。[12]

语词过渡 在宏观语义层次中用得并不多,用得较多一点的是在结尾部分段落前用“总而言之”、“综上所述”、“由此可见”衔接,表示上下层次的分总关系,用“此外”、“另外”等过渡,表示上下层次的补充关系。这种过渡方式一般用在新闻调查、新闻评述等新闻文本中。

2.微观语义层次过渡

微观语义层次过渡是文本的局部结构组织的衔接,与宏观语义层次过渡一样,都是文本结构的组织方式,都是为保证文本文脉贯通、防止行文断裂的手段。但微观语义层次过渡与宏观语义层次过渡有如下区别。

第一,宏观语义层次过渡首先立足于文本意义构成单位及之间的逻辑联系,立足于文本整体结构的板块划分。在这一基础上考虑语义单位之间、板块结构之间的转换衔接。而微观语义层次过渡主要是立足于结构之间的衔接,划分的功能很弱。换句话说,宏观语义层次过渡是以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为出发点的,而微观语义层次过渡则主要是以形式为出发点的。

第二,宏观语义层次过渡方式要丰富一些,差不多涵盖了所有的结构过渡方式;在微观语义层次中用的过渡方式在宏观语义层次中都可以用,而在宏观语义层次中所用的过渡方式,如标题式过渡、分行序数过渡等,不能用于微观语义层次。

第三,在同样的语句过渡中,宏观语义层次过渡的语句形式往往大于微观语义层次过渡的语句形式,前者多用句子或句段,而后者多用句子或语词。

微观语义层次结构体现为段落、句子,因而微观语义层次过渡实际上包括段落过渡和句间过渡。

段落过渡 在新闻文本中,段落过渡的主要形式有语词过渡、提示符号过渡和语句过渡。

语词过渡 是用一些关联词或有提示性的语词(据了解、据反映、对此等),放在段落的开头起过渡衔接作用。如“因为”、“因此”、“所以”、“于是”等表示顺向关系的衔接过渡,“但是”、“可是”、“不过”、“其实”等表示逆向关系的衔接过渡。例如《算命透视》的主体第二个层次透视算命的本质时,全文的第七、八自然段,第七自然段是文化心理分析,第八自然段是算命先生自己的观点,用“其实”衔接过渡,表示二者之间的顺向证明关系:

其实,算命先生也不信自己兜售的那一套。“那些全是骗人。”成都一位算命先生说了几句实话,“但总能撞对几条,怎么说都有理,信不信就由你了。”

又如1994年8月19日《钱江晚报》的《金龙商厦成为首家“十点利”商场》,报道主体的第二个层次是推出“十点利”在商界引起的反响,有两个自然段,即全文的第三、四自然段。第三自然写一些商界人士称赞,第四自然段写不少商界人士表示怀疑,这两个自然段之间是转折关系。因此,在第四自然段之前用“但是”来过渡,突出了不同的意见:“但是,也有不少商界人士对金龙商厦的‘十点利’表示怀疑。”

提示符号过渡 在新闻文本中,有时用具有提示作用的符号来表示段落间的衔接。如——,可表示段落之间是解释、例证关系,几个段落同用表示并列关系。例如《清茶一杯谈成29亿元合作项目》:

然而,从1月6日傍晚客人抵达到9日下午离去,人们看到的却是一桩桩令人耳目一新的事:

——黑龙江省出面接送的只有省政府一名副秘书长和三四名工作人员。

——除两名部长级干部住套间外,其他人都是五六个人住一个大房间。

——议程排得满满的,闻名遐迩的哈尔滨冰灯,还是利用晚饭后的休息时间去观赏的。

——自始至终没有喝过一滴酒,没有发过一颗烟,没有送过一分钱纪念品,大家吃的都是会议伙食。[13]

语句过渡 是在段落前用提示性的语句或概括段意的语句作引导,起到衔接过渡的作用。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开头第一自然段写作者在朝鲜的思想感情,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第二自然段承上设问,引出议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当然,我们的工农群众就是无比可爱的;可是这里我想说的是他们的子弟,那些拿起枪来献身革命斗争的工农子弟,那些为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战士们,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在几个语义并列的段落之间,有时用同结构的语句在段首过渡衔接,不仅能使结构连贯,文脉畅通,而且有加强语意、增强情感表现的作用。如《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在整体语义构成的第二个层次——追忆小平一生的革命经历和革命功绩中,两次用了相同结构的语句过渡。

第一个次层次——概述小平的革命经历:

大海,是他革命生涯的起点。……(略)

大海,磨炼了他坚强的意志。……(略)

大海,坚定了他革命的信心。……(略)

第二个次层次——卓越功勋的影响: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向祖国的万里海疆。小平回眸应笑慰。……(略)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向香港、澳门。小平回眸应笑慰。……(略)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向台湾。小平回眸应笑慰。……(略)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向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小平回眸应笑慰。……(略)

每一个过渡句都是段旨的概括提示,启示下文。相同结构、重复语词构成修辞的排比,语气一贯,感情强烈。表意有凝重深沉之美,能起到加深印象、感染读者的作用。

句间过渡 句间过渡是指语句之间的衔接过渡,是文本微观语义构成的基本单位的连缀手段。句子的语义连接一般情况下是逻辑连接,需要用过渡手段时则用具有衔接作用的语词或——等符号。句子衔接过渡的语词主要有关联词、指示性语词、重复语词等。例如《珠穆朗玛峰边走边长》结尾的一段:

8848米的珠峰,何时才能停止抬升和移动?陈俊勇认为这是一个近期尚不能解答的问题。因为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年轻的高原,还因为印度板块过去每年虽仅以5-6厘米的速度漂移,但自白垩纪以来的7000万年中,已漂移了近5000公里,至今仍在向北俯冲,由此导致青藏高原继续上升和面积扩大,以致挤入天山山脉是可以预料的,既然这样,珠峰非但没有停止上升的迹象,相反,它的继续拔高是完全可能的。[14]

句子以及分句一共12个,它们之间都用了语词衔接过渡。有指代、指示作用的“由此”、“这样”,有关联词“因为”、“还因为”、“虽”、“但”、“以致”、“既然”、“非但”、“相反”等。这些过渡连接的语词,使整个段落的结构严密,语义层次分明,使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表述得有条有理。

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无论是段落还是句子,过渡都是极为重要的,它是结构的楔子、语义环扣、情感纽带。一个优秀的新闻文本过渡之妙,能使通篇增辉。仔细分析一下通讯《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它的记事与忆事穿插而语义一脉贯通,叙事与议论、抒情交错而结构精巧严密,感情深沉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也与作者对过渡艺术的娴熟把握有很大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