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生科研一般隐性知识的维度

研究生科研一般隐性知识的维度

时间:2022-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研究生科研一般隐性知识结构的研究表明,研究生科研隐性知识有六个维度,分别是日常计划与组织、社会的交互作用、小组任务管理、个体任务、系统任务及学术发展管理。可以看出,研究生科研隐性知识是具有多维度的结构性知识,每个维度所包含的内容均和研究生日常科研活动密切相关。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在科研隐性知识上的差异进一步说明,隐性知识和经验有密切关系。

第四节 讨 论

斯腾伯格等人将隐性知识看成实践智力的一个方面,是个体从经验中获得一种实践能力。隐性知识具有内容、情景与取向三维结构,其内容维度包括管理自己、管理他人和管理任务三个方面。

关于研究生科研一般隐性知识结构的研究表明,研究生科研隐性知识有六个维度,分别是日常计划与组织、社会的交互作用、小组任务管理、个体任务、系统任务及学术发展管理。其中日常计划与组织是关于个体完成任务的背景或情形所必需的自我管理方面的计划性、对活动的条理性等;社会的交互作用是关于个体对外部因素的期望及价值体现的肯定方式;小组任务管理是个体基于当前任务所进行的实践行动或计划等;研究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是与个体任务有关的具体解决技巧等;学术研究的管理是个体从长远或整体的角度来对自我任务的规划方面的技能;学术发展管理描述完成目标的自我激励等方面的信念、行为等。从这六个维度的具体内容来看,涉及个体关于研究生科研活动的任务管理、他人管理以及自我管理三个方面,而这些方面的内容和个体活动的背景、内容以及定位等紧密相关。我们可以看出,研究生科研领域一般隐性知识的结构和前人研究的隐性知识的结构之间存在相似性,因此,不同领域的一般隐性知识结构具有相似性。可以看出,研究生科研隐性知识是具有多维度的结构性知识,每个维度所包含的内容均和研究生日常科研活动密切相关。对研究生科研隐性知识结构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隐性知识的本质和内容,为研究生培养实践活动提供理论参考。

研究生是高等学校培养的高层次人才,研究生科研领域一般隐性知识反映了研究生从科研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以及在追求和实现个体价值目标时运用知识的能力。隐性知识是衡量个体在实践中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被人们用来作为成功者和较少成功者所拥有知识类型差异的指标。[4]隐性知识越高的个体感受成功的程度越高。研究生科研隐性知识反映了研究生从科研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以及在追求和实现个体价值目标时运用知识的能力。研究发现,感受较成功的研究生在科研隐性知识六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感受不成功的研究生,说明隐性知识是个体成功与不成功的指标差异之一。爱德华和施莱奇的研究表明,研究生的隐性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测一个学生今后的专业成就[5],因此,在研究生教育中,应注重对研究生隐性知识的重视与培养,这对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和促进研究生在今后科研领域中取得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主观感受成功的研究生在科研领域一般隐性知识的六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主观感受不成功的研究生。毋庸置疑,研究生科研领域隐性知识的这些维度对个体的成功非常重要,在成就研究生科研目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于研究生科研一般隐性知识结构的研究表明研究生科研领域一般隐性知识是具有结构性的知识。

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在科研隐性知识上的差异进一步说明,隐性知识和经验有密切关系。博士研究生在日常计划与组织和学术发展管理两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硕士研究生。可能的原因是博士研究生通过硕士阶段科研的训练和经验积累,知道在日常科研计划中哪些是重要的举措和行动,如制订日常计划表,按目标计划的重要性进行等级排列。此外,博士研究生在自己今后学术的发展方向上比硕士研究生更加明确,如选择难度较大能充分展现自己科研能力的研究方向。无论哪类研究生,都需要较好地利用社会激励、学会小组任务管理工作、在研究技能训练与培养以及学术研究管理具有较好的掌握。

不同学科研究生在科研隐性知识维度上的差异说明对于不同学科而言,科研隐性知识侧重点不同,其所关注的隐性知识维度也可能不尽相同。文、理科研究生在学术发展管理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工科研究生,可能的原因是文、理科研究生所从事的科研活动主要以自我选题为主,因此他们在进行科研活动时更多地以自我意愿为主要出发点来选择研究方向和课题;而工科研究生主要是以导师或是团队的整体研究课题或研究方向为导向来选择自己的研究内容,因此在学术发展管理的自我动机上可能要低于文科研究生和理科研究生。

【注释】

[1]周治金.隐性知识视角下的研究生选拔与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2008(1):87-91.

[2]冯明,廖冰,程颖.中国公务员内隐知识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13:150.

[3]R J Sternberg,et al.Practical Intelligence in Everyday Life[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119-124.

[4]马顺道,李永建.隐性知识转化研究综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4):34-36.

[5]W R Edward,D Schleicher.On Selecting Psychology Graduate Students:Validity Evidence for a Test of Tacit Knowledge[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4,96(3):592-6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