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播电视概述,广播电视的发展主要受到的因素影响

广播电视概述,广播电视的发展主要受到的因素影响

时间:2022-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播电视的发展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政治因素。新闻节目是广播电视的支柱,办好新闻节目是广播电视的首要任务。截至到2005年末,中国共有广播电台273座,电视台302座,教育台50座。中国城乡有收音机5亿台,电视机3.7亿台,广播听众近12亿,电视观众近13亿。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遵循对外广播规律,强化报道时效,突出反映中国立场,客观报道各国反应,也赢得了许多海外听众的好评。

第一节 广播电视概述

广播是重要的新闻媒体,是典型的大众传播,尤其是在国际新闻传播方面。通过无线电传播的广播电视新闻被称为“没有纸张、没有距离”的报纸,其传播速度之快和覆盖面之广是任何报刊都无法相比的。

1862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提出了电磁理论。在此基础上,1895年俄国科学家波波夫和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分别经过独立的研究,研制成功了最初的无线电接收机。1899年,从欧洲大陆跨越英吉利海峡的无线电报试验成功。1901年,无线电报横跨大西洋从欧洲传到美洲。无线电通信的优越性很快就显示了出来。

无线电广播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实验时期(1906~1920年)、电台创办时期(1920~1930年)、发展时期(1930~1950年)、繁荣时期(1950~现在)这样几个阶段。[1]

英国传播学者布赖思·韦纳姆(Brian Wenham)在《第三代广播》一书中,将广播电视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1)广播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从20世纪20年代初到50年代末。(2)电视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3)卫星和有线电视时期,始于60年代末。这种划分方法基本上展示了西方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对于分析西方国家的广播电视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根据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发展现实,我们也可以将世界广播电视划分为以下四个时期:(1)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广播的发展和繁荣时期。(2)70年代电视的发展和繁荣时期。(3)80年代多种电子媒体的发展和繁荣时期。(4)90年代以来的卫星电视时期。

广播电视的发展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政治因素。这不仅体现在各国制定的媒介政策上,还体现在与媒介发展有关的经济政策上。例如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提高收音机的普及率,政府对进口收录机免征进口税,从而促进了广播的发展。在国际广播中,国际政治中的各种因素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广播电视方面,使各国国际广播的播出功率、时数和使用语种发生了相关的明显变化。(2)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决定着广播电视的发展水平。电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展缓慢,这一方面是由于战争,更主要的是由于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而在同一时期广播的繁荣以及当今在第三世界被称为“穷人的媒体”的收音机的普及都说明了经济因素对广播电视发展的制约。(3)技术因素。录制手段、传播手段以及接收手段的发展都使广播电视的传播效果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些变化还导致了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变化,并使广播电视的节目内容顺应着这些变化而出现了相应的调整。

新闻节目是广播电视的支柱,办好新闻节目是广播电视的首要任务。90年代以来,尽管电视已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新闻资讯来源之一,但是广播并没有因此衰落。广播具有报道信息迅捷的特点,广播的信息几乎可以覆盖全球,几亿人可以在同一时间收听同一地点发生的重要新闻。电子科技的发达使收音机越来越小型化,轻巧灵便,价格便宜,可以随身携带。所以世界虽然已经进入卫星直播电视的时代,广播依然在传播媒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国际广播以境外听众为对象。由于广播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不受国界限制,接收工具普及,所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竞相发展国际广播,用来宣传本国的政策,树立本国的形象,增进国际间的了解。对外广播的受众主要是外国人,他们各自的国情也不同,比如政治制度、价值取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即便是海外华人、华侨,他们对中国的了解、看问题的角度与取向也与国内的人有所不同。对这些既不同于中国受众,他们彼此之间又各不相同的受众广播,就必须积极探索其特殊的规律性,应该遵循由这些规律性组成的传播原则。对外广播要注意受众的需求,要根据受众的特点选择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还要根据对象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教育水平、思维方式等,在题材选择、语言运用、表达方式上做适当的处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受众对广播电视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且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在广播电视节目频率、频道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应该区别不同的收听收看对象,提供针对性、服务性更强的各类节目。

截至到2005年末,中国共有广播电台273座,电视台302座,教育台50座。全国有线电视用户12569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413万户。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4.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8%。[2]中国现有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44座,调频发射台和转播台17554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51517座;微波站3006座,微波线路91783公里;卫星地球站34座,卫星收转站82.6万座;使用4颗卫星29个转发器转播126套广播节目和74套电视节目。中国城乡有收音机5亿台,电视机3.7亿台,广播听众近12亿,电视观众近13亿。[3]中国已经建立了无线、有线、卫星等多技术多层次混合覆盖的、现代化的、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广播电视覆盖网。

近年来,中国的广播电视部门增强新闻传播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宣传质量明显提高,宣传效果明显改进。改进了会议和领导人活动的报道,突出实质内容,注重新闻价值,会议新闻减少,新闻信息量增加,新闻的可听性、可视性增强;改进了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充分显示了广播电视在应对处置社会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方面特有的作用,在激烈的国际传媒竞争中传播了中国的声音。

广播电视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打破常规对战争实况进行了全程直播,在报道时效、持续规模、组织运作、高技术运用等方面都突破了以往对重大国际新闻事件的报道。在报道伊拉克战争期间,中央电视台第一、四、九套节目收视率分别上升了10倍、24倍和8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遵循对外广播规律,强化报道时效,突出反映中国立场,客观报道各国反应,也赢得了许多海外听众的好评。

此外,广播电视还完成了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行、珠峰登顶等重大报道任务,完成了APEC会议、“博鳌亚洲论坛”、“世界经济发展宣言”等重要国际活动的报道。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等16个语种的节目在北美、欧洲、非洲、拉美的30多个重点国家和地区大中城市的中波和调频电台直接落地,每天累计播出74小时;中央电视台第9套、第4套节目在美、英、法等104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整频道有效落地,其中第9套在境外落地入户数由2002年底的600万户增加到1700万户。[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