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子民主是如何产生的?“电子民主”

电子民主是如何产生的?“电子民主”

时间:2022-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电子民主”上述推理也适用于分析信息与传播新技术对当代社会的政治影响。这类神话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版本是“远程民主”,以为电视、录像等技术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政治实践。不过,它也有明显的矛盾:电子民主最细化的进程没人感兴趣,但是公民协会和反全球化团体用的粗疏过时的工具,有时却能发起大规模的动员。

“电子民主”

上述推理也适用于分析信息与传播新技术对当代社会政治影响。每次“新技术”浪潮,都会催生民主借机日臻完美的希望,以为有了强大的工具就可以超越体制的障碍(即所谓大众传媒插手信息,公民逃离城邦生活)。这类神话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版本是“远程民主”,以为电视、录像等技术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政治实践。后来,区域主义者、社群运动也信奉这类神话,再后来,地方机构拿起了接力棒,将传播技术用于官方目的,以强化日益减弱的官方途径的政治参与,推崇开创性的当选者。于是国家干涉主义的因素(在法国尤其明显)也利用技术进步,使之成为推动社会现代化杠杆。90年代以来,“电子民主”、“赛博民主”等说法先后出现,以数字时代为基础的无中介社会的梦想再度点燃,美国学者本杰明·巴伯(Benjamin Barber)表达的希望是:“被启蒙的”公民通过进入网站可以更知情、更主动,可以在直接的、全民的“大民主”框架内,在电子论坛自由表达、任命或罢免当选者、决定政治优先性。

有关公众对信息技术的使用的研究表明,上述理性主义的观点并不成立。克里斯托夫·阿特同(1987)的研究建议人们低调面对第一次远程民主的浪潮,当时民众对构建经验的参与其实相当弱。关于“数字化城市”和电子媒介化新形式的大量调查也证实,互联网问世以后,直接民主的期待并非人人认同,信息和知识(这两个概念不可混淆)未必更易获得,大多数网上活动只是为了广告,只有简单的功能,或者只发生在特殊的城市或文化情境下,很难被广泛复制。技术改变不了公民关系的历史和边界。只要政治还取决于公民与当选者之间的分隔且后者以代议原则的名义执掌大部分权力,技术在政治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就是有限的。这个研究结果让人失望,或者说让人失意。不过,它也有明显的矛盾:电子民主最细化的进程没人感兴趣,但是公民协会和反全球化团体用的粗疏过时的工具(它们通常不能改变这些团体的生存条件),有时却能发起大规模的动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