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媒效果恐惧症及其渊源介绍

传媒效果恐惧症及其渊源介绍

时间:2022-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媒效果恐惧症及其渊源谴责传媒效果,并非当代社会特有的病症,而是古已有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女人爱听广播连载,于是广播被指责腐蚀了女性。1938年,美国电台转播奥森·威尔斯的《世界大战》,很多听众以为外星人真的入侵地球了,因此惊惶失措,这也被认为是广播威力的证明。这种批评的第一步,是找出应被关照和保护的无辜受害者群体。

传媒效果恐惧症及其渊源

谴责传媒效果,并非当代社会特有的病症,而是古已有之。柏拉图《理想国》里的苏格拉底决定将诗人逐出城邦,就是因为担心诗人所言腐化青年。谴责在不同的时代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一般说来,一旦某种媒体(或媒介)的社会发展引人注目,针对它的谴责就会登峰造极。19世纪,连载小说讲述了镇子里的穷苦人受恶人迫害之后如何复仇,于是被斥为社会主义思潮的温床,毒害了工人的思想。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女人爱听广播连载,于是广播被指责腐蚀了女性。纳粹在德国掌权,还有人因此断定广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希特勒确实充分利用了广播)。1938年,美国电台转播奥森·威尔斯的《世界大战》,很多听众以为外星人真的入侵地球了,因此惊惶失措,这也被认为是广播威力的证明。上个世纪50年代,摇滚乐、动画等面向年轻受众的媒介蓬勃发展,然后就被与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挂了钩。麦卡锡主义盛行时期,美国动画片创作者甚至因节目内容而接受议会的质询,欧洲国家也设立了非常严格的审查制度。60年代以后,电视取代电影,在被斥为暴力载体的无良媒介中名列榜首。时至今日,对青少年健康、不文明行为或暴力的关注又把电子游戏和互联网锁定为批判的目标。

预设传媒有某种威力,然后笼统批评之,通常是因为现有秩序受到威胁、掌权者担心可能丧失权力。这种批评的第一步,是找出应被关照和保护的无辜受害者群体。不难看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惧怕通俗报刊,部分原因在于工会等革命运动的兴起,对经济和社会不公正构成了挑战。二三十年代的广播剧则是男权恼怒的替罪羊——当时的背景是,部分女性人口进入就业市场,开始自主的媒介消费,由此形成了女性解放的浪潮。

成年人/青少年/儿童之间的关系一出问题,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就被放大,可实际问题往往与传媒无关。动画片的大发展正值新一代儿童成为不那么依赖于父母的消费者。摇滚乐问世与青少年解放同时发生,青少年解放又归因于教育日渐普及、该年龄段人口追求享乐,而这又要归因于经济发展让人拥有更大的经济实力和更多的休闲时间,有条件追求享乐的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