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黎族太阳历出处

黎族太阳历出处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漫长岁月的生产实践中,黎族人民创造出许多具有黎族特色的科学技术。黎族没有24小时的概念,但有时辰意识。一月之内,黎族也有上旬、中旬和下旬之称。因为海南岛地处热带,从气候的变化中,黎族人认识到热月份和冷月份,从雨量的多少中,又知道雨季和旱季。(二)空间方位观念黎族的空间观念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民间科技_中国黎族

第二节 民间科技

民间科技即在民间中发展起来的科技。在漫长岁月的生产实践中,黎族人民创造出许多具有黎族特色的科学技术。这些科学技术涉及到历法、医疗卫生数学等。

一、历法

历法就是用年、月、日计算时间的方法。包括时间观念、空间方位观念、季节的划分、十二地支历。

(一)时间观念

时间观念,就是对时间存在的意识。起初可能源于人们对太阳的认识,一天之中随着太阳位置的不同,表明了一天中有不同的时段。这个时段就是,有太阳的时候,天是亮的,什么都能看见;没有太阳的时候,天是黑的,什么都看不见。天是亮的时候,太阳有不同的位置。例如:早晨,太阳东升;中午,太阳正中;下午,太阳西斜;晚上,太阳不见了,天空漆黑一片。黑天,分前半夜、后半夜。每天如此,周而复始。这种现象,引起人们对时间的关注。关注的结果,认识到这是个自然现象。在这个自然现象基础上形成了年月日的时间观念。

1.日。每有太阳的时候,人们称这种现象为“baishwan”(音译为“百唤”),即“白天”。“百唤”的初始,人们称之为“gaeusdhom”(音译为“搞剁呣”),即“早晨”;“百唤”的中午,人们称之为“peekhwan”(音译为“瞥克唤”),即“中午”;“百唤”的下午,人们称之为“rueihwan”(音译为“路诶唤”)。

根据不同的时段,人们可进行各种各样的生产劳动;太阳快落西山的时候,人们便收拾生产工具,放下各种活儿,回家吃晚饭。晚饭后,人们也随着休息。翌日,太阳又从东方升起,新的一天又开始了。黎族“唤”之概念,就是这样在长期观察太阳日复一日的起落过程中产生的。在天与天的分界中,以鸡鸣的次序为标志:即夜中鸡鸣的第一声,是第一天和第二天的分界线,也就是昨天与今天的分界线。以太阳升起、在天空正中和落山作为早、中、晚的标记。有了这个标记,人们在外出干活,不管是放牧水牛,还是在山栏地里干活,都以太阳位置的不同安排一天的活动。

黎族没有24小时的概念,但有时辰意识。即,他们把一天分为10个时段,以太阳的方位、农事活动、作息时间和动物鸣叫等来命名。

黎族把一个月定为30天,每一天均以12个动物生肖分别命名,其顺序为:鼠日、牛日、虎日、兔日、龙日、蛇日、马日、羊日、猴日、鸡日、狗日、猪日。12天为一个周期,两周期半为一个月,五周期为两个月。

2.月。“月”与“月亮”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也有细微的差别,即“月”是数字概念,“月亮”是直观的实物概念。说“月”是数字概念是由于月亮每次都在农历的初三日出现,弯弯的挂在天空的西方上空,到了十五日时便圆了,过了十五日又由圆慢慢的变成不圆,直至一轮弯月。这种由缺、圆、缺到看不见的过程,正好是太阳落山30次。黎人便把上次初见月亮的那一天到下一次再看见月亮的那一天,计算为一个月,这一个月正好30天。这30天的算法跟汉族的计算一样,按顺序为:初一、初二、初三、初四、初五……直至30天。这30天,仍要结合12生肖行事,以便知道一天中的属相。并根据属相来判断出生产、生活中的吉凶祸福,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如初一是马日,那么初二便是羊日,初三是猴日,初四是鸡日,如此类推。

](音译为“闰念”)。img144至于如何知道和确定大小月和闰月,请教老人时,老人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只是说是“祖传下来的”。一月之内,黎族也有上旬、中旬和下旬之称。不过,他们习惯用“头月”“中月”和“尾月”代替罢了。

黎族计算年份也与计算日期一样,以12种生肖动物来称呼,12年为一周期。若要知道一个人的年龄是多少,先问这个人出生于哪个动物年,已有几个周年,就可以算出这个人的确实年龄数。

(二)空间方位观念

黎族的空间观念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身体、事物和自然界山体,是黎族最早取用的空间坐标,后来统一以自己面对太阳作为坐标,并以此坐标为准逐渐形成了各种空间方位观念。

在黎族社会中,东西南北中的意识早就有了,但还没有形成相关的词汇。所以,人们往往把面对太阳升起的地方称为“日出”,即相当于“东”;太阳下山的地方称为“日落”,即“西”;而自己的左边则称为“左手边”,便相当于“北”;右边称为“右手边”,即“南”;自己站的地方便是“中”了。至于上下左右前后的概念黎语中早就有了。

(三)季节的划分

一年四季,这是一般的常识。但黎族地区的气候变化不大,四季不太明显,能够让人明显感觉到季节变化的只有热和冷、多雨和干旱。因此,在黎族的传统观念里,热和冷、多雨和干旱就成了黎族划分季节的依据,人们对一年有两季比较熟悉。

虽然黎族没有四季的概念和划分,但在人们的谈话中也往往涉及到四季。如布谷鸟月份(2月~4月)、野鸭月份(5月~6月)、大雁月份(8月~10月)、白鹤月份(11月~1月)。又如过去,黎族地区山鹿很多,凡打猎的男人都喜欢把2月~4月称作山鹿怀胎月,5月~7月称作鹿茸月,8月~10月称作山鹿交尾月,11月~1月称作山鹿长细毛月。这实际已含有四季的意识了。

(四)十二地支历

黎族的历法与农事关系比较密切,和汉族的农历相似。一年共有360天,也分大小月。年份和日期都按“十二地支”来计算,用12生肖来称呼年月和日子,以12年为一个周年期,周而复始。两个半周期为一个月,一年共有30个周期日;一个人长到有一个周期年,预示此人即将长大成人。

按12生肖计算日子和年份的历法,在黎族社会中影响极其深远,特别是对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影响更深。黎族在红白喜事、探亲访友、建屋修路、耕田下地等要按12生肖选择“吉日”。乐东黎族自治县抱由镇保定村习俗,每逢12天就有一个“禁日”,“禁日”这天不利农务,只宜休息。合亩制地区喜欢根据“吉日”安排或不安排生产生活,如牛日、狗日、龙日是捕捉山猪最好的日子,若在这3天不打猎,擅自改变日期的被认为是心地不诚,存心与山鬼作对,会得罪山神;猪日、鼠日最适合播种、插秧、犁田、收割、吃新米。这里面包含了极其深刻的宗教意识。

黎族是一个农业民族,历法的知识和经验对从事农业活动和日常生活的安排非常重要。新中国成立前,黎族孩子长到12岁左右,都会在父辈的指导下掌握有关的历法知识,因为他们即将长大成人,将要面临独立的生产劳动。但现在,黎族传统的历法已受到公历的冲击,只有老人还能清楚地记住十二地支历,中青年人就记不全或把顺序弄混乱,所以每次到要选日子时,都要去问老人。

二、染色技术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黎族妇女掌握了生产、生活中的许多知识和技能,就染色技术而言,在很久以前,她们就能够染制黑、蓝、红、黄、青等颜色。

(一)染乌色

“染乌色”亦称“染黑色”。黎族染色法之一,流行于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番响村。用家种的蒋布隆(jiengxblungs)、蒋妹(jiengxmei)和野生的蒋亥(jiengxhaei)、蒋飒特(jiengxhlaet)等植物的叶子捣烂加水,与待染的纱、布、麻一起煮开片刻。取出,待凉后,放到水田的泥浆里踩踏一番,然后拿到河里清洗干净。晒干后,即得乌纱、乌布、乌麻。色泽光亮。因地区不同,染料和染色法也有别。有些地方的染乌色与普蓝色用的植物染料有3种。其中,两种为家种,一种为野生。用这3种染料的叶子浸渍在缸内两三天后取出(若想快就用水煮),然后将布料或衣服放到缸中染。若一次所染的颜色不够深,再重染两三次,直到满意为止。

(二)染红色

黎族染色法之一,流行于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番响村。将名叫“发易”(faix)的树皮放到锅中加水煮,然后将要染的物品放入,浸渍2~3天即成,不需加其他配料。也可用一种名叫破呐(poen)的植物染料捣碎煮水,将所欲染之衣物投入水中漂染即可,一次不红可反复染几次,直到满意为止。

(三)染青色

黎族染色法之一,流行于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番响村。用家种的蒋布隆(jiengxblungs)、蒋妹(jiengxmei)和野生的蒋亥(jiengxhaei)、蒋飒特(jiengxhlaet)等植物的叶子放到水缸中浸泡2~3天后取出丢弃。在泡过植物染料的水中加入贝灰、草木灰水、酒、呣亚(pumxya)、昏亩特(huenxmuet)、丫(ngiax)和褪胎(tontaeix)等液汁,然后把纱或布放入染缸中浸泡,取出晒干即成。有些地方用家种的菜逋隆(caiblungx)、菜买(caimaeis)、法日(fauus)和野生的菜槐(caihwais)、菜赛(caihlaei)染青色。操作的过程是:将以上植物的叶子放入水缸内浸渍3天后取出丢弃,加入贝灰和酒搅拌,成靛后,将纱布放到染缸里染色,待纱布上色后捞出来晒干。晒干后的染布,如果发现色彩太浅,可再次放进染缸里染,直到满意为止。要想使布身坚实耐用,可将染布放进用发衣(faix)树皮煮出来的水中浸渍,晒干后即可。

(四)染黄色

将一种像姜一样的野生植物捣碎冲水,再将衣物投进水中浸渍,两天后取出晒干就变成黄色了。一次不成可反复几次直到满意为止。也可用黄姜的根部捣烂或切碎煮水来染,不加任何配料。

(五)缬染

缬染是流行于东方市美孚方言地区的一种染色法。其方法是把纺成的纱缚紧,两端固定于一木架上,然后依经线以青或褐色棉线扎成各种图案花纹。接着,放进缸内染色,上色后取出来除去扎线,即现出蓝底的白花纹,人们再依此织成布。这种染色手艺,由于很费眼力,许多上了年纪的妇女都要戴上眼镜才能进行打结工作。

美孚方言地区妇女制作衣服的原料,主要来源于棉花、木棉和某些野生植物皮的纤维。染料有植物的、动物的和矿物的。其中,以植物染料为主,动物染料主要是猪血和狗血,矿物染料少用。为了使染料的粘力更强,可将煮熟的适量牛皮加入染料中,这样可使衣物不易脱色。

三、取火

黎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成功地摸索出了取火的方法,如钻木取火、击石取火、钩镰取火等。

(一)钻木取火

黎族取火法。取火前,要准备好百菜(黎语baiscai[pai11tshai53],意为“母木”)和爬菜(黎语pascai[pha11tshai53],意为“公木”)。百菜要选用质地疏松的易钻易冒火星的干柴,常用作干柴有苎麻秆、飞机草秆和木棉树枝等。这些干柴,有秆心且质地疏松,公木钻进去时容易起火星。为了保证钻木取火的质量,要挑选拇指大小的干柴作百菜(即“母木”),百菜表面要削平,并在表面上做几个浅浅的小坑,用来固定爬菜(即“公木”),第一个小坑钻不出火时,再挪到第二个小坑上,直到钻出火星为止。公木要选用比筷子粗一点的质地坚硬的、粗糙的干柴充当。取火时,先将棉絮或干树叶放在地下(面积要比百菜宽些,便于火星洒落时燃烧),然后把百菜放在棉絮或干树叶上面。接着,双手紧夹爬菜(即“公木”)对准百菜的小坑用力压搓,压搓的速度越快越好。百菜因受爬菜的压搓,很快就出现了许多发热的碳粉并冒出火星来,将垫在百菜下面的易燃烧物烧着,则表示取火成功。

img151

钻木取火

(二)击石取火

黎族取火法。以两种石头为工具,一块是白色石头,即火石或燧石,一块是黄色石头,即黄铁矿石。取火时,左手握住黄石头和一些易燃的纤维,如干枯的芭蕉叶、棉花、箭毒树根等。右手拿着白石头,用力对黄石头撞击,即可发出火星来把黄石头上的纤维点燃。这时,只要用嘴轻轻地吹,火苗便燃起来了。

(三)砍刀取火

黎族取火法。砍刀取火的方法是:将火石放在地上,火石上面放一些易燃纤维,用左手按住,然后右手紧握砍刀柄,用砍刀头部反复敲击火石,火石被敲击发热后便发出火星将易燃物燃烧,便产生了火。

四、度量衡

黎族的度量衡单位有拃、庹、步、间歇4种。

拃,黎语称“hwuupimg152”,汉语音译近似于“呼呵卜”。一般指张开大拇指与中指两端的距离,约合6寸多。

庹,黎语称“hlaenximg153”,汉语音译近似于“三”。指两臂横伸后中指末端间的长度。约合160厘米。

步,黎语称“zaemximg154]”,汉语音译近似于“匝呣”。约合两脚之间的距离。

间歇,黎语称“kauxfiekimg155]”,汉语音译近似于“尻夫耶克”。走路或挑担走路时,两次休息时的距离或路程。

五、传统记数法

(一)传统记日法

海南省保亭县一带的本地黎、杞黎、侾黎、台黎各支系中,有一种古老的记日法,即12生肖记日法。以台黎记日法为例,包括万寨(蛇日)、万那(马日)、万未(羊日)、万灿(猴日)、万座(鸡日)、万秩(狗日)、万择(猪日)、万塔(鼠日)、万头(牛日)、万银(虎日)、万帽(兔日)、万祭(龙日)。12日为一轮,黎语叫做“鼓弦”。黎族人的日常活动都要择吉日,通常认为蛇日、鸡日、狗日、鼠日、兔日吉利,在这些日子里办事能招财添福。保亭一带的黎族人认为虎日、龙日、猪日是“血日”或“害日”,不吉利,做事有禁忌。

(二)传统记时法

黎族人传统的记时方法。将一天的时间划分为10段,即黎明、上午、中午、下午、黄昏、入夜、初夜、子夜、五更、破晓。黎族人用生活中常见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物作划分时段的标准。例如,中午、下午、黄昏,以太阳方位为准;入夜、初夜以人们习惯作息时间为准,五更、破晓以鸡叫或虫鸣来划分。传统记时法,是黎族人从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

(三)黎族计算法

计算路程远近,以太阳在天上的位置为基准。人们习惯将一天分为“日出”“朝食”“正午”“斜日”和“日落”5个时辰。如从甲村到乙村的距离,称为“从日出到日落”,或“从朝食到斜日”等。计算长度的最小单位用“拃”,最长的单位用“庹”。计算土地面积以步幅多少为准。计算容量以特制的壶形小竹篓或椰子壳为准。计算牛只的大小以角(或“牙”“身”)的长短为准。此外,也有用买来的尺、升、秤等工具计算的。在运算方面,一般是靠心算,10位数以上则用玉米粒或稻秆、石子等来帮助计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