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南黎族的船形屋

海南黎族的船形屋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船形屋因其外观像船而得名,是海南黎族建筑文化的代表。从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直到清末,海南岛黎族大部分居住区仍流行干栏式船形屋。据笔者对海南岛各地黎族老人的调查,之所以把住宅建成船篷状的半圆形屋顶,大多数人的解释是为了抵御台风的袭击,并非与使用船只或船居生活历史有什么关系。

船形屋因其外观像船而得名,是海南黎族建筑文化的代表。1991年春,笔者随从导师北大考古系李仰松先生赴海南,对11个县(市)的黎族居住区进行民族考古调查;1994年春,笔者又在海南省白沙县南开乡进行蹲点调查。前后两次调查,接触到不少有关船形屋的资料。

船形屋依其结构形制可分为干栏式与地面式两类,前者是黎族较原始的住宅形式。据笔者调查,干栏式船形屋平面大多呈纵列长方形,建房时先用木桩、木板和竹竿构成屋柱和楼板,然后在楼板上架设弯曲的梁桁如船篷状框架,再盖上一排排扎好的茅草排,外轮廓便像一条船。在“船”的首尾两端开门,前门外是一阳台,台边靠一小木梯以供上下。阳台是休息、座谈、会客的地方。进入前门后,整个“船”视家庭人口多少分为若干节。人口越多,“船”身越长,节数越多。各节之间有的再设小门相通,有的则在“船”内一侧隔出小单间。进门第一节往往是全屋最宽敞的部分,屋顶设有顶棚,存放谷物及其他杂物家具。地面进门一边靠“船”壁放置长条形橱架以及水缸等,对面则放简陋的睡床,作为平日休息或招待客人之用。中间是灶火的位置。为了用火安全,有的在楼板上开一方形洞口,下面用木条顶着一块涂有泥巴的木板,三脚灶(用三块石头摆成品字形,上置炊器)就放在板上,板面略矮于楼面。有的则在楼板方形洞口内直接嵌入下达地面的土柱子,柱面略与楼面平,上置三脚灶。灶火整日不熄,除做饭外还供取暖照明之用。第二节是卧室,小隔间往往是未婚青年的卧室。“船”尾最末一节往往建一两间小隔间,供女青年居住,便于外村男青年从“船”尾处来访。

依照楼板距地表的高低,当地黎民又有“高栏”(即高脚船屋或高架船形屋)和“低栏”(即矮脚船形屋或低架船形屋)之分。“高栏”楼面距地表高度可达2米以上,楼下则饲养水牛之类的大型家畜。“低栏”距地表只有几十厘米,只能饲养家禽。从调查资料看,时代越早,高栏越多,或许早期全为“高栏”,如宋朝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称:“居处架木两重,上以自居,下以畜牧。”赵汝适《诸番志·海南》亦称:“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这种下边可以饲养牲畜的船形屋显然是高脚船形屋。从有关记载中可以看出,至迟到了清代,已同时使用“低栏”即矮脚船形屋[1]

地面式船形屋又叫“半船形屋”。与干栏式相比,除直接坐落于地面之外,其余结构形制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从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直到清末,海南岛黎族大部分居住区仍流行干栏式船形屋。到20世纪30年代,干栏式船形屋已大为减少,只在白沙县境内有所保留[2]。到了50年代,即使在白沙县境内也只有最偏僻的南开乡(那时叫南溪乡)才能见到干栏式船形屋。当笔者于1994年前往南开乡调查时,整个南开乡再也找不到一座船形屋。听当地黎族老人讲,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干栏式船形屋就已彻底消失了。1991年笔者在昌江县和乐东县某些偏远山村还碰到过地面式船形屋,但其形制已发生一些变化,最突出的是在屋内已建造矮墙,不再是墙顶合一的传统结构了。从数量上观察,地面式船形屋很少,与之共存的金字形屋往往占据绝大多数,看来不久以后,地面式船形屋也将全部消失。

黎族船形屋由高到低、由多到少的变化并不是偶然的,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变迁相适应。由于历史原因,黎族大部分居住在地广人稀的山区丘陵地带。在自然生态环境没有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黎村周围森林茂密,野草丛生,为建造费材颇多的干栏式住宅提供了充足的材源。同时,面对湿热多雨、虫兽肆虐的自然环境,居住在干栏式住宅内,可防潮去湿,躲避虫兽,有利于人畜安全。由于海南岛孤悬海外,特别是黎族又地处海南岛偏远山区,生产方式落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自然生态环境相对平衡,受汉族建筑影响也较少,因而干栏式船形屋便得以长期保存。自清代以来,随着大陆与海南岛联系日益密切以及海南岛自身的迅速发展,昔日的蛮荒之地加快了开化和文明的脚步。同时,自然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森林减少,草地荒芜,野兽逃遁。于是干栏式船形屋原有的优点渐渐丧失,缺点却日益显著,如费材多,采光差,人畜合住不卫生,容易发生火灾等。加上汉族建筑技术日益强烈的影响,居住者不断改进黎族传统住宅,导致干栏式船形屋由高栏到低栏、最终完全被汉族式的金字形屋所代替。

提起黎族船形屋,人们总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黎族为什么要把住宅建成船形?对此,有人认为:“黎族的船形屋与岛民的船居生活历史有关”,“船形屋与船的使用或有关联”[3]。据笔者对海南岛各地黎族老人的调查,之所以把住宅建成船篷状的半圆形屋顶,大多数人的解释是为了抵御台风的袭击,并非与使用船只或船居生活历史有什么关系。另据文献记载,黎族干栏式建筑有时还盖成盆形,如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称黎族“结茅为屋,状如覆盆,上为阑以居人,下畜牛豕”。清人吴应廉《安定县志》云:“生黎……屋如覆盆,上为栏以居人,下畜牛豕。”如果说船形屋与船有关联的话,那么盆形屋是否与盆有关联呢?如此推测,显然不妥。

如果追问黎族船形屋之前的住宅是什么,晋人张华《博物志》称:“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北史·蛮僚传》云:“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旧唐书·南平獠传》亦称:“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虱、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为‘干栏’。”以上史料所谈的“巢居”“干阑”泛指我国古代南部和西部百越民族所居的原始住宅,因此不能排除黎族最初也曾使用此类原始住宅的可能。1965年在云南沧源崖画第Ⅱ地点发现一组村落画面当中绘有干栏式房屋形象,其中有的呈覆盆状;在第Ⅴ地点则绘有巢居画面。据研究,这里的崖画距今至少有四五百年的历史[4],或许与前述文献所言“巢居”“盆形屋”有相似之处。诚如此,也可做为复原黎族最早住宅形式的参考。

(原载《文物天地》1998年10期)

【注释】

[1]清·张庆长:《黎岐闻纪》云:“黎内有高栏、低栏之名,以去地高下而名,无甚异也。”

[2](德) 史图博:《海南岛民族志》,1937年。

[3]黄敬刚:《海南岛古代黎、苗建筑的初步研究》,《东南文化》1990年5期。

[4]云南省历史研究所调查组:《云南沧源崖画》,《文物》1996年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