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我国现阶段高校勤工助学政策的思考和建议

对我国现阶段高校勤工助学政策的思考和建议

时间:2022-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正因为此,目前一些高校的勤工助学活动既无法充分走入社会,就是在校内,也仍仅仅停留在打扫卫生、搞点家教、临时搬运等低层次的水平上。

我国高校的勤工助学活动20世纪80年代开始形成一定的规模,进入90年代后,为了保证高等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有效地解决特困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原国家教委和国家财政部于1993年联合下文,就如何进一步做好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原国家教委为此还专门划拨了勤工助学启动资金,经过几年的发展,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在助困、解困方面的特有效能逐步显示出来,尤其是随着招生并轨制度的全面完成,特困生问题不仅成为学校而且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作为济困助学的重要方式——“新L助学”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回顾这几年的发展历程,我们觉得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但是,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问题的存在,只有理性地思考这些问题并解决之,勤工助学工作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

一、部分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质量不高

勤工助学工作作为高校改革的配套措施,它旨在济困的同时加强助学的功能。应该说,勤工只是途径,“济困助学”(包括解困、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优势等)才是最终目的,同时,它也是检验勤工助学工作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但是,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一些高校从一开始就仅仅把勤工助学工作定位于一项单纯的解困措施,而没有将它上升到培养人才的高度,在设定和开辟岗位的时候仅仅局限于简单、零散的体力劳动,而没有上升到学生的智力开发与技能的运用上;在对象的确定上,仅仅局限于极少数特困生而忽视了大量其他困难学生的存在,这样势必造成勤工助学工作的起点不高、勤工助学岗位的层次不高、勤工助学工作的涉及面不广等一系列问题,最终造成勤工助学工作的质量不高。也正因为此,目前一些高校的勤工助学活动既无法充分走入社会,就是在校内,也仍仅仅停留在打扫卫生、搞点家教、临时搬运等低层次的水平上。这样既达不到助学的目的,也制约了助学岗位的开发,从而难以缓解日益突出的勤工助学岗位的供求矛盾,最终连济困的目标也无法充分实现。

二、基地建设和实体开发的力度不够

一般来说,建立稳固的勤工助学基地,充分利用学校的科技优势和学生的智力优势来开发勤工助学的实体,这是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但事实上,迄今为止,像北大方正集团这样的实体还只是极少数,大部分的高校还只停留在开书店、办服务性商店、搞洗衣服务部等水平上,而这些基地限于客观因素的影响,既无法保持稳定性,也难以继续拓展勤工助学的岗位,这造成勤工助学岗位难以持续增长,而且难以使勤工助学基金变为资本进入生产领域,从而难以实现基金真正的或是大幅度的增值,最终制约了勤工助学工作的持续发展。

三、对学生的岗前培训与价值引导不够,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够

勤工助学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参加适量的劳动,提高学生的劳动观念、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并通过勤工助学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认识这一点,在当今的形势下,尤其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尤为重要。因此,对每一位参与勤工助学活动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让他们了解岗位职责、岗位概率、岗位意义,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纪律观、金钱观、价值观,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鼓励学生自谋、自创勤工助学岗位,正确处理好勤工助学与完成学业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勤工助学工作发展的主要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