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形式美的特征和规律有哪些

形式美的特征和规律有哪些

时间:2022-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意味因不同的形式美与不同的生活实践相联系而有不同的表现。有些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容美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处于矛盾乃至对立的状态,如有些艺术作品,内容消极,但其形式却可能是美的。从审美知觉的规律看,黄金分割的确有着不容否认的审美意义。

一、形式美的特征

形式美是美的大门,它具有两个主要的审美特征。

(一)形式美表现内容,为内容服务,与内容辩证地有机地结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形式离不开内容,美的形式总是与美的内容相联系。所谓内容,就是指构成事物的内在要素的总和,包括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属性、运动过程、发展趋势等等。所谓形式,是指内容诸要素的结构方式和表现形态,即事物矛盾运动的存在方式及外部表现形态。内容是决定事物性质的基础方面,形式是为内容所要求的存在方式。因而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同时,形式又反作用于内容,形式的优劣影响以至制约着内容的表达。这就是事物的内容与其形式之间表现出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就事物的美来讲,有的内容美形式也美;有的内容美而形式不美;有的内容太差,而形式却十分可取。人们在创造美的过程中,总是强调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但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如对一般的实用产品,人们注重的是使用价值,而对外形上的修饰有时则关注得不多;对山水自然的美,因其以千姿百态的外在形式见长,有时则忽略其深层意韵。总之,每一具体事物的美,其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都只能是具体的、历史的相对统一,很难达到尽善尽美。

(二)形式美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形式美是人们最普遍、最直接地感受到的一种美。这种美的本质,因其表现形态的外在性,似乎只取决于事物的自然属性,以致从古希腊以来的一些美学家只看到这种美的自然属性(客观性),而没能揭示出因历史积淀而深蕴其中的社会性,没能真正找到形式美所以为美的根本原因或根据。事物的形式本是自然规律的表现,它同人没有关系时,本身无所谓美丑,只有通过生产实践,人们才会发觉某些自然物的形式对人的积极效用,意识到它们是对自己本质力量的一种肯定。这种美的形式作为肯定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形态,在人们头脑中反复出现,经过长期历史的积淀,从而获得了抽象的存在形态,成为具有相对独立和历史继承性的形式美。

形式美的纯粹性与独立性只是相对的,并不是没有内容的,但它的内容已不具有具体的特定的意义,所表现的只是某种朦胧宽泛的意味。这种意味因不同的形式美与不同的生活实践相联系而有不同的表现。在生活中,有许多事物并无深刻的社会内容,如有些自然风光和工艺品,却具有外形式的美。有些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容美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处于矛盾乃至对立的状态,如有些艺术作品,内容消极,但其形式却可能是美的。

二、形式美的规律

形式美作为美的一种现象,表现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各种符合规律的自然形式——单纯一致、比例、节奏、对称、均衡、多样统一等,都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构成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一)单纯一致是形式美构成的规律之一。这是最简单的形式美。它是指不论任何事物(社会事物或艺术作品)的色彩,线条给人们的直观感情的认识是和谐、均衡、一律。例如一匹花布,当它的各种花纹或图案与布的颜色和谐时,它就会给人以美的感受。

客观事物都具有单纯性、一致性。在单纯中虽见不到明显的差异和对立的因素,但在这单纯中令人可以感受到美。如色彩中的某一单色,蔚蓝色的天空,碧绿的湖面,鲜红的花朵,明亮的阳光等等,均属单纯的美。单纯能使人产生明净、纯洁的感受。一致是一种整齐的美。如农民插秧,秧苗插得很整齐,保持一定的株距,这不仅便于植物生长,同时在形式上也呈现出一种整齐的美。仪仗队的行列,士兵的身材、服装、行进等动作都很一致,加上每一个战士精神状态的高度集中,这些特征表现出的也是一种整齐的美。

单纯一致又叫整齐一律。黑格尔说:“整齐一律一般是外表的一致性,说得更明确一点,是同一形状的一致的重复,这种重复对于对象的形式就成为起赋与定性作用的统一。”[12]如直线、立方体等就是整齐一律的,因为直线始终只朝一个方向走;立方体的任何一面都有同样大的面积、同样长的线和同样大的角度。形式美的诸因素,照同样的方式组合,形成反复,可以产生整齐一律的美。反复就是重复,是同一事物的不断出现。如游行方阵中的人群、律诗中的音节,其排列都是整齐一律的。这是反复的最简单的方式。

(二)比例。指事物各个部分彼此之间的对比关系。通常所说“均称”,就包含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如我国木工祖传的“周三径一,方五斜七”的口诀,就是制作圆形和方形物体的大致比例。古代画论中所说“丈山尺树,寸马分人”,[13]它的意思是说,反映在画中的山、树、马、人的高度应该有个比例,画中山的高度如果是一丈,树高便是一尺,马高一寸,人的高度则是一分。绘画艺术中这种大体的合理的比例关系,是历代画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形式美。不仅是绘画如此,各种事物如果能保持着匀称合理的比例关系,就会具有这种形式美。事物如果出现严重的比例失调,就会产生畸形。那什么样的比例才能引起人们的美感呢?西方学者认为黄金分割的比例最能引起人的美感。所谓黄金分割,即大小(宽长)的比例等于大小二者之和与大者之间的比例。用a代表大者,b代表小者,列为公式是a∶b=(a+b)∶a。如果取一根线将它分为两段,使长的那段的平方等于短的那段的平方乘全线段。将这根线作黄金分割后,两条线段长的比约1∶1.618,大体上相当于5∶8。人们常用这个比例来衡量事物和造型。人的身体各部分也是符合这个比例的。如果一个人的身长正巧是1∶1.618米,那么,以肚脐为界,最匀称的身材其上下身之比应为0.618∶1。这上下两部分中所包含的比例关系,就是黄金分割的关系。

从审美知觉的规律看,黄金分割的确有着不容否认的审美意义。但它只不过是比例的一般规则的局部情况,还不能把这种比例硬搬到一切事物的造型中去。如果不问什么情况,机械地套用这一比例,反而不会产生理想的形式美。

(三)节奏。是指一定的单位的量(声音的、形体的、动作的量)在运动过程中,以等距离时、空上的重复出现。这种形式美存在于自然界。构成节奏有两个重要关系:一是时间关系,指运动过程;二是力的关系,指强弱的变化。把运动中的这种强弱变化有规律地组合起来加以反复便形成节奏。它是事物正常发展规律的体现。郭沫若说:“本来宇宙间的事物没有一样是没有节奏的:譬如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四时代序,这便是时令上的节奏;又譬如高而为山陵,低而为溪谷,陵谷相间,岭脉蜿蜒,这便是地壳上的节奏。宇宙内的东西没有一样是死的,就因为都有一种节奏(可以说就是生命)在里面流贯着的。”[14]同样,这种形式美也来自人自身以及艺术实践。人的生理运动,如心脏的跳动、人体的呼吸、走路时的步履、劳动时的动作等都是有节奏的。在艺术中的节奏感则更为鲜明。音乐节拍的强弱、长短、力度大小等交替出现;舞蹈动作的反复变换;诗歌的韵律;影视内容张弛场面的安排;绘画中垂线、水平线、斜线、曲线的重复配置;冷暖色、明暗色的反复调和;书法艺术中笔调的变化;建筑艺术中门、窗、柱的排列;园林别墅中花草的间隔栽培等,这些都包含着节奏这种形式的美。如果审美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人的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会感到和谐、轻松和愉快。

(四)对称。是指一条线为中轴,上下或左右两侧均等。对称形式可分为横对称和纵对称两种。在自然界中,对称的物体很多。植物的叶脉、飞鸟的双翅、动物的四肢等都是对称的。人们的外部器官是左右对称的,物体的水中倒影则是上下对称。普列汉诺夫分析原始民族产生对称感的根源时指出,人的身体结构和动物的身体结构是对称的,这体现了生命的正常发育。只有残废者和畸形者的身体是不对称的,体格正常的人对这种畸形的身体总是产生一种不愉快的印象。他还举出原始的狩猎民族,由于他们的特殊生活方式,形成“从动物界汲取的题材在他们的装饰艺术中占着统治的地位。而这使原始艺术家——从年纪很小的时候起——就很注意对称的规律”,[15]由于对称能给人以稳定感、安全感,庄严感,所以在建筑艺术中,差不多都用对称的形式。如天安门两侧对称的建筑,它可以衬托天安门的中心地位。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认识到对称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许多生活工具、交通工具如果不对称,往往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可见,事物的对称形式,不仅有其实用的价值,还可给人们以审美的愉悦。

(五)均衡。是指布局上的等量不等形。均衡的形式有两种:对称均衡与不对称均衡,以不对称均衡的形式居多。不对称均衡,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在形式上虽不一定对称,但在分量上都是相当的,丝毫不会使人感到彼轻彼重,畸大畸小。对称当然是均衡,它是一种机械的均衡,或者说规则的均衡。我们一般讲的均衡是不规则的对称。均衡较对称有变化,比较自由一些,均衡可以说是对称的变体。均衡一般可分为天平式、杠秤式、跷跷板式等多种形式。天平式,平衡点是固定的,两边平衡物体距离平衡点等远;杠秤式,平衡点是固定的,但两边平衡物体的距离则随秤锤(较小物体)的移动而不同;跷跷板式,两边平衡的物体(人物)重量相等时,平衡点位于正中,两边物体的重量不同时,平衡点移向较重物体的一边。

均衡与对称是互为联系的两个方面。对称能产生均衡感,而均衡又包括着对称的因素在内。色、声、线的对称均衡、组合,是形式美中比较常见的现象。

(六)多样统一。是形式美规律的高级形式。所谓“多样”,是指整体中所包含的各个部分在形式上的区别和差异性。所谓“统一”,是指整体中所包含的各个部分在形式上的某些共同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某些关联、呼应、衬托的关系。多样统一,实际上就是杂多的统一。

和谐,就是多样统一的具体表现。它要求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对立的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和谐来源于现实本身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和谐一方面见出本质上的差异面的整体。另一方面也消除了这些差异面的纯然对立,因此它们的互相依存和内在联系就显现为它们的统一。”[16]可见和谐就是对立面的统一,“不协调的东西的协调一致”是事物和现象的各个方面的配合和协调,多样化中的特殊的统一。

从单纯一致、对称、均衡到多样统一,就像我国哲学家老子说过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7]老子的论述表达了万物统一于一以及对立统一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多样统一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事物本身的形具有大小、方圆、高低、长短、曲直、正斜;质具有刚柔、粗细、强弱、润燥、轻重;势具有疾徐、动静、聚散、抑扬、进退、升沉。这些对立的因素统一在具体事物上面,就会形成和谐。

多样统一的和谐美,是艺术美的关键。艺术家的审美创造,其根本作用差不多只在于创造出比直接现实更加和谐的美,这就需要按照艺术规律去重新创造“第二自然”,使重新被创造出来的东西,围绕一个主题,“杂而不越”。艺术的多样统一的和谐美,是可以而且应该比自然的多样统一的和谐美具有更高的品级。例如,达·芬奇画的《最后的晚餐》,就充分体现了多样统一的和谐美。耶稣在逾越节的晚餐桌上与他的十二门徒共进晚餐,他坐在餐桌的中间位置上,突然对众门徒说:“我现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要出卖我!”这话立刻引起强烈的反应。画家在画面上以耶稣为中心,把十二个门徒分为四组,左边、右边、中右、中左各有三人,每组各成分体,自成小的中心,其中每人的形象与性格又人各自异,而每个组成部分又与耶稣的地位及其宣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造成了起始与承续,中心与外围间的比较、呼应关系,富有变化的节奏感和强烈的戏剧效果。另外,他把场景放置在餐厅里,在有限空间里,用透视法造成景深感,缩短了观众与场合的距离。画家还正确地计算离地透视距离,使水平线与画中人物和桌子构成一致,使观众在心理感觉上如同置身于桌前,亲自耳闻目睹了这一切言谈和举动。这一切都是和谐的,再加上背景的平衡对称所体现的向心力的构图以及光的明暗的利用,都使这幅画在多样统一的原则上,显示了成功的范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