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什么是社会美?社会美的特征有哪些?

什么是社会美?社会美的特征有哪些?

时间:2022-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社会关系中,人的美构成社会美的核心,人的美应该体现为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生产劳动是不美的。中国历史上有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的美谈。(三)社会美的差异性社会美发生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因而,具有明显的社会差异性。欧洲爱尔兰民族男子以着裙服为美,而中国的汉族则把男子着裙装视为怪异,这是社会美的民族差异。

一、什么是社会

社会美是指存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事物的美。社会美来源于人类社会的实践,即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向自然索取物质资料的生产斗争。在此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也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从事改造社会的活动。在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得到发挥,从而创造出社会美。

(一)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社会美存在的重要领域

原始的时代是人类蒙昧的时代,尽管生产力水平极低,生产工具简陋,但原始人的生产活动仍然是一种比较自由的自觉的创造活动。原始人的聪明才智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并在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上打上了他们本质力量的印记。原始人制造、使用的石刀、石斧、竹签、木棍、陶制器皿等,既是生产斗争的工具,又是审美的对象。原始人捕获的动物、采摘的野果,既是原始人维系自己生命的食物,又是观照自身本质力量的美的对象。特别是原始人把兽皮、兽毛披挂在身上,用兽油涂抹在脸上,将兽骨、兽牙做成手镯、项链戴在手上、脖子上,并以此来炫耀自己的勇气、力量,更成了美的标志。特别应当指出的是,伴随着原始的生产劳动产生的原始艺术,如原始的神话、传说、原始的音乐、舞蹈,既是原始人组织生产劳动、传授生产技能的手段,也是原始人愉悦身心、抒发情感、获得审美享受的重要方式。这些原始劳动所形成的美,可以说是社会美最早、最朴实的形态。

(二)社会美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劳动者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斗争

这包括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农民战争以及反对民族压迫,维护祖国的尊严,抗击外来侵略者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在这些斗争中,劳动者和推动历史前进的各阶层的人们一起都发挥了自己最大的创造才能,充分显示并丰富、发展了自己巨大的本质力量,因此,这些斗争的光辉形象、丰功伟绩以及斗争的生活,都是可歌可泣的,当然也是美的。

(三)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都是社会美的丰富内容

生活各个领域的美包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社交、友谊、爱情等方面,凡是通过宜人的生活形式,肯定或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的,也是社会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简言之,社会美涉及的范围极为宽广、内容也极为丰富繁杂,但归纳起来无非两大类:一是社会事物的美;一是社会中人的美。当然事物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事物不能离开人,人也离不开事物。它们的关系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在社会关系中,人的美构成社会美的核心,人的美应该体现为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

二、社会美的形态

社会美的形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劳动的美

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的生产劳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创造的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美。当我们看到:收割机在麦田中收获;钢花飞溅铁水奔流的场面是美的。生产劳动之所以是美的,就是因为在这种感情活动中,直接地显示着人们进行自由创造的本质力量。

需要注意的一点:生产劳动是美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生产劳动都是美的。不同性质的劳动,有不同的审美价值,生产劳动的美,必须以自由劳动为前提。因为只有这类性质的劳动,劳动者才是自觉自愿的,情绪是欢快的,再苦再累,汗流浃背,也感到自由劳动的乐趣。

然而,在私有制条件下的异化劳动的情况则不同。生产劳动是不美的。

生产劳动总是离不开劳动主体、劳动工具、劳动环境、劳动产品、劳动过程。生产劳动的美就是通过这些表现出来的。在美的创造过程中,达到:求精、求实、求美。

(二)革命斗争的美

除了生产劳动之外,社会的革命斗争和民族斗争也是社会美产生和存在的重要领域。例如,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反映了革命者在改造旧世界斗争中的英雄气概,是壮美的。

为什么人民的革命斗争是美的?因为在斗争中最能显示其创造力量。改变社会关系,推进社会前进;首创精神充分发挥,才能得到充分的显示,在斗争中感到乐观和欣喜。

(三)社会风尚的美

社会风尚的美,就是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友谊、爱情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美。如: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真挚、互帮互助、关心爱护的人际关系;热爱本职、勇于奉献、职业道德高尚、维护公共利益的工作态度等等。

三、社会美的特征

(一)社会美的功利性

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是功利性的智慧生物体,人从事任何社会活动都具有明显的价值取向和功利目的,受着功利的驱动。如:农民种地是为了获得生存必需的食物;做工是为了创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唱歌或写诗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动机是为了满足特定需要的观点。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五个梯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相属关系和爱—尊重—自我实现,他认为:“自我实现也许可以大致描述为充分利用和开发天资、能力、潜力等等。这样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人类的一切活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需要的性质及其满足程度,必然要与人们的社会美的判断发生联系。

(二)社会美的伦理性

人在社会活动中要受到一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的影响、制约,人的社会活动目的、方式、手段都首先要在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层面上定向和定位。这就必须赋予社会美以某种伦理色彩。例如:食物可以满足人在饥饿时的需要,一个饥饿的人偷吃了不属于自己的食物,可能得到同情,却不可能受到称赞,因为偷窃违背了社会的公共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中国历史上有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的美谈。一个处于饥饿的人,不但不去偷窃,当别人主动提供食物时,他居然拒绝,这是因为他从施舍者的语气中感到一种对自己人格的蔑视,他的伦理道德观念视人格为贞操,不允许为一餐之饥饱而牺牲人格尊严。英国的劳伦斯讲:“使人高贵的是人的品格。”

(三)社会美的差异性

社会美发生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因而,具有明显的社会差异性。这种社会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时代差异、民族差异和角色差异。例如:对于人的形体审美,唐代以丰满富态为美;宋代以苗条瘦削为美。这是社会美的时代差异。欧洲爱尔兰民族男子以着裙服为美,而中国的汉族则把男子着裙装视为怪异,这是社会美的民族差异。所谓角色,有性别、职业、身份等。男性的个性特征和行为风格是阳刚,被视为美,如果过于阴柔,则被视为不美。这是因为角色差位造成的。

应该看到,社会美的差异性,具体的内涵和实际程度是在不断变化的,在进行审美判断时,要注意到这点变化。

四、社会美的审美标准

社会美同自然美和艺术美一样,也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在审美过程中,社会美侧重于内容。我们可以将以下三点作为社会美的审美标准。

(一)真。就社会美的对象而言,真的不一定就是美德,但美的一定是真的。社会美的真,一方面是指对象必须是真实存在的,另一方面是指对象的外在表现必须与内在状态相符合。如:假新闻、假典型、假情况之所以是丑的,就是因为它不是真实的存在。它具有欺骗性、侵害了人们感情和理性。假冒伪劣、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矫揉造作之所以不美,是因为其表现状态与内在状态相互分离,甚至对立。

(二)善。社会美必须强调善的标准。善,既指符合人类普遍伦理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也符合人类社会特定条件下为多数成员所承认的伦理道德标准和价值标准。如,珍惜生命、尊老爱幼、解困济难,就是符合善的美好行为;而践踏生命、欺小凌弱、趁火打劫则是丑恶的行为。善是社会美的本质和基础,在社会美中占有重要地位。社会美就是以感性形式表现出来的善。完善才有美,对一个人来说,表里如一,才是美。

(三)美。社会美的形式要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形式美的规律和法则,适用于社会美。如:阅兵场上的方队要整齐统一;人际关系要和谐稳定,工作要有节奏;人的躯体要有匀称感和比例感;服装造型应该对称而其款式和配件则应体现变化。

符合上述社会美的标准内容是真的、性质是善的、形式是美的,就能够给人们带来不同形态的审美感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