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影响的古代人物

有影响的古代人物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有影响的古代人物一、土司(一)李南哥李南哥,明代土司。成祖在返回途中召见李英,询问西土人情。李英怕事发累及自己,派人将祁太平及义子抓来拷打,结果祁成被殴致死。此事被言官揭发后,李英被逮入狱,夺爵论死。就任陕西行都司都指挥佥事期间,李文体察下情,安抚藏族部落,靖定边防,贡献颇多,受到边民称颂。李文率兵抗击,擒杀数十人,夺得军需马匹无数,以功封为高阳伯。
有影响的古代人物_中国土族

第一节 有影响的古代人物

一、土司

(一)李南哥

李南哥(1337~1430年),明代土司。先世居西夏灵州,曾祖李赏哥时自灵州迁居西宁。赏哥子梅的古,梅的古子管吉录,管吉录生二子,长子察罕铁木尔,次子李南哥。察罕铁木尔子观音保,观音保子李文。李南哥“姿貌丰伟,性质直,自幼志气超卓,为乡人所推,比长,颇习武事,番族部落皆信爱之”。明初归附后授“西宁卫管军所镇抚”之职。多次随官军征讨不愿降附明朝的地方势力,并积极协助明王朝招抚番族。先后招抚西宁一带的西纳等13个藏族部落,河州、贵德一带的藏、土族部落,参与了安定、阿端、曲先三卫的设置事务,累功由所镇抚升为西宁卫卫镇抚(从五品官),阶武德将军。为招抚番族,李南哥还亲建佛刹于西宁,明太祖赐名“宁番寺”。同时,又延请藏族高僧三罗喇嘛建刹于碾伯南川,明太祖赐名“瞿昙寺”。洪武末年,西纳族指挥板麻领真答儿、千户亦领真奔共同为恶,不遵守明朝礼度,李南哥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将二人擒献朝廷。永乐元年(1403年)因功升为西宁卫指挥佥事,阶怀远将军。永乐五年(1407年),因年老辞职,长子李英袭指挥佥事之职,次子李雄任锦衣卫千户。宣德五年(1430年)正月十四日卒,享年93岁。《西宁志》评价其“招安番族,疏通道路,置邮递,广积储”,“开创卫治,厥功居多”,可谓名副其实。

img159

李南哥画像

(二)李英

李英(1382~1442年),字士杰,李南哥之子。因其后代世居今民和、乐都县境,因地在西宁以东,故称“东伯府李土司”,以李英始祖。永乐六年(1408年)袭职。永乐八年(1410年),明成祖首次北征蒙古时率家兵从征,以功升指挥同知。不久,又升西宁卫土官指挥。永乐十年(1412年),奉命于讨赖川(今托来川,在甘肃酒泉南)围堵在甘肃凉州、永昌一带反明的土达老的罕部,斩300余人,生擒60人,又乘胜雪夜穷追,大获全胜,以功升陕西行都司(驻甘州)都指挥佥事(正三品)。永乐十二年(1414年),率土兵随明军征蒙古瓦剌部马哈木,在土剌河(今蒙古国图拉河)之战中再立战功,受到朝廷厚赐。永乐十七年(1419年),上书检举揭发西宁僧录司左觉义(僧官名)张答里麻利用职权冒请护持度牒、拘留国师、徇私枉法的罪行,使这个民愤极大的地方一霸受到极刑,当地百姓拍手称快。永乐二十年(1422年),第三次随驾北征蒙古,在屈裂儿河畔(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归勒河)大战中斩获较多。成祖在返回途中召见李英,询问西土人情。李英一一作答,并乘间请求在西宁修建真武庙,以为边人岁时祝寿祷祈之所,得到允准。此庙建成后,宣宗敕赐名曰“广福”。战后,明廷按等次赏赐从征将士,李英享第一等殊荣。仁宗即位后不久,李英由陕西行都司都指挥佥事擢为都指挥同知(从二品)。这年,明朝出使西域的内官乔来喜、邓诚途经安定、曲先等卫时,遭安定卫指挥散哥、曲先卫指挥散即思、卜答忽等抢劫。李英奉旨于洪熙元年(1425年)八月率西宁诸卫及隆奔等十二族兵进讨安定、曲先二卫。在雅令阔地方(约今可可西里一带)大败二卫头领及其部众,斩首480余级,生擒700余人,获驼、马14万匹。事后,因功升为右军都督府(驻北京)左都督(正一品),但“食禄不视事”。朝廷还赐给他世袭诰命。宣德二年(1427年),被封为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会宁伯,食禄1100石,给赐铁券,赠其三代及妻。此后,李英恃功骄傲,多为不法之事。他招纳逋逃者700余户,置庄垦田,仗势夺占他人田产,但宣宗念及旧功未加深究,只将逃犯收为官奴作罢。宣德七年(1432年),西宁卫指挥同知祁震病死,论理由其子祁成应袭父职,但李英鼓动其外甥祁监藏(成之庶兄)谋取指挥同知之职。祁成叔祖祁太平不服,携祁成上京告状。李英怕事发累及自己,派人将祁太平及义子抓来拷打,结果祁成被殴致死。此事被言官揭发后,李英被逮入狱,夺爵论死。正统二年(1437年),获赦,稍给俸禄。正统七年(1442年)忧郁成疾,病死京城,享年60岁,归葬巴燕庄(即今之享堂)。死后,由庶长子李昶袭职。

img160

李英、李文画像

(三)李文

李文(1405~1489年),字孟华,号尔雅,原籍陕西华阴,与李英同宗。幼年时随父西来青海,遂入籍西宁卫。李文后裔世居西宁乞塔城(今湟中县田家寨),俗称其家族为“西伯府李土司”,以别于世居今民和县一带的“东伯府李土司”,李文为西李土司始祖。

李文从少年时就跟随义父(一作伯父)李英征战。洪熙元年(1425年),以舍人身份随李英征讨掠杀明使的安定、曲先卫,因功授西宁卫指挥佥事(正四品),分管西宁土兵。宣德四年(1429年)三月,升陕西行都司都指挥佥事(正三品),分管少数民族事宜,仍兼管西宁土兵。同年,曲先卫首领散即思煽动部分人叛乱,李文率军出塞,六战于柴达木地区,迅速弭平叛乱。就任陕西行都司都指挥佥事期间,李文体察下情,安抚藏族部落,靖定边防,贡献颇多,受到边民称颂。天顺元年(1457年)正月,英宗朱祁镇复辟,下令凡在政变中迎驾夺门者官升三级,保驾守门者升一级。李文本未参与其事,但也被冒为夺门迎驾者,升为右军都督府右都督,五日后又升充总兵官,准佩镇西将军印,镇守大同。这年六月,蒙古骑兵2000余人进掠大同镇西边的威远卫地方(今山西省右玉县西南)。李文率兵抗击,擒杀数十人,夺得军需马匹无数,以功封为高阳伯。八月,英宗赐李文奉天翊卫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食禄1000石、本身免死一次。次年三月,赐“金书铁券”。天顺三年(1459年)秋,“夺门事件”的首要人物石亨倒台后,开始削夺夺门冒功者的官职爵位,李文上书自首,主动请求降职。英宗因他为守边重臣,加之又不是石亨死党,所以既往不咎,让他继续镇守大同。天顺四年(1460年)八月,蒙古孛来部大举攻扰明边。朝廷急令李文布置防御,但他疏忽大意,按兵未动,致使蒙古骑兵深入雁门,大掠忻州(今山西忻县)、代州(今山西代县)诸地,朝野震惊。英宗下诏将李文下狱。锦衣卫、都察院议罪定为死罪,英宗念其前功,赦免死罪,但削夺伯爵,降职为都督佥事(正二品),发落到延绥镇立功自效。后李文每遇征战总是奋力杀敌,成化七年(1471年)因功由都督佥事升为都督同知(从一品)。成化九年(1473年),吐鲁番首领速檀阿力乘哈密王去世之机袭据哈密,明廷遣李文与右通政刘文统兵前往规复哈密。明军至哈密北时,吐鲁番叛众已溃散而退,李文怕孤军深入,难以建功,只调集罕东(今敦煌一带)、赤斤(今玉门一带)番兵驻守苦屿城(今安西东南)。成化十四年(1478年),以年老乞休归家,其子李镛被授予百户之职(后升为西宁卫指挥佥事)。李文回到青海后,在家闲居,晚年曾出资维修宁番寺。弘治二年(1489年)十二月因病去世,享年84岁,葬于西宁早坪山麓(今大有山)。朝廷派通政司官前来致祭。正德三年(1508年)六月,李文孙李殉上书朝廷,请求恢复其祖父原爵,并建祠堂,赐给谥号,以示激励劝勉。朝廷念李文旧功,恢复了高阳伯爵位,但拒绝了赐祠加谥的请求。李文育有10个儿子,后形成“西府十门”。

(四)祁贤

祁贤,世袭土司,今青海平安县人。祖父祁贡哥星吉为元甘肃理问所官,明洪武二年(1369年)归附后授副千户,后代世居西宁南90里寄彦才沟(今平安),称西祁土司。祁贤袭父祁锁南正千户之职后,从李英北征,以功授西宁卫世袭指挥佥事。后随李英讨安定、曲先二卫,以功加指挥同知。宣德元年(1426年)十月,与指挥使陈通奉命往撒里畏兀儿之地,招抚罕东卫密罗族2400余帐、17300余人还居旧约洛之地,并招安定诸番还卫,复业者700余人,招还曲先卫复业者42000余帐。年底,因招抚之功升为指挥使。五年(1430年),从都督史昭等往征数次率部劫掠往来贡使的散即思等部。正统六年(1441年),又与都指挥佥事哈剌卜花往谕诸部。次年,又奉命往谕曲先、阿端二卫。十二年(1447年),奉命捕获邀杀茶马官军的安定卫占麻力,并捕获巴沙部、瓦洛牵咱部及杀总旗侯林男诸番,名闻西陲。不久,祁贤病卒,朝廷诏褒恤,封武翼大夫。

(五)李昶

李昶(1430~1493年),字明远,晚号松岩拙叟。明天顺元年(1457年)为锦衣卫指挥同知(从三品),成化二年(1466年),代理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次年,升右军都督府代理都督管事。后多次掌管营务,以办事严慎著称。弘治五年(1492年),实授右军都督府左都督佥事(正二品),分练5军营,颇有功绩。弘治六年(1493年)八月卒,御赐葬祭,葬于享堂。李昶育有13个儿子,后来为“东府十三门”的始祖。

(六)李img161

img162,李昶第二子,字贞德,自幼“喜读书,不事华饰”。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中进士,为青海第一得此功名者。初授中书舍人,三年后任尚宝司丞。弘治初年,因葬父辞官返里,适逢巴州、川口一带大旱,率领家众修建了札都渠,此渠部分灌道至今依然使用,当地人民受惠已有500多年。李img163返乡15年后亡故,葬巴州垣。李img164长子李宁袭父职,任锦衣卫指挥佥事。李img165侄李完,“杜户读书,无题寒暑,闭影公门,人高其节,工古文词”,嘉靖七年(1528年)中举人,任衡水县令。李宁无子,死后由其侄子李崇文袭职。崇文死后,其子李光先袭职。李光先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中武进士,升任锦衣卫指挥使。

(七)祁凤

西祁土司,祁贤曾孙,于正德三年(1508年)袭指挥使职,后因屡立战功,迁都指挥佥事。嘉靖元年(1522年),调任洮州守备。子祁恩、祁德。祁恩先袭职。祁德于隆庆六年(1572年)袭兄指挥使职,以功迁西宁参将。兵部尚书郑洛经略西海时,与西宁兵备副使招收生番5.8万人,授西宁分守参将、西宁副总兵,协守湟中。万历五年(1577年)升任高台守备。后以老病乞身,终于家。

(八)祁秉忠

祁秉忠(1573~1622年),字爱宇,为朵尔只失结第十代孙。朵尔只失结元末曾任甘肃行省右丞。明初率部归附,立大功一十有三,授为宣威将军,世袭西宁卫指挥佥事,遂为湟水流域一大土司,世居今乐都胜番沟,被称为东祁土司。祁秉忠自幼学文习武,精于骑射,也颇有谋略。万历十九年(1591年)袭父指挥同知之职,成为东祁土司之十一代土司。同年,兵部尚书郑洛经略西海,祁秉忠率家丁从征,颇有功。二十三年(1595年)九月重阳,西海蒙古永邵卜部进犯西宁南川(今湟中县上新庄一带)。祁秉忠率500名土兵预先埋伏在捏尔朵峡(湟中县上新庄境)一侧,等蒙古骑兵入峡者过半时,与另一侧的伏军突然发起攻击,蒙古骑兵仓促应战,被斩600余人。十月十三日,火落赤等部联兵万余再攻西川。祁秉忠又参加了西川之战,再立战功,被任命为洪水营(在今甘肃民乐)游击。后改任镇海营游击,不久又升甘肃参将,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改补为永昌参将。当时河套蒙古首领银定、歹青等率2000余骑进入河西大肆劫掠。祁秉忠闻报后率300骑出战。蒙古军以七倍于明军的兵力围住祁秉忠,但祁秉忠毫无惧色,挥部硬拼,与敌激战两天两夜,亲手斩杀三员敌将,后援军赶到,蒙古军仓皇溃逃。祁秉忠不顾疲劳饥饿,又率部追杀,夺回被掠去的人畜。永昌百姓在祁秉忠激战过的地方树立一座石碑,上书“湟中将军手刃三虏,孤军战胜处”,以示敬仰。四十六年(1618年)八月,祁秉忠升任凉州副总兵,不久又被擢为甘肃总兵官,挂平羌将军印,加太子少保,镇守甘肃镇。万历后期,后金在东北兴起,接连攻下明朝边关和城池。朝中不少大臣认为祁秉忠能征善战,主张调他赴援辽东。明廷遂晋祁秉忠为左都督佥事,命他赴援辽东。祁秉忠奉命率1万精兵奔赴辽东,防守蒲河,但尚未到达,蒲河已陷,于是中途待命。后被任命为援剿总兵官,率兵万余驻防闾阳驿(今辽宁锦县东北)。次年,后金兵大举进攻,明军将领多畏缩不战。祁秉忠及其所率将士虽竭力奋战,但孤军难挽败局。激战中,祁秉忠身负重伤,殊死突围,但终因伤势过重,不幸离开人世,享年49岁。遗体归葬西宁南滩。熹宗下诏赠祁秉忠为柱国、少保、荣禄大夫、左都督,增世荫三级,并赐祭葬,建祀祠,以示纪念。清乾隆时,清高宗下令追赠谥号为烈愍。祁秉忠死后,其子祁国屏于天启七年(1627年)袭指挥同知之职。崇祯八年(1635年),以功授庄浪参将。入清后仍授世袭指挥同知。顺治五年(1648年)率土兵随陕甘总督孟乔芳镇压甘州(今甘肃张掖)丁国栋、米喇印等的反清起义,立有军功。顺治九年(1652年),被授予西宁卫世袭指挥同知衔,并赐给敕书一道,印一颗,顺治末以年老退职,子祁伯豸袭职。

(九)祁廷谏

祁廷谏(?~1651年),西祁土司,祁德之子。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袭职。崇祯十七年(1644年),率子兴周、肇周,联合东李土司李天俞、庄浪土司鲁允昌、申中千户完中等与李自成起义军贺锦部战于西宁,杀义军鲁文彬、贺锦等3000余人。后义军攻破西宁城,与二子及李天俞一同被俘后解往西安囚禁。清顺治二年(1645年),英亲王阿济格率军至西安后获释,归顺清廷,受命招抚西宁各族,仍授指挥使职。后病老告退,子祁兴周袭职。顺治十一年(1654年)升大靖营参将。

(十)李天俞

李天俞(?~1664年),东李第八代土司,李光先孙。李光先死后,子李化龙袭职。化龙无子,死后由侄子李天俞袭职。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贺锦部攻西宁时,李天俞协助祁廷谏拒战,旋被起义军擒获,押送西安。顺治二年(1645年)得脱后归附清朝,安抚河西诸土司及番族。五年(1648年),从陕甘总督孟乔芳镇压回族起义军。后与祁国屏等攻贵德康家寨,生擒都司马胡牙、守备黑尔定等18人,授世袭指挥同知,康熙三年(1664年)卒于官。

(十一)祁伯豸

祁伯豸(?~1713年),清初东祁土司,名将祁秉忠之孙。康熙九年(1670年)袭职。同年,考中武进士,授守备职。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旧部平凉提督王辅臣在陕西宁强起兵叛清,策应“三藩”,陕西大震。次年,王辅臣叛军攻陷兰州、绥德、延安等地,朝野恐慌。康熙命令甘肃提督张勇挂靖逆将军印出兵回击王辅臣,收复失地。张勇派西宁镇总兵王进宝率兵攻击兰州。在王进宝的指挥下,祁伯豸等率西宁、碾伯各土司所管土兵配合西宁镇绿营兵攻克新城,又在皋兰山击败叛军,相继收复兰州、临洮、巩昌、秦州等地。后因战功授予兰州游击(从三品军官)。二十六年(1687年),调任山东寿张营游击。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召见祁伯豸,亲验其伤,见体无完肤,十分感慨,遂下令擢为甘肃提标参将(正三品官)。不久,晋升为永昌副总兵(从二品),再晋升为襄阳总兵官。祁伯豸居官清廉,拒绝请托,不受贿赂,所有任过职的地方都对他赞扬有加。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升銮舆使(协助銮仪卫掌管皇帝仪仗等事,从一品)。不久,以年老辞官回家。五十二年(1713年)病故。

(十二)祁仲豸

祁仲豸(?~1718年),名将祁秉忠之孙,祁伯豸胞弟。康熙十四年(1675年),曾与其兄祁伯豸随西宁镇总兵王进宝东进平叛,因有战功,升任西宁镇标游击,迁直隶张家口游击。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从康熙帝征伐准噶尔蒙古噶尔丹至坤都鲁地方,力战有功。次年又从征至拜燕乌浪拖诺,奋战建功。第三年又随驾出塞至鄂尔多斯,之后又为清军押送军粮至郭多里、刹刹兔等地。连续三年从征漠南,以功授山西河保营参将,后改任助马路参将,晋升为浙江金华副总兵,最后官至温州总兵。致仕回家后于五十七年(1718年)去世,康熙帝遣使祭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清一代,河湟地区土司担任流官职位最高、在全国影响最大的要数祁伯豸、祁仲豸兄弟,二人双双官至总兵(清代绿营兵制中戍守一镇的最高军事长官,正二品),堪称清代青海最著名的土司。

二、高僧

(一)一世松巴

一世松巴又名丹却嘉措,出生在今互助县哈拉直沟乡的松布村,曾在西藏学经多年,后在昌都寺担任讲经轨范师,自此人称“松巴(布)大师”。返回安多后协助嘉色活佛创建佑宁寺,并任该寺法台。二世松巴罗桑丹贝坚赞,出生在今互助县西山乡,土族,曾任佑宁寺法台。

(二)勺哇仁波且

勺哇仁波且(1638~?年),原名仁钦嘉措。据当地传说,勺哇仁波且俗姓常,出生于拉巴村土族人家,父名杰格日杰,母名康卓措,小时家境贫寒。初在拉巴山后的拉巴洞修行,25岁赴藏求法,入色拉寺杰扎仓。31岁时从五世达赖受近圆戒,后返回故乡。康熙十五年(1676年),由桑吉意希、班穆两位首领供施寺址,由勺哇仁波且合并洛哇寺、东科寺、坚查寺等勺哇村中古老小寺而建成一大寺院,即康多寺。后该寺涌现出了监巴喇嘛、阿旺丹增、夏日喇嘛等著名学者。

(三)二世土观

二世土观(1680~1736年),又名阿旺却吉嘉措,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出生于青海省互助县东山乡岔尔沟一土族家庭。由于传言他能回忆起自己前生情况和前代土观的事迹。遂由佑宁寺认定为该寺一世土观罗沙拉丹的转世灵童,迎入寺内坐床,并以章嘉·阿旺罗桑却丹为师,学经于佑宁寺。及长,赴西藏入哲蚌寺郭莽扎仓深造,拜第一世嘉木样阿旺宗哲(1648~1722年)为师,系统学习佛典。在藏学习圆满后,由五世班禅罗桑益希授比丘戒。后在嘉色活佛的举荐下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就任佑宁寺第24任法台,主持全寺政教事务,多有建树。在他任职的8年期间,寺规严明,学风蔚然,是佑宁寺最兴旺的时期之一。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他和章嘉、嘉木样活佛共同建成佑宁寺密宗学院,从而使该寺发展成青海湟水以北地区最大的显密双修的格鲁派寺院。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二世土观被召入京,封给“呼图克图净修禅师”名号,并赐印册,驻锡东黄寺,成为驻京呼图克图。此后,二世土观与清廷王室关系亲密,清廷处理藏区民族宗教问题时,经常向他咨询意见。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康熙正式册封从理塘移居塔尔寺的噶桑嘉措为第七世达赖喇嘛后,在派兵护送入藏的同时,还派遣二世土观为信使,以甘珠尔瓦大喇嘛罗桑楚臣为副使,护送七世达赖入藏。9月抵达拉萨后,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仪式。不久,二世土观向五世班禅颁送圣旨,使一度处于动荡的西藏局势渐趋平静。之后,二世土观在西藏居留两年余,曾朝拜前后藏各大寺院,讲经于各大寺,从七世达赖的经师阿旺却丹等高僧学习密法。罗卜藏丹津事件发生后,三世章嘉抵京后,二世土观奉命负责照料其生活起居,并一直是三世章嘉在京时的主要经师。此后,在二世土观和三世章嘉积极斡旋下,清廷准许重建罗卜藏丹津事件中受株连被毁的佑宁寺、广惠寺,并从御库拨给大量修建经费。二世土观负责佑宁寺密宗经院重建,进一步完善密修规制,使佑宁寺学修制度很快得到恢复。雍正五年(1727年),西藏发生噶伦之间的内讧后,二世土观为清政府决策提出过积极建议,有过一定贡献。二世土观驻京期间,与蒙藏僧俗上层广结法缘,联系密切,与蒙古地方著名活佛上师均过从甚密。当时内蒙古49旗、察哈尔8旗、喀尔喀7部的王、贝勒、贝子、公等几乎全是其施主。此外,在他的奏请下,清廷敕封拉卜楞寺嘉木样活佛为“掌教经法额尔德尼诺们汗”,敕封青海佑宁寺却藏活佛为“咯锦都图萨拉克齐诺们汗”。

二世土观与雍正关系极为密切。雍正八年(1730年)八月,京师地震,雍正恐惧心慌,一直与土观同居一室,并云“有汝在侧,朕觉安稳”。夏日炎热,雍正帝让他移居御花园避暑,随时请教佛法。雍正十二年(1734年)四月,雍正帝向他授“净修禅师”名号,并赐印信及汉满藏三种文字合璧的敕书一道,并在敕书中称赞他“秉性和善,梵行精纯,通晓佛典,教证圆满”,“效力多年,任劳任怨”,“弘扬佛法,不遗余力”。据说这是清朝黄教喇嘛中第一个得到禅师封号者。雍正末年,二世土观告假回青海,但未能成行。乾隆元年(1736年)回到佑宁寺后,于同年农历二月五日圆寂,享年57岁。

(四)三世章嘉

三世章嘉(1717~1786年),全称章嘉·益西丹贝仲美若必多杰,也称也摄丹巫麦钟,意为智存慧教灯,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正月初十出生在今甘肃天祝县旦马乡细水河上游珠嘎尔山下一个土族牧民家中,其父原为湟水流域西祁土司属民,后举家迁往凉州放牧,落籍于当地藏族部落。两岁时由班禅额尔德尼等活佛认定为二世章嘉活佛的转世,不久即迎入佑宁寺供养。雍正初年(1723年),罗卜藏丹津叛乱波及青海藏区和蒙古各部,佑宁寺的部分僧人也策划响应。翌年正月,清军攻打佑宁寺时,三世章嘉被寺僧带往大通河上游森林中躲藏。雍正帝怕三世章嘉在战乱中遭到不幸,命令年羹尧尽快护送三世章嘉进京。年羹尧令佑宁寺僧人送回三世章嘉,派兵送往北京。三世章嘉到京后,驻锡于旗檀寺。雍正帝让二世土观活佛负责照料生活,并教其佛学和朝见礼仪。雍正二年(1724年),三世章嘉奉诏移住篙祝寺。不久,又让他与皇四子弘历(即乾隆皇帝)一起读书学习。内蒙古善因寺扩建完工后,雍正帝让其住持此寺。十二年(1734年),雍正帝正式册封三世章嘉为“灌顶普善广济大国师”,并赐金册金印,自此,三世章嘉成了掌教喇嘛。八月,雍正帝让三世章嘉与果毅亲王一起去泰宁(今四川省甘孜州乾宁县)迎接七世达赖喇嘛。雍正帝驾崩后,三世章嘉便离藏赴京,朝见了刚登基的乾隆皇帝。乾隆帝继位后,下诏由三世章嘉掌管京师喇嘛事务,赐给“管理京师寺庙喇嘛札萨克达喇嘛”印一颗,并屡加封赏,倍加尊崇。乾隆八年(1743年),赐给御用金龙黄伞。十六年(1751年),颁给“振兴黄教大慈大国师”印,并下谕“尔可依照前世,主持黄教。”六世班禅进京后,三世章嘉为主要陪同者。乾隆帝在太和殿宴请六世班禅,特许班禅乘轿至殿前第三层台阶,三世章嘉可乘至第二层台阶。四十六年(1781年),乾隆与三世章嘉一起上五台山,在菩萨顶举行祈愿法会时,乾隆让三世章嘉与他同坐一个坐垫,并说:“与章嘉呼图克图同坐在朕之座位上,朕便觉安乐”。五十一年(1786年),钦定驻京喇嘛班次时,章嘉活佛为左翼班头,地位最高。由于清廷的极力尊崇,得到了京都百姓的信服,每当三世章嘉出入紫禁城东华门时,士民将手帕铺在车轮前,希望车轮轧过,以赐吉祥。

三世章嘉学通番汉,知识渊博,而且精明能干。在协助清廷处理蒙藏民族关系、推动宗教文化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在乾隆朝的主要活动有三个方面。

一是为清廷处理蒙藏关系提了不少良策。如:乾隆十五年(1750年),西藏发生了郡王珠尔默特那木札勒之乱,驻藏大臣被杀,公署被焚。乱平之后,乾隆决定在西藏改设汉式官制,设置总督,派提督领兵驻扎,同时在地方设置道、府、州、县,一切事务由汉官处理,废除藏官权力。三世章嘉认为汉官不适宜于西藏地方,因此犯颜直谏。在他的恳劝下,乾隆帝收回成命,将西藏的政教权力交给了达赖喇嘛,由达赖和驻藏大臣共同掌管西藏事务,从此成为定制。二十二年(1757年),七世达赖去世后,三世章嘉奉旨入藏,通过六世班禅认定出生于后藏的强白嘉措为第八世达赖。但前藏的一些喇嘛拒不承认,把前藏出生的一个灵童接到格仓静修寺供养,声称这个才是真正的八世达赖,乾隆帝命驻藏大臣将其押送至北京治罪。三世章嘉认为这样处理不妥,建议将该灵童送往扎什伦布寺做班禅的侍从,得到乾隆帝的采纳,有效地平息了一场风波。与此同时,二世哲布尊丹巴去世,乾隆帝认为其一、二世皆出生于喀尔喀王公贵族家,与世袭无异,中央不便控制,便遣使指示达赖要让三世哲布尊丹巴出生在西藏地方。不久,出生于里塘(今四川西部)的益西丹贝尼玛被认定为三世哲布尊丹巴,由三世章嘉剃发受戒并陪同到热河朝见乾隆帝,然后到库伦(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坐床。可喀尔喀王公贵族拒绝承认,一个喀尔喀僧人声称其侄子才是真正的三世哲布尊丹巴。乾隆闻报不悦,要治僧人及其侄之罪。三世章嘉建议将那僧人及其侄送到热河寺院中居住,以便控制。果然,收效甚佳。

二是翻译编纂了大量佛教典籍。三世章嘉学识渊博,文笔优美,其著作被蒙藏喇嘛奉为圭臬。但是他一生著述主要是应清帝之请翻译整理藏文经典。早在康熙时,二世章嘉已从事汉藏文《大藏经》的整理工作,并将部分藏文《甘珠尔》译成蒙文。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命三世章嘉主持蒙译全本《丹珠尔》,并将所有诠释佛语的论疏翻译成蒙文。三世章嘉先将名词术语的译法划一汇集,编成了蒙藏文对照的《正字贤者之源》,并刊本流行。从六年(1741年)十月开始翻译,次年十一月全部译完。乾隆帝命内府刻印,散布蒙古各地,七世达赖从西藏致函表示祝贺。此时三世章嘉才25岁。三十六年(1771年)以后,三世章嘉又奉命组织人力将藏文大藏经《甘珠尔》的一部分以及藏、汉文论疏注释翻译为满文,供满族僧人使用。翻译者每译完一卷,即由三世章嘉详加校审,并逐卷进呈乾隆帝审阅。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项工程。同时,三世章嘉还编纂了《御制满汉蒙古西番合璧大藏全咒》《钦定同文韵统》《喇嘛神像集》《诸佛菩萨圣像赞》等佛教著作,著有《七世达赖喇嘛传》。此外,经他指导校订的佛教典籍为数也不少。三世章嘉一生著书甚丰,约计有170多种,主要有《教派建立论》《正字贤者之源》《七世达赖噶桑嘉措传》《噶丹赤钦·阿旺却丹传》《甚深中观修习明炬》《入中论注疏》《密集圆满次第指导》等,其中《教派建立论》为其代表作。

三是主持兴建了许多佛寺。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与三世章嘉商定改建雍和宫,并由三世章嘉主持了修建工作。此后,三世章嘉从内蒙古、外蒙以及藏汉地区集中了500名年轻僧人,按照藏传佛教的制度设了显宗、密宗、医宗、因明等扎仓,培养僧人。十六年(1751年),乾隆母亲六十大寿,改北京西郊的瓮山为万寿山,山前建报恩延寿寺,山后建喇嘛教寺院。三世章嘉负责后山寺院部分工程,并征集内蒙古各旗喇嘛到这里诵经学法。此后,三世章嘉又先后主持修建了妙应寺、资福院、普渡寺及专供满族出家之正觉寺、梵番寺、功德寺,以及东西陵之永漠寺、隆福寺与热河之布达拉寺九大寺,并由其订立管理规则。这些寺院遍布北京、热河等地,至今保存下来的著名佛寺如雍和宫、普宁寺、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寺等,都与三世章嘉有着密切关系。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四月,三世章嘉圆寂于五台山。乾隆帝伤心地说:“章嘉呼图克图掌印多年,阐扬黄教,安抚众生,留心经律,……朕心深为悼惜。”下诏用7000两黄金造金塔一座,永于镇海寺(在五台山)供设,并于前、后藏施银1500两做超荐法事。

(五)三世却藏

三世却藏(1725~1796年),名阿旺图登旺秋,为三世章嘉之弟、三世拉科阿旺丹增嘉措之兄。6岁时师从巴曲结·彭措南杰受近事戒,取名阿旺丹增贝桑。7岁时,师从敏珠尔二世罗桑丹增嘉措,并受沙弥戒,取法名阿旺图登旺秋。从11岁起至18岁,在安多地区先后入13座寺院学经,游诸辩场。乾隆七年(1742年)去西藏学经,由于前世却藏是达赖的戒师,因而深受达赖和颇罗鼐的尊重和供养。十年(1745年)由七世达赖授比丘戒。十三年(1748年)返回青海时七世达赖授予“弘扬佛法的阿齐图额尔德尼诺们汗”的称号。回到青海后,先住却藏寺,常去广惠寺、塔尔寺、佑宁寺等寺院讲经。十四年(1749年)任佑宁寺第33任法台。十七年至二十六年(1752~1761年)任塔尔寺第28任法台。二十二年(1757年)首建塔尔寺的医明学院(曼巴扎仓)。二十三年(1758年)修缮三世达赖喇嘛灵塔。三十年(1765年)从青海启程经天祝、阿拉善、鄂尔多斯、多伦等地赴北京探望兄长三世章嘉。又经章嘉引见,拜谒乾隆皇帝,奉旨与章嘉合著《三摩地四缘》。之后赴五台山文殊圣地朝拜。三十七年到四十六年(1772~1781年)任夏琼寺(位于今青海省化隆县查甫乡)第39任法台,任职期间主持修建夏琼寺大经堂和却藏活佛院。自此,历辈却藏活佛又成为夏琼寺寺主。四十一年(1776年)兼任塔尔寺第32任法台。六十年(1795年)起再任佑宁寺第46任法台2年。著有《夏琼寺志》《三世章嘉传》等。

(六)二世王佛

二世王佛(1739~1804年),名噶桑图登意希达吉,今互助县东沟乡拉东村人。自幼被认定为佑宁寺王曲结·扎巴班觉的转世,迎入佑宁寺坐床。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赴藏深造,卑躬自谦,聪明好学,从土观等知名上师学习了许多灌顶、开许法门和静地修正教诫,从而显密双通,回到故乡。二十九年(1764年),出任佑宁寺密宗学院第10任堪布。任满后,奉三世章嘉之命去内蒙古做喀喇沁旗宝成王的受供喇嘛。他在喀喇沁和敖汉两地宣扬格鲁派教法,长期从事宗教活动,一时声名大振。四十八年(1783年),被乾隆帝封为呼图克图,并赐哈达、黄缎。不久,自内蒙古返回佑宁寺。五十年(1785年)被选为佑宁寺第43任法台,任职3年。五十三年(1788年),应敖汉王之请再去内蒙古,于敖汉、喀喇沁、土默特等地从事宗教活动。嘉庆五年(1800年)起,再任佑宁寺第49任法台,七年(1802年)卸职,九年(1804年)圆寂。

(七)三世拉科

三世拉科(1757~1813年),又名阿旺丹增嘉措,系三世章嘉和三世却藏之弟。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去北京当差。五十四年(1789年)补授札萨克达喇嘛。嘉庆十一年(1806年),进藏迎请在藏学经的四世章嘉回京。嘉庆十八年(1813年)圆寂,终年57岁。

(八)一世杨家

一世杨家名洛桑曲达尔,生于民和三川杨家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7岁到塔尔寺出家,取法名洛桑曲达尔。15岁入该寺显宗学院学习。后入藏师从色拉寺著名的热振活佛洛桑益西丹巴热吉学习五部大论。洛桑曲达尔在色拉寺学成后,在他61岁那年参加拉萨大昭寺祈愿法会的辩经考试,获得头等拉仁巴格西学位,被人称作“色拉却达”(色拉寺教法旗手)。据藏史典籍记载,洛桑曲达尔是迄今在拉萨祈愿法会上获得头等拉仁巴格西学位、夺得“教法旗手”桂冠的第一个安多人。洛桑曲达尔成名之后,仍然向热振活佛学习经典,同时从达赖、班禅等接受灌顶、加持、经教传承,学问日益深厚。后返回故乡,先后到夏琼寺、拉卜楞寺就佛经五部大论立宗辩论,所向无敌,名声大振。他在拉卜楞寺的辩经活动还为塔尔寺和拉卜楞寺的和睦团结与宗教友谊作出了贡献。后洛桑曲达尔出任塔尔寺曼巴扎仓(即医明学院)第35任堪布,成为医药法座导师。洛桑曲达尔一生著作颇多,现存有《般若中的阿赖耶识》《菩提道》等,其中有关般若经典方面的注疏著作被却西活佛指定为塔尔寺的佛学教科书之一,沿用至今。

(九)阿嘉样增

法名央金噶哇洛泽,俗姓李,民和官亭小李家人。16岁进藏学法,获得很深造诣,达赖遣回塔尔寺,任三世(或四世)阿嘉活佛的老师。阿嘉样增是塔尔寺最有名的土族僧人,其一生著述丰富,学问渊博,涉及诗学、哲学、因明学等领域,闻名于蒙、藏。塔尔寺现存有不少其佛学著作,如《〈诗镜论〉第三章之例善慧珍珠束》《〈诗镜论〉饰例》《〈诗镜论〉第一章十善要明》《诗学论著珍珠束》等。

三、土族将领

(一)本进忠

本进忠(?~1769年),西宁府人。早年丧父,家境贫困,因此在雍正初年冒顶马兵张元吉之名投入西宁镇军中。雍正五年(1727年),因功拔补为把总,才在军籍册上恢复了原名。雍正九年(1731年)四月,本进忠所在部队被调归扬武将军张广泗统率入疆,讨伐围困吐鲁番城的准噶尔兵。由于作战勇敢,次年便提升为甘肃庆阳营千总,仍从军征战。雍正十二年(1734年),准噶尔兵败投降,本进忠回庆阳任所。不久因庆阳协副将彭端节挪用公款事被革职,命其“随营效力”。乾隆六年(1741年)又提拔为把总。十一年(1746年),提拔为千总。十二年(1747年),随四川总督张广泗参加了第一次平定大小金川的战斗,不久因功提为庆阳右营守备。后因其作战勇敢,多斩杀之功,军中称之为“勇将”,经略呐亲、总督张广泗奏请擢补为四川威茂协右营都司。乾隆十七年(1752年),四川杂谷土司苍旺举兵反清,四川提督岳钟琪檄调本进忠进剿。本进忠率领所部前往杂谷,一战便大败叛军,被提升为四川松潘营游击。随后又同岳钟琪率兵大败叛军,活擒苍旺,迅速平定叛乱。事后议叙军功时,本进忠被评为一等,受到兵部嘉奖。第二年春天,兆惠任驻藏大臣,本进忠奉命同时进藏。五月到拉萨后,即赴后藏巡察卡伦,治理防务,赢得了兆惠等钦差大臣的看重。九月,本进忠完成巡察卡伦的任务,按照通例应该返回内地,但是兆惠上书乾隆,认为本进忠智勇兼备,精明干练,请留之驻藏。乾隆传旨让本进忠继续留藏以镇守地方。驻藏期间,本进忠勤于戍务,为拉萨的安全出力甚多。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本进忠驻藏期满换班回四川,次年被擢为绥宁营参将,十月又调为漳腊营参将。二十四年(1759年)被提升为泰宁协副将。二十九年(1764年)调为永宁协副将。后来,中缅边境发生战争,本进忠主动请缨,要求赴云南军营随征缅甸,得到批准。到前线后,作战勇敢,屡建战功,受到明瑞等将帅的欣赏。乾隆帝下诏赏给“法式善巴图鲁”的勇士称号,赐戴孔雀花翎,并提升为云南临元镇总兵,戍守龙陵关。此后,乾隆帝又传谕本进忠驰驿来京谒见,并在热河(今承德)接见他,赏赐甚厚。回云南后,又调任普洱镇总兵。三十四年(1769)三月,调往腾越州(今云南腾冲)黄草坪养军马,五月升为云南提督。七月,清军进攻缅甸,本进忠旧伤新病齐发,在腾越军营中逝世。乾隆十分惋惜,诏命赠太子太保,谥号勤毅。灵枢回原籍西宁府,御赐葬祭。

四、能工巧匠

(一)李世泰

李世泰(1736~1795年),青海民和上川口人,第十五代东李土司。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袭指挥同知职。为碾伯名医巨汪如之外孙,少年时即喜好医道,刻苦攻读医书,手不释卷。后虽袭官(从三品),却常为人诊病,不受病者酬谢,声名日渐远播。年逾五十时,毅然辞去土司官职,在西宁纸房街(今写做纸坊街)开业行医。由于医术高超,尤重医德修养,对患者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妇孺,态度和蔼,认真诊治,因而慕名前来求医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成为首位载于史籍的青海名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