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古代修志人物

古代修志人物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除朱栴外,明代在宁夏的修志代表人物还有王珣、胡汝砺、管律、杨守礼、罗凤翱、石茂华、崔景荣、杨应聘、杨寿、杨经、王琼、唐龙、刘敏宽、董国光等,他们都为编修地方志作出了贡献。《万历朔方新志》也是由外籍官员与本地文化人合作编修的。
古代修志人物_方志与宁夏

一、古代修志人物

地方志历来称为“官修政书”,多被地方长官视为德政要务,他们赴任一地后,往往是下车伊始,便设置志馆,延请一方名儒、才子和绅耆,广征典史,通力合作,众手成志。明代朝廷派出的总督(亦称总制)、巡抚为宁夏最高官员,修志之事都由他们主持。庆王朱栴是皇室封藩宁夏的最高官员,他不仅主修,还亲笔编纂明代宁夏首部志书。正是对《宣德宁夏志》的编修使朱栴成为了宁夏地方历史文化建设的开拓者,本书设了专篇对这位历史文化名人及《宣德宁夏志》作了详实记述。除朱栴外,明代在宁夏的修志代表人物还有王珣、胡汝砺、管律、杨守礼、罗凤翱、石茂华、崔景荣、杨应聘、杨寿、杨经、王琼、唐龙、刘敏宽、董国光等,他们都为编修地方志作出了贡献。

王珣是山东曹县人,弘治十一年(1498年)巡抚宁夏。他在宁夏任职4年,治武治文均有建树,其中非常特殊的贡献是关注宁夏方志事业。他在工作之余,坚持披阅图志,考察古迹,访求野老,聘请宁夏籍进士、户部郎中胡汝砺主笔,纂修完成《弘治宁夏新志》,并亲为志书作序。

胡汝砺作为宁夏历史文化名人也是功不可没。他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7岁能诵《孝经》,十三四岁能赋诗文。后奋身科举,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中举人,次年登进士,初授户部主事,历任户部郎中、山西大同府知府、陕西西安府知府、顺天府(今北京市)尹、户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佥都御史。正德五年(1510年)二月,升任兵部尚书,病故于赴任途中。他是享誉塞上乡里的名流硕儒。弘治十二年(1499年),因父丧回宁夏守制。王珣仰慕“胡公博学多识”,延请他重修家乡志书。胡汝砺欣然应命,并请得意门人管律为助手,经过3个月的辛勤笔耕,终完成了一部8卷本的《弘治宁夏新志》。

30年后,杨守礼在宁夏任右副都御史巡抚,管理边务,非常有政绩。他在宁夏为官时,主持纂修了《嘉靖宁夏新志》。《嘉靖宁夏新志》的编纂同样离不开管律的参与。管律于正德十一年(1516年)中举人,十六年(1521年)登进士,官至刑科给事中。嘉靖间致仕,授业于宁夏养正书院,第一次参与胡汝砺修成的《弘治宁夏新志》,第二次由杨守礼聘请并主持编修完成《嘉靖宁夏新志》。

40年后,宁夏出现了一位独立完成编纂《万历朔方志》的外籍官员罗凤翱。罗凤翱是山西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人。举人出身,由学政选任御史。万历元年(1573年)四月任宁夏巡抚。罗凤翱在宁任间,为官勤勉,多有建树。他在繁忙边务之暇,亲自收集资料,亲笔撰写,于万历七年(1579年)二月,独立完成一部新志书《万历朔方志》,计4卷10篇,遗憾此志已佚。罗凤翱在宁夏为官8年,因积劳成疾,病卒于任上。宁夏镇人为他“立祠颂德”,以示纪念。

《万历朔方新志》也是由外籍官员与本地文化人合作编修的。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宁夏巡抚崔景荣、杨应聘前后主修。崔景荣是直隶长垣(今河南长垣县)人,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任宁夏巡抚。杨应聘是直隶怀远(今河北省)人,万历四十年(1612年)任宁夏巡抚。崔景荣任巡抚后,感到“旧章不可以遂湮,近事不可以缺载”,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延请在籍候选新科进士杨寿编纂志书。杨寿是宁夏镇人,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登进士,后官至户部主事。他在回乡候旨待任期间,受崔景荣委托,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修成《万历朔方新志》。杨应聘接任后审阅并亲为该志撰写序言,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刊印完成,这是明代宁夏最后一部志书。

除省级志书外,在南部固原也有《嘉靖固原州志》和《万历固原州志》编纂成书。《嘉靖固原州志》由杨经修纂,驻节固原陕西三边总督王琼裁正。王琼是山西太原府(今太原市)人,成化二十年(1484年)进士,嘉靖年间总制陕西三边总务。杨经是宁夏平虏(今平罗县)人,正德十一年(1516年)中举人,并名列“春秋魁”。嘉靖五年(1526年)登进士,名列三甲,官至直隶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推官。他“操行纯洁,历官清勤”,更有范文正风。王琼发现了这位人才,并把他的才学用在修志方面,又因志成就了杨经的功名。杨经还具有文韬武略的将帅之才。宁夏人民为了纪念杨经,在镇城为他建有名曰“经元”的牌坊。因戎马倥偬,王琼只对《嘉靖固原州志》进行了裁正,没有时间进行审阅和刊印。至嘉靖十年(1531年),唐龙接任三边总制,经审定并作了序言,于次年付梓刊印。

《万历固原州志》由山西安邑(今山西运城)人刘敏宽、山东滕县人董国光编纂。刘敏宽为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升任三边总督,在非常繁忙的情况下与整饬固原兵备陕西右布政使兼副史董国光着手州志的编纂工作,两年后编撰完成志书,成为两任政府官员联手修志的典范。

清代修志在各地蔚然成风。修志大都由知府、知州或知县等官员主持,又称总纂、捐修或监修,真正执笔者一般为主持官员聘请的当地知名人士,也有主持官亲自执笔,又称纂修、编纂。协助编写的称协修、校对、校阅、监刻等。如杨芳灿、郭楷编纂《嘉庆灵州志迹》,陈日新编纂《光绪平远县志》,张金城、杨浣雨编纂《乾隆宁夏府志》,常星编纂《隆德县志》,王学伊编纂《宣统新修固原州志》。

《银川小志》由汪绎辰编纂。汪绎辰是浙江钱塘人。乾隆十九年(1754年),他应宁夏太守赵本植邀请来到宁夏,在赵署任家庭教师。授课之余,他删摘旧志,补充资料,并遍访文人野老,考证残碣断碑,于次年编写成了《银川小志》。

《乾隆宁夏府志》由张金城纂修。张金城是直隶渤海(今河北河间)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任宁夏知府,即编修府志。参与这项工作的编辑、校工共36人。

《康熙隆德县志》由常星景撰成,他是山西翼城县人,顺治初年举人。顺治十三年(1656年)任隆德县知县,体恤民情,以扶危救助为己任,不劳民伤财,慨然捐资主持修葺文庙学宫,倡劝各方捐资维修隆德城墙,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尤其在隆德县版籍灰烬的情况下,搜集整理资料,考查征文,充新补漏,终于在康熙二年(1663年)编修成志,为后人保留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康熙朔方广武志》由俞益谟、高嶷纂修而成。俞益谟别号青铜,是清代有名的儒将。他祖籍今河北省河间县,其曾祖时定居宁夏西路中卫广武营(今青铜峡市广武乡)。康熙十二年(1673年)中新科武状元,从军应战,屡立战功,官至湖广提督,康熙钦赐御书“焜耀虎符”匾额。后因误饷革职返乡。他回乡后不仅整修石灰渠,而且捐资助学,使广武边城成为文化之乡而人才辈出。广武营历代没有修志,他感到非常遗憾,于是决心自己动手编修志书,他亲任该志总纂,还让儿子俞汝钦也参与编写。从志书用大量篇幅记述俞氏家族的文武功德可以看到俞氏家族在当地满门生辉,光照塞上的威望。当地百姓为纪念这位造福家乡的名人,不但在城中建立牌坊,还在牛首山仙禹洞修建青铜君祠,以示纪念。俞益谟的诗文均收录于志书,可谓“一代名将,千古文人”。

高嶷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中举,四十八年(1709年)任知县。俞益谟去世后他接任续笔,并在志中书“千金渠碑记”,以颂俞公,5年后终于刊印。这是宁夏现存唯一一部独立成书的基层乡级志书。

《乾隆中卫县志》纂修者黄恩锡是云南赕北(今云南省永胜县)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任中卫知县,任期尽职尽责,修建文庙,劝学重农,编纂志乘,安良除暴,兴利除弊,造福一方,深受邑人称赞。他是一位政府官员,也以文人自居。创作大量诗词,《中卫竹枝词》堪称代表力作,既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卫及宁夏山川的土特名产、民俗风情。

《道光平罗纪略》是由平罗县知事徐保宇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编修而成的。徐保宇于道光四年(1824年)任平罗县知事。他认为“县志为出治之本”,对修志十分重视。他到任后即将编志列为己任。当时平罗县是新辟建置,掌故残缺,文献稀少,修志相当困难。但徐保宇采风问俗,随见随记,仿照《明一统志》《甘肃通志》等志体例,用3年时间编修成志。

清朝末年,固原出现了一部新志书《宣统新修固原直隶州志》,是由王学伊总纂的,他是山西文水县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进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任固原直隶知州,民国二年(1913年)任泾原道尹,是在固原为官时间较长,很有政绩的一位官吏。

《光绪平远县志》由首任知县陈日新编纂。他是湖北靳水人,任职6年,召集战乱中流失的回汉群众,安置垦荒,修建县城和公署,恢复统治,政绩显著。在他调离平远县之前,搜集整理有关文书资料撰写志书,并为志书写自序,自称:由于平远地处边远,又是在战乱后创建,人烟寥落,文献丢失或无法查证,既没有社会名流担任总纂、分纂,又无绅士可供采访,有些资料只能从曾在此地之人处点滴积累,全由他一人搜集资料并编辑,可见修志的困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