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历史分析

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历史分析

时间:2022-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成为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标志着民族国家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主要角色,建立在主权国家基础上的国际战略格局开始形成。美国和前苏联的强大,结束了由几个欧洲列强左右世界格局的历史。这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战略格局的终结,以美苏两强为两极格局的“雅尔塔体系”开始形成。两个对抗性组织的成立,标志着战后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成为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标志着民族国家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主要角色,建立在主权国家基础上的国际战略格局开始形成。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等国以各种形式在世界各地积极建立殖民地和进行宗教传播,导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秩序的产生,并在国际关系中逐步形成以法国、英国、奥地利、普鲁士和俄国等占主导地位的多极格局。

19世纪初,拿破仑建立的法兰西帝国积极扩张,对普鲁士等欧洲国家造成威胁,对英国霸权地位形成严重挑战。英、俄、普、奥等国积极建立反法同盟,1815年,拿破仑帝国解体。战后,反法同盟国家和法国一起确立了“维也纳体系”,英、法、俄、普鲁士和奥地利等国相互制约与平衡,形成了多极均势国际格局。

19世纪40、50年代,欧洲大陆人民起义和革命斗争风起云涌,“维也纳体系”逐步解体。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普鲁士完成德国国家的统一,战后德法两国签订了以削弱法国,巩固德国统一和发展为中心内容的《法兰克福和约》。1873年,德国、奥地利和俄国建立“三皇同盟”,共同遏制法国。由此,欧洲大陆形成新的以《法兰克福和约》和“三皇同盟”为基础的新战略格局,即“法兰克福格局”。德国的统一,使欧洲大陆中心出现了一个强大而富有侵略性的德意志帝国,欧洲均势开始发生动摇。但总体而言,英、法、德、俄、奥等国仍是欧洲和世界的主导性力量,世界仍处于群雄争霸的多极状态,因此,这一历史阶段被称为“法兰克福多极格局”。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破了旧的世界格局。1918年巴黎和会上,签订了以限制德国军备、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和榨取赔款为中心内容的《凡尔赛和约》,确立了战后欧洲新秩序和新均势,史称“凡尔赛体系”。日本在一战中大获其利,战后又取代德国攫取了在中国的一系列特权;美国在战争期间大发横财,其海军力量迅速崛起,有力地动摇了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1921年,为确保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支配地位,美国主导其他国家一起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各国先后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公约》及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通过会议,美国拆散了英日同盟,挫败了日本独霸中国的野心,获得了与英国在海上的平等地位;同时各帝国主义国家划分了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由此确立了“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突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多极格局局面。同时,俄国通过十月革命,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帝国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美国和前苏联的强大,结束了由几个欧洲列强左右世界格局的历史。

1939—1945年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和国际战略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欧洲主要大国受到严重削弱,欧洲中心地位不复存在,横行亚太的法西斯日本被美国占领。美国在二战中获得快速发展,成长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超级强国;前苏联经受了战争的考验,成为唯一能在军事上和美国抗衡的欧亚大陆强国。在战争末期召开的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上,美、苏、英等国达成协议和谅解,确定了美苏等国的相关利益和势力范围。这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战略格局的终结,以美苏两强为两极格局的“雅尔塔体系”开始形成。

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迅速进入“冷战”状态。1949年,美国拉拢英法等国组建专门针对前苏联的军事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前苏联针锋相对,于1955年与波兰等东欧七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两个对抗性组织的成立,标志着战后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20世纪60年代,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都发生分裂和解体。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全球争霸取代了两个阵营的对立,战后开始的东西方冷战逐渐演变成以美苏争霸为主要特征的两极格局。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东德和西德统一,华约解散,苏联解体,持续了40多年的两极格局终结。

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国际关系格局进入了一个转型期。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以及中国等主要大国正在不断发展和组合,新的“多极化”世界格局初见端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