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后世界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

战后世界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研究世界各国的发展观和发展战略的演变,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严重的通货膨胀、社会两极分化和社会分配不公导致巴西社会犯罪猖獗,社会问题成堆。实现这一战略思想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战后世界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_现代社会

二、战后世界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本国的发展,发展成了当今世界的最大主题。但这种发展总是在一定的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的,不同的发展观导致各国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战略,并且引起了不同的社会经济后果。因此,研究世界各国的发展观和发展战略的演变,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战后世界发展观与发展战略经历了如下发展过程[5]:

1.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战略”

所谓“传统发展战略”是指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指导下形成的发展战略。它盛行于20世纪50至60年代。这种发展观认为,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只要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能提高,社会贫困现象就能消除,社会稳定和政治民主化问题也就能得到解决。总之,经济发展了,其他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此,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尽可能提高经济增长率,GDP、人均GDP及其增长率等指标也就成了衡量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

这种发展战略曾得到了当时许多国际组织的支持,联合国在第一个发展十年(1960—1970)中,规定不发达国家的发展目标是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最低为6%。1969年应世界银行要求提出的皮尔逊报告以及1970年联合国第二个发展十年所提出的廷伯根报告也都代表了传统发展战略。

但是,经过30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发展观和发展战略存在着一系列的弊病。首先,经济增长并没有自动带来贫困的消除。经济增长并不意味着财富的平均分配,GDP完全可以在大部分人的生活毫无改善的情况下上升,并带来社会的两极分化。例如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收入最低的20%家庭收入的份额只占5.3%,而收入最高的20%家庭收入的份额则占到39.9%,二者相差7.5倍。巴西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巴西经济自50年代便发展较快,60年代和70年代速度加快,产生了举世闻名的“巴西经济奇迹”。其人均收入从60年代的不足1 000美元提高到1994年的3 500多美元,成为世界第8工业大国。但据世界银行1995年6月发表的一份社会发展报告,就在这一过程中,巴西社会产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社会两极分化和社会分配不公问题。1994年巴西20%的富裕家庭拥有63%的国民生产总值,1995年这一数字又上升到67.5%。但全国1.5亿人口中却大约有7 500万人处于贫困状况,其中约3 500万人为赤贫。严重的通货膨胀、社会两极分化和社会分配不公导致巴西社会犯罪猖獗,社会问题成堆。这种状况又反过来制约巴西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因此,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20世纪60至70年代巴西的经济奇迹使巴西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其忽视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未得到相应的提高,是一种不完善的经济奇迹,是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偏差。其次,经济增长并不能自动导致实现其他社会目标。像中东一些盛产石油的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达1万美元以上,但其社会进步并不见有根本好转,医疗卫生水平低,文盲人口多,婴儿死亡率高,社会分配差距大。第三,传统发展战略未能考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造成对资源的大量掠夺性开采和巨大的浪费,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正因为如此,进入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纷纷放弃传统发展战略,寻找新的替代发展战略。

2.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基本需求发展战略”

“基本需求发展战略”是70年代出现的影响最大的一种替代发展战略。它是国际劳工组织在1976年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就业大会上提出来的。这种发展观包括了两个基本思想:第一,强调以人的发展为目标。传统发展观单纯重视“物”的因素,即以经济增长为目标。新的发展观则以人的发展为目标,把经济增长仅仅看作为人的发展提供的一种物质条件和手段。人的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人的基本需求的满足、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的潜力的充分发挥。第二,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前提,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和重要保证,二者必须均衡发展,不能忽视其中的一个方面。因此,社会发展实质上是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人的全面的综合发展。

按照这种发展观,衡量发展程度的主要指标应有五个方面:基本必需品的消费量、收入和分配的均等程度、识字率、健康水平、就业情况。

显然,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基本需求发展战略”比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要更全面、更成熟。实现这一战略思想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3.以人类整体利益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发展过程中的全球性问题的日益突出,一种更新的发展战略即“可持续发展战略”又提了出来。80年代中期I·迈尔斯在《人类发展的社会指标》一书中指出,以人为核心的发展应当是有利于所有人的发展。它应包括四个方面:(1)社会所有成员都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和可能性,一些人的发展不应以压制另一些人的发展为前提;(2)不同国家、民族、地区之间应当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的发展不应损害和妨碍其他国家、民族、地区的发展,要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发展权利;(3)现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为代价,同时还要尊重前人所创造的历史文化成就和价值;(4)关心后代人的发展也不应当意味着对现代人的剥夺,以遥远的未来的名义来压制现代人是不公正的。迈尔斯的这些思想反映了以人为核心的发展观向持续发展观的进一步发展。到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了国际社会的共识,在世界首脑大会上被正式确定下来。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有三:第一,强调人类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应当坚持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而不能凭借人们手中的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实现。第二,强调当代人在创造与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的同时,应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相平等,不能允许当代人自私地为了追求今世的发展与消费,而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享有的同等的发展与消费机会。第三,强调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特别是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其发展权尤其要得到尊重。

显然,可持续发展战略代表了一种崭新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的核心是重视人类的整体利益,或者说它是以人类整体利益为核心的发展观。我国从制定“九五”计划时就开始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对全球发展和人类整体利益的关注和负责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