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的省区是

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的省区是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土塬主要分布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境内,较大的有东塬、古鄯塬、中川塬等。由于各个土族聚居区差异比较大,各地的日照情况有所不同。甘肃省卓尼县勺哇土族乡日照时数为3168小时。
生态资源_中国土族

第三节 生态资源

一、自然地理

(一)地理位置

土族居住比较分散,但几个主要聚居区集中分布在甘、青两省交界地带。其中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北与门源县相接,东北部与甘肃省天祝县、永登县毗邻,东南与乐都县接壤,南以湟水河为界与平安县相望,西靠大通县,西南与西宁市相连,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1°46′~102°45′和北纬36°30′~37°9′之间,县城威远镇距海东行署所在地平安镇52公里,距省会西宁市44公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三川地区是另一个重要的土族聚居区,位于民和县境南部,西与青海省化隆县相连,东与甘肃省永靖县接壤,南隔黄河与甘肃省积石山县相对,地理坐标大致位于东经102°08′、北纬35°08′之间,距县城川口镇77公里,距省会西宁市190公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土族主要聚居在县境中部的逊让、多林、青林、青山、宝库等乡,位于祁连山麓之南、湟水上游北川河流域,地理坐标大致介于东经100°51′~101°56′和北纬36°43′~37°23′之间。乐都县达拉土族乡位于县境西北部,东与互助土族自治县相邻,距县城碾伯镇31公里。甘肃卓尼县勺哇土族乡位于县境东北,距县城90公里,东与临潭县冶力关毗邻,南接该县恰盖乡,西北与该县康多乡接壤,北至白石山顶为天然分界线,东北与临潭县八角乡相望。原天祝藏族自治县朱岔土族乡位于县境西南,距县城华藏寺80多公里,南邻永登县大有乡,北接该县的天堂乡,西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接壤,东邻该县的户城乡。

(二)地形地貌

青海、甘肃的土族聚居区基本上处在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地貌多样,但主要有以下几种地形地貌类型。

高山。主要分布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北部的加定、扎巴、松多、五十、丹麻、东沟、东和、南门峡等乡镇,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积石山、青沙山一线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西、北三面地势较高的地区。海拔多在3200米以上,土壤主要有山地淋溶黑钙土、高山草甸土和高山石灰土,植被多为草甸草原和灌丛草原。海拔3800米以上地带,多为裸露的石山,气候寒冷,很难利用。

img8

互助高山地貌

中山(脑山)。主要分布在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南门峡、东和、五十、丹麻等乡镇,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境内八个主要的山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境内地势较高的地区。海拔大多在2700~3200米之间,土壤主要是山地黑钙土和山地棕褐土,植被有山地草原、灌丛草甸、草甸草原等。气候冷凉湿润,无霜期短,适宜林牧综合发展,发展粮食作物则受到一定限制。

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五峰、西山、蔡家堡、东山等乡镇,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硖门、西沟、马营、中川等乡镇,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中部和南部。海拔多在2200~2700米,土壤主要为山地栗钙土,自然植被属半干旱草原—半干旱荒漠类型,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气候温凉干燥,以旱作农业为主,是旱地主要分布区。

img9

互助河谷地貌

河谷阶地。主要分布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南部的高寨、红崖子沟、哈拉直沟、塘川等乡镇,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北部和南部的两个河谷盆地,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北川河及其支流宝库河、黑林河、东峡河两岸。海拔在2200~2700米之间,土壤主要为灌溉栗钙土,另有少量的垫淤土和沼泽土。由于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灌溉方便,是主要的农业稳产高产区。

黄土塬。黄土塬为河流长期切割和雨淋风蚀而阶地解体的自然结果,具有河谷和中低山地貌特点,大小从几平方公里到几十平方公里不等。凡阶地保持完整,地势平坦,面积较大的称“大塬”,阶地保持不完整,地势参差不齐,面积较小的称“小塬”。土壤主要为栗钙土,松疏持水能力差。黄土塬主要分布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境内,较大的有东塬、古鄯塬、中川塬等。

(三)山脉河流

青海、甘肃两省土族聚居区的山脉基本上属于祁连山系和秦岭山系。其中,互助土族自治县境内主要有龙王山、大坂山、仙米大山、黑山、阿米多藏山、麻钱山、狼牙山、兰却山等;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三川地区周围主要有积石山、青沙山、毛洞山、黄草山、笨康山、香忠山、锁口山等;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境内的土族聚居区主要有大坂山、金娥山、元朔山、红山、牦牛山、峡门山等;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天堂乡境内的山朵布丹和桑盖岭,海拔在2000米以上;卓尼县勺哇土族乡境内及周围有威当山、花岩山、白石山、庙花山、尕尔楞山、莲花山、太子山等。

img10

民和丘陵地貌

青海、甘肃的土族聚居区的河流基本上属于黄河水系,多为湟水、洮河、大夏河的支流。其中,互助土族自治县境内主要有大通河、沙塘川河、哈拉直沟河、红崖子沟河、下马圈沟河;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三川地区南依黄河干流,境内自西向东有赵木川、中川、下川三条大溪及鲍家沟、吕家沟等沟河;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境内的土族聚居区主要有北川河、宝库河、黑林河、逊布河、东峡河;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的主要河流为朱岔河,上游是小科什旦河和大科什旦河,在朱岔峡汇合后流入大通河;卓尼县勺哇土族乡境内的河流主要有洮河、冶木河等。

二、气候条件

青海、甘肃的土族聚居区在气候类型上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具有太阳辐射强、日照长、气温普遍较低且垂直变化明显、四季不太分明、冬季漫长、夏季短促、雨热同期等气候特点。

(一)日照

青海、甘肃的土族聚居区虽然受不到太阳光的垂直照射,但因云量少、空气干燥,相对日照百分率比同纬度地区高。由于各个土族聚居区差异比较大,各地的日照情况有所不同。互助土族自治县年太阳辐射量134千卡/平方厘米~147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为2635.4小时,最高年份为2847.3小时,最低年份为2465.1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57%;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年太阳辐射量125千卡/平方厘米~137千卡/平方厘米,日照时数川水地区为2500~2600小时,浅山地区为2400~2500小时,脑山地区为2400小时以下;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年太阳辐射量高达137千卡/平方厘米~147千卡/平方厘米,平均日照时数为2605小时,其中外川及里川是两个长日照地带,在2600小时以上。甘肃省卓尼县勺哇土族乡日照时数为3168小时。

(二)气温

由于受海拔高度和地形影响,各土族聚居区的气温普遍较同纬度地区低,垂直变化明显,地区差异悬殊,气温日较差大。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各地年平均气温呈不断上升之势。互助土族自治县气温分布呈由北往南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增高的趋势,20世纪60~80年代,全县年平均气温为3.4℃,但地区差异比较大,如县境北部及东北部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山地在0℃以下,北部的脑山半脑山在0℃~3℃之间,大通河谷地带为2℃~4℃,浅山地区在3℃~4℃,南部湟水河谷在4℃~6.5℃。据1986~2005年气象资料,全县平均气温上升至4.1℃,极端最高气温为34.9℃(出现在2000年7月4日),极端最低气温为-31.9℃(出现在1991年12月28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1961~1980年平均气温为7.8°C,气温日较差大而年较差小,极端最高气温为34.7℃,极端最低气温为-22.2℃。近几年来,全县年均气温已上升至9℃。据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气象站1961~1985年记载,全县年平均气温为2.8℃,极端最高气温为29.3℃,极端最低气温为-33.1℃。近年来,全县年均气温上升至4.7℃。

(三)降水

由于受东南季风和地形影响,各土族聚居区的降水地域差异很大,一般而言,降水大致随海拔增高而增加,如河谷地区年降雨量一般在350~400毫米,中部浅山地区一般在400~500毫米,脑山半脑山一般在550毫米以上,中高山区一般在650毫米,个别在700毫米以上。此外,土族聚居区降水的季节分配也极不均衡,总的来说夏季多、冬季少,全年的降水大部分集中在6、7、8、9等少数几个月份,尤其是7、8两月是降水最多月。此外,降水日数多、降水强度小、夜雨多是土族聚居区降水的另一特点。

三、自然资源

(一)土地资源

互助土族自治县的总土地面积中,农业用地2792.12平方千米,其中耕地743.53平方千米,林地1272.94平方千米,牧草地562.02平方千米,园地1.8平方千米,其他农用地211.83平方千米;建设用地69.74平方千米,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56.01平方千米,交通运输用地10.32平方千米,水利设施用地3.41平方千米;未利用地439.66平方千米,其中荒草地307.73平方千米,沼泽地0.67平方千米,裸土地51平方千米,裸岩砾石地23.26平方千米,河流水面6.86平方千米,滩涂50.14平方千米。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土地总面积1890.82平方千米,其中河谷地占28.14%,山地占71.86%。2005年年底实有耕地面积314.45平方千米,其中水浇地80.85平方千米、浅山地169.20平方千米、脑山地64.40平方千米,退耕还林地143.41平方千米。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土地总面积3090平方千米,2004年年末实有耕地467.7平方千米,林地677.55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37.06%,牧草地1330.9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43.07%,建设用地79.4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2.57%,未利用土地534.45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7.30%。

(二)森林资源

青海、甘肃土族聚居区的森林资源较为丰富,但分布不均衡。互助土族自治县有林业用地面积2111.94平方千米,其中有林地面积604.98平方千米,疏林地40.51平方千米,灌木林地566.65平方千米,未成林地323.85平方千米,宜林地546.32平方千米,无立木林地7.31平方千米,灌丛地20.58平方千米,苗圃地1.734平方千米,活立木蓄量6003470.3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4.9%。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森林资源较为贫乏,且分布不均匀。全县共有林业用地面积952.69平方千米,其中有林地面积182.59平方千米,疏林地0.93平方千米,灌木林地185.85平方千米,未成林地305.29平方千米,宜林地238.67平方千米,无立木林地38.76平方千米,苗圃地0.6平方千米,活立木蓄量1663469.4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9.5%。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森林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林业用地980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31.7%,其中有林地面积810平方千米,灌木林738平方千米。全县活立木蓄积量118.4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8%,荣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称号,是全国“三北”防护林工程重点县。县境内森林植被种类繁多,共有乔、灌木树种119种,主要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下的北川河及支流的河谷两岸。

(三)矿产资源

青海、甘肃土族聚居区特殊的地质条件,决定着这一地区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如:互助土族自治县到目前为止已发现40个矿种、139处矿床点,其中金属矿种有铁、锰、铜等7种,建材及非金属矿种有煤炭、芒硝、硫铁、岩金、石膏、磷、白云岩、黏土、石灰石、红柱石、玄武岩等29种,燃料矿种有煤、油页岩及其他矿种。目前正在开采的有煤、硫铁、石灰石、石膏等,其中探明储量石膏达1.3亿吨,石灰石为1.7亿吨,芒硝为6亿多吨,石英为1068万吨,白云岩有1218万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境内已探明的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非金属、燃料等矿种15种,主要有锰、褐铁矿、赤铁矿、铜、金、石灰石、大理岩、白云岩、花岗岩、石英石、石膏、煤、石油、天然气、矿泉水等,尤其是石英石、石灰石和白云岩的储量最为丰富,其中石英石为3亿吨,石灰石为1.2亿吨,白云岩为3000万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已发现和探明的矿种达30种,其中已开采和具有开采价值的优势矿种13种,即煤、石灰石、硅石、萤石、白云岩、玄武岩、黏土(红土)、长石、云母、石膏、铁等,其中煤的储量约1.23亿吨,开采历史比较悠久。

(四)动植物资源

青海、甘肃的土族聚居区多样的地貌,为野生动物栖息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生活在这一地区的野生动物种类较多,其中,兽类主要有白唇鹿、马鹿、石羊、猞猁、獐、旱獭、獾猪、野马、狼、狐狸、水獭、豺狗、野兔、狍鹿、岩羊、黄羊、苏门羚、沙狐、赤狐、麝、棕熊、松鼠、鼹鼠、紫貂等;禽类主要有环颈雉、野鸭、蓝马鸡、雕鹄、雪鸡、石鸡、鸱雀、喜鹊、乌鸦、啄木鸟、野鸡、鹌鹑布谷鸟、灰沙燕、麻雀、猫头鹰、马鸡、岩鸽、水鸭等;昆虫类主要有蜜蜂、蝴蝶、蜘蛛、蛾、蜻蜓、蚱蜢、虻、蚂蚁、瓢虫、天牛、夜蛾、网虫、班蟊、蚜虫、黑毛虫、草兵、金龟、蝉、吸浆虫、蚧壳虫、透翅蛾等。

青海、甘肃的土族聚居区的植物种类也比较繁多,其中,乔木主要有青海云杉、红松、山杨、红桦、白桦、青杨、小叶杨、北京杨、新疆杨、旱柳、垂柳、红沙柳、白榆、祁连圆柏等;灌木主要有白刺、沙棘、杜鹃、黑刺、白蜡、缠条、浪麻、边麻、柠条、香柴、枸杞、杜鹃、沙柳、红皮柳、黄花柳、山柳、旱柳、皂角等;药用植物主要有柴胡、猪苓、大黄、羌活、赤勺、黄芪、贝母、党参、野艾、薄荷、甘草、车前子、荨麻、当归、狼毒、麻黄、茵陈、丹参、冬花、荆芥、黄柏、土茯苓、桑百皮、骨碎补、槐花、枸杞子、金樱子、牛蒡子、锁阳、黄连等;菌类有冬虫夏草、马勃、蘑菇、地衣、发菜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