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原始聚居形态

原始聚居形态

时间:2022-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几十万年前,乌江流域就有人类生息、繁衍。1964年在黔西县沙井地区发掘的观音洞文化遗址,表明乌江流域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古人类集体穴居岩洞的史实。表明了乌江流域古人类在这一时期从穴居、半穴居转向地面建筑,是原始营建技术的重大转变和进步。在这次新发现中,赫章县可乐村古墓群出土文物中的“陶屋”,属于巢居发展而成的“干栏式”建筑类型,证明乌江流域在史前时期已有长江流域常见的干栏式木构建筑。

2.1.1 原始聚居形态

几十万年前,乌江流域就有人类生息、繁衍。黔西观音洞、普定穿洞等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赫章可乐(图2.1)、毕节青场、平坝飞虎山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都已经出土了大量文物。

img18

图2.1 赫章可乐考古发掘现场

资料来源:贵州文化网,2004-11-06

1964年在黔西县沙井地区发掘的观音洞文化遗址,表明乌江流域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古人类集体穴居岩洞的史实。

贵州省博物馆对毕节青场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证明,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地穴式居住地,这些居住地以穴壁为墙,四周及中部均有柱洞,具有原始人类于穴中立木柱作顶盖支撑的原始住房特征。附近尚有建于地表的房屋遗迹,背山向水,总长约8m,进深约3m,内部一分为二,有火塘。经鉴定,遗址年代已超过3000年,属商朝遗址。表明了乌江流域古人类在这一时期从穴居、半穴居转向地面建筑,是原始营建技术的重大转变和进步。

赫章可乐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发掘出大量战国至汉代的墓葬及遗址。40多年来,这里先后进行过9次考古发掘,其中较大规模的发掘有3次,出土了许多重要的文物。有人把这里称为贵州夜郎考古的“圣地”。2000年秋天,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赫章县文物管理所在这里发掘了108座夜郎时期土著民族墓葬,被评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在这次新发现中,赫章县可乐村古墓群出土文物中的“陶屋”,属于巢居发展而成的“干栏式”建筑类型,证明乌江流域在史前时期已有长江流域常见的干栏式木构建筑。历史上乌江流域曾经森林密布,猛兽出没,包括今涪陵一带都有野虎行踪,史书记载费州[2]一带“境多虎豹,俗皆楼居以避之”[3],描述了这一地区的干栏建筑具有躲避猛兽侵袭的功能。

“干栏”建筑模型,详细提供了当时住房的结构、形式、设施等资料,很有价值(图2.2)。模型置于长方形基座上,上下两层,夹砂和细黄泥烧制。通高53cm,开间39.5cm,进深31cm,檐口高38.5cm,应当为实物按比例缩小的尺寸。模型上层房屋结构与中原地区房屋相似,住房有前廊后室,中隔板壁,开单扉门,前壁线刻“窗口”。廊沿正面及左右均有护栏,“楼板”下面设横枋支撑。下层底层架空,四面无壁,柱间置加工谷物的脚踏长碓一架,与现存的“干栏”房屋下层设碓,堆杂物、关牲畜等相类似[4]。可以看出,这是中原与夜郎地区两种建筑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img19

图2.2 可乐西汉墓中出土的“干栏”建筑模型

资料来源:贵州文化网,2004-11-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