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设计形态

城市设计形态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城市设计形态研究中,可达性也成为经常探讨的话题。城市设计形态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对城市蔓延的感知为一种破碎和不连贯的城市设计。最近有关公众对于城市蔓延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了人们对城市蔓延的厌恶以及对城市精明增长设计的偏好。这些城市设计形态的研究成果对制定公共政策具有极强的指引性。最近关于城市设计对居民健康行为的影响研究更是促进公共政策关注社区细部设计标准,从而促进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城市设计形态_城市社区形态与再生

对城市设计形态的研究源于人们对城市设计的感知和体验。研究通常由规划设计师和建筑师在社区甚至建筑细部尺度上展开,通过田野调查或者访谈获得第一手数据而对居民对城市环境的认知进行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城市物质形态特征的感知以及主观感受。

在具体测度方法上,城市设计形态研究在林奇的城市设计理论基础上不断丰富,主要采取客观测度和主观测度两种方法来判断城市形态的可识别性、可记忆性、可达性等。可识别和可记忆性的客观测度指标包括对建筑立面、街道、交叉口的环境视觉分析,车行道和人行道的宽度和铺砌,建筑高和街道宽的比例等(Clifton,Livi-Smith,and Rodriguez,2007);主观测度指标包括由居民对环境安全、步行友好性以及物质空间美观性的打分评价等。在城市设计形态研究中,可达性也成为经常探讨的话题。规划者认为在社区中设计公园、游泳池、网球场、体育设施等可以促进人们进行户外活动(Giles-Corti and Donovan,2002)。需要指出的是,除可达性之外,对于地方环境品质的衡量与感知也非常重要。研究发现人们对交通模式的选择并不完全取决于客观的土地利用和交通系统,同时也受对物质空间环境主观感知的影响(Kitamura,Mokhtarian,et al.,1997)。在衡量环境的感知度时,可以直接询问居民是否感到安全舒适,或者是让他们从很多邻里图片中挑选出最有吸引力的环境空间。

城市设计形态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对城市蔓延的感知为一种破碎和不连贯的城市设计。最近有关公众对于城市蔓延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了人们对城市蔓延的厌恶以及对城市精明增长设计的偏好。例如,被访者表示更喜欢保护的开敞空间、城市中心高密度的有活力开发,以及具有强烈地方归属感的城镇中心等城市景观(Ewing,2006)。

这些城市设计形态的研究成果对制定公共政策具有极强的指引性。例如,社区规划者通过把改善小区设计作为工具之一来减少小区内犯罪发生率,加强居民交往从而增强社区感,并提升居民满意程度(Hess,1999;Mehta,2007)。最近关于城市设计对居民健康行为的影响研究更是促进公共政策关注社区细部设计标准,从而促进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