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发展历史、逻辑、实践相结合未来研究的连贯路线

大学发展历史、逻辑、实践相结合未来研究的连贯路线

时间:2022-09-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鉴于以往有关大学发展历史的、逻辑的和实践的研究显得有些零碎、散落,从而孤立和脱节,本节设计出一种旨在立足中国实际、结合时代特征、面向未来的关于大学发展历史、逻辑、实践相结合的连贯性、系统性、完整性的研究方案。

逻辑可分为归纳性逻辑和演绎性逻辑。归纳性逻辑必须符合历史;演绎性逻辑需要面向未来实践,并基于归纳性逻辑及其背后的历史以及当前的实践。鉴于以往有关大学发展历史的、逻辑的和实践的研究显得有些零碎、散落,从而孤立和脱节,本节设计出一种旨在立足中国实际、结合时代特征、面向未来的关于大学发展历史、逻辑、实践相结合的连贯性、系统性、完整性的研究方案。其中,着重介绍了分析大学发展逻辑的多学科方法。

鉴于以往有关大学发展历史的、逻辑的和实践的研究显得有些零碎、散落,从而孤立和脱节,这里设计出一个关于大学发展历史、逻辑、实践相结合的连贯性、系统性、完整性的研究方案。

一、大学发展研究尚存不足和缺憾

“每一个较大规模的现代社会,无论它的政治经济或宗教制度是什么类型的,都需要建立一个机构来传递深奥的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1]发端于中世纪、历经近千年仍焕发着青春活力的大学,就是这样一个机构。大学是“人类社会的动力站”、“国家实力的象征”,“知识经济是站在大学的肩膀上的”,“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必然是高等教育强国”——关于大学的地位、大学发展之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的诸如此类的说法已成为理论界、实践界的共识。

正是因为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世界范围内推动大学发展的实践活动才如火如荼地展开,关于大学发展的理论研究也或前(先于实践,以指导实践)或后(对实践的总结、提升)地蓬勃开展起来。

纵观这些研究,虽然较少专门冠名但其中却渗透了不少关于大学历史的研究、逻辑的研究和实践的研究;然而,以往不论是历史的、逻辑的还是实践的研究,对于“大学发展”这样一个综合性、整体性主题,都显得有些零碎、散落,从而孤立和脱节——分析历史,缺乏逻辑指向;构建逻辑,缺乏历史分析,与实践结合也不够紧密;而面向实践的研究,又缺少历史承接的厚重感和逻辑支撑的科学性。

二、大学发展研究的一个连贯性框架

以上所展示的关于大学发展的研究尚存不足和缺憾,为未来研究留下了广阔空间。基于这样的背景,可以预见:着眼中国大学的未来道路,纵观大学发展的千年历史,扎根当前实践,构筑大学发展历史、逻辑、实践研究的彼此连贯而相互对应的脉络和链条,突出历史意识、时代意识及中国特色,加强大学发展研究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将是可以产生重要创新性成果的拓荒之地。

基于此,如图6-2所示的一项旨在立足中国实际,结合时代特征,面向中国大学发展的未来,展开关于大学发展历史、逻辑、实践的连贯性、系统性、完整性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

图6-2历史、逻辑与实践相结合的大学发展连贯性研究框架

以上研究框架所显示的“历史—逻辑—实践”的基本关系是:逻辑从形式上可分为归纳性逻辑和演绎性逻辑。归纳性逻辑必须符合历史,从历史中归纳得出;只有符合历史,逻辑才是科学的。演绎性逻辑必须面向未来实践,只有面向未来实践,逻辑才能富有价值;由此,演绎性逻辑也就必须基于归纳性逻辑及其背后的历史以及当前的实践,因为未来是当前和历史的延续。

三、大学发展连贯性研究的价值

本节提出并倡议开展历史、逻辑、实践相结合的大学发展的连贯性研究,主要是考虑到其具有的重要价值。

就理论方面看,其价值在于:①如果能对中国大学百余年发展历史、国外自中世纪以来的千余年大学发展历史进行概要性梳理,将丰富中外教育史研究特别是中外高等教育史研究。②如果能从中外大学发展历史中归纳出归纳性逻辑,基于归纳性逻辑以及中国当前实践提出演绎性逻辑,将拓展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特别是院校发展理论。③如果能在中外大学发展历史梳理和中国当前实践分析的同时,建立大学发展的数据库、案例库,还可以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素材。

其实际应用价值则在于:①如果基于对中外大学发展的历史和对中国大学发展现状的分析,面向未来,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关于大学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就能够为中国大学的未来发展提供指导。②大学发展数据库、案例库若能建立,就可以成为中国大学今后发展引以借鉴和参考的资料库。

四、大学发展连贯性研究的内容

历史、逻辑与实践相结合的大学发展连贯性研究应着力达成这样的目标:通过对中外大学发展历史作概要性的梳理归纳出大学发展的归纳性逻辑,并分析中国大学发展的现状(当前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能够指导中国大学未来实践的演绎性逻辑。

面向这一目标,按照前述研究框架,应展开对以下问题的研究:国外大学发展的历史、中国大学发展的历史、国外大学发展的归纳性逻辑、中国大学发展的归纳性逻辑、中国大学发展的当前实践、中国大学发展的演绎性逻辑、中国大学发展的未来。

其中,需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有:①历史研究方面,从中国百余年、国外自中世纪以来大学发展的千余年漫长岁月里、纷繁复杂的事件中,展示、抽拉出一些能反映大学发展本质特征及规律的主干性的方面和线条。②归纳性逻辑研究方面,从以上历史中的主干性的方面和线条中进一步整理、归纳出关于大学发展的归纳性的“本原逻辑”和“支撑逻辑”。③演绎性逻辑研究方面,基于以上归纳性逻辑以及对中国大学发展现状(当前实践)的分析,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背景、框架下,面向未来,提出能够指导中国大学发展的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关于大学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演绎性逻辑的探求,必须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努力体现针对现实的适切性、面向未来的前瞻性。

通过对以上问题特别是其中的重点、难点的研究,历史、逻辑与实践相结合的大学发展连贯性研究,可预期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创新或取得创新性成果:

首次将大学发展的历史研究、逻辑研究、实践研究连贯地、有机地、系统地整合进一个完整的研究框架体系中,从而使历史研究因归纳出逻辑而富有理论价值进而现实意义,使逻辑研究因符合历史、扎根和面向实践而突显厚重感、科学性以及前瞻性,使实践研究因衔接历史并获得逻辑的支撑和指导而大大提高了现实可操作性。——这是研究框架上的创新。

研究内容方面,如果能够对以往关于国外大学特别是19世纪以来的德国大学、20世纪以来的美国大学的历史研究及逻辑研究,加以辨析、整理、汇总、提炼、加工,最终形成关于国外大学发展的归纳性逻辑;并且对以往关于中国大学的历史研究及逻辑研究,加以辨析、整理、汇总、提炼、加工,最终形成关于中国大学发展的归纳性逻辑,将会产生关于大学发展规律的集成式创新成果。

研究内容方面,如果能够基于以上归纳性逻辑以及对中国大学当前实践的分析,密切结合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面向未来提出专门针对中国大学发展的演绎性逻辑——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关于大学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从而形成能够指导中国大学未来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会产生关于大学发展规律的原始性创新成果。

在对国内外大学进行历史研究和对中国大学当前实践进行分析的同时,建立关于典型个案(有代表性的大学)的案例库以及古今中外有关大学发展信息的数据库,又是一件创新性成果。

五、大学发展连贯性研究的途径

面向以上目标及内容,历史、逻辑与实践相结合的大学发展连贯性研究可采取的研究路线及方法至少包括以下几种。

(1)历史方法与比较方法。“历史陈述帮助我们触及根本(basics)——不管是在系统特性方面,还是在其前因后果方面。”[2]应采取点线结合的方式,全面而概要地梳理国外大学发展历史特别是中世纪大学、19世纪站在世界高等教育顶端的德国大学以及20世纪站在世界高等教育顶端的美国大学的发展历史;全面而概要地梳理中国大学发展历史。同时,“如果教育研究主要从一种孤立主义者( isolationist)的态度出发,就不可能是科学的”[3],应尽可能地兼容并蓄,特别是采用比较的方法。因此,还需对中外大学发展历史做出比较分析。

(2)实地调研与典型剖析。全面而概要地对中国大学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为重点个案,进行历史的、逻辑的、实践的深度剖析。

(3)逻辑分析与理论建构。在以上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中外大学发展的归纳性逻辑,并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实际,结合时代特征,面向未来,根据多学科理论提出能够指导中国大学未来发展的演绎性逻辑。

这里,特别建议采用逻辑分析与理论建构的多学科方法。

在一个复杂的世界中,任何一种情况都可以用许多观点或方法来解释,而“每一个方法提供一个特定的景色,揭示许多观念,展现许多事实”[4]。多学科方法是研究社会组织的可行有效的工具。

“高等教育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5],这是因为,“高等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多层结构的开放系统”;“高等教育走出‘象牙塔’,走进社会,同社会的方方面面关系越来越密切、复杂,还必须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科学学、管理学等高度审视高等教育”;“在研究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对某些问题可以而且必须着重就一门适当的学科观点进行深入探讨……只有把多门学科观点的研究成果综合起来,比较分析,才能获得比较全面的认识”[6]

大学本质上是做学问的场所,它致力于知识的保存、系统化知识的增加和大学生的培养,因而是一个单纯的学术组织;但由于有怀着不同动机、目标的众多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它又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学术组织。这一学术组织内部包含着经济系统、文化系统、政治系统和社会系统。因此,全面深入地探究大学发展的逻辑,完全可以采用经济学、文化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工具。

运用多学科方法分析大学发展的逻辑,其主要任务就是:打开“黑箱”、回答“?”、明确“→”(是否存在;若存在,其方向、力度如何)(如图6-3所示)。

图6-3分析大学发展逻辑的多学科方法

具体来说,首先,对大学的性质予以哲学思考,依据办学主体、履行职能等方面对大学进行分类,探讨并明确大学发展的内涵。其次,分别运用组织经济学、组织文化学、组织政治学、组织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文化学、教育政治学、教育社会学等理论与方法,以“资源—产权—效率”、“信念—精神—动力”、“利益—权力—秩序”、“交往—关系—合作”为核心范畴,探究它们“是”如何、“应当”如何对大学发展发挥激励、导引、制衡、协调等功效,最终探察出大学发展的一般逻辑。再次,运用上述方式、方法,对公立大学、私立/民办大学的发展逻辑进行分类对比研究,探察出它们各自特殊的发展逻辑。又次,运用上述方式、方法,对学术型大学、应用型大学、职业型大学的发展逻辑进行分类对比研究,探察出它们各自特殊的发展逻辑。最后,对大学发展作基于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分析的统合分析。

六、关于大学发展及其逻辑的一些初步观点

(1)“发展”一词直接源自近代生物学的胚胎发育学说,有机体渐次向生物成熟的阶段演化就是发展,近代以来才逐渐把它用于说明社会变迁,“规模”、“职能”、“分化”、“复杂性”、“定向性”、“适应力”就成了其内涵的一些基本方面。一个统括性的理解是:发展就是事物(特别指人类社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既有量变又有质变的动态演进过程。从一般到特殊——大学发展就是大学这一组织体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既有量变又有质变的动态演进过程。——这是组织视角的“大学发展”含义。上一节谈道,大学的生存状态可描述为,“大学关联人Ⅰ”发挥能动性,运用“大学关联人Ⅱ”提供的非人力资源,开展着知识性活动和文化性活动。知识性活动和文化性活动的数量增加与质量提升意味着大学的发展。[7]——这是活动视角的“大学发展”含义。正确理解“大学发展”的含义,需注意“大学运行”与“大学发展”在联系中的区别:“大学运行”主要停留在“大学生存”的含义层面,虽蕴藏着“大学发展”的可能性但尚未跃升至“大学发展”的含义层面。还须注意“大学变迁”或“大学演化”与“大学发展”的区别:“大学发展”仅指称大学变化的积极面—“—进步”;而“大学变迁”或“大学演化”既可能包含着大学变化的积极面,也可能包含消极面—“—停止”或“倒退”。

(2)对“大学发展”来讲,不论其逻辑形式是归纳性的还是演绎性的,其实质内容都会/应包含大学发展的本原逻辑,即关于知识活动的本来逻辑、关于文化活动的本来逻辑,还会/应包含大学发展的支撑逻辑如经济逻辑、文化逻辑、社会逻辑、政治逻辑等等。譬如,大学发展的经济逻辑特别是以资源和产权为中心的经济逻辑可表述为[8]:大学发展,意味着资源的不断聚集与留衍,这有赖于资源的持续吸纳和有效利用。如果赋予资源持有者/投入者以尽可能完全的产权——明晰的归属权、适切的生产性控制权、严正的分配性控制权、足够的收益权、充分的留衍所有权,将促进资源吸纳及利用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大学的发展,而这需要相应的治理安排对这些权利、权力的实现予以保障。

(3)推动大学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行政机制(外在、强制、被动)、市场机制(外在、诱发、拉动)和志愿机制(内在、自发、主动)。关于大学发展的经济逻辑、文化逻辑、社会逻辑、政治逻辑等支撑逻辑应着力解释如何形成以上机制。

(原载于《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

【注释】

[1]〔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郑继伟,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3.

[2]B.R.Clark(Ed.).Perspectives on Higher Education:Eight Disciplinary and Comparative Views.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6.

[3]Adolph E.Meyer.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second edition).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1969: preface.

[4]B.R.Clark(Ed.).Perspectives on Higher Education: Eight Disciplinary and Comparative Views.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257.

[5]〔美〕莱斯特·古德柴尔德.在美国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高等教育:历史、学位项目与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4):21.

[6]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4.

[7]王连森,周孟奎.联系发展和面向发展:大学制度研究的新路向[J].江苏高教,2010(2):14.

[8]王连森.资源基础观的大学发展:一个产权经济学分析框架[J].现代大学教育,2010(4):7-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