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捷克王国的发展历史

捷克王国的发展历史

时间:2022-05-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七个多世纪中,捷克王国的发展时起时伏,几番成为中欧的强国,又多次陷入内乱和外族干预之中,最后以失去独立而告终。捷克王国第一次在中欧称强是在10世纪。然而,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里,捷克王国遭遇了长期的内乱和外部侵扰。到了13世纪,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捷克王国再一次成为中欧大国并且又持续了两百多年。所有这些无疑都大大地促进了捷克的文化发展。

捷克王国

二、捷克王国

895年,也就是在大摩拉维亚还没有灭亡的时候,波希米亚各部落就从摩拉维亚帝国脱离出来,投靠了巴伐利亚的勒根斯堡(Regensburg)教区当局,以波希米亚为中心的捷克国家开始出现,成了大摩拉维亚的继承者。到1620年失去国家独立而成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省份为止,捷克王国存在了大约725年。在这七个多世纪中,捷克王国的发展时起时伏,几番成为中欧的强国,又多次陷入内乱和外族干预之中,最后以失去独立而告终。

捷克王国第一次在中欧称强是在10世纪。

捷克王国的缔造者是普什米塞(Pimg14emysl)家族的瓦茨拉夫(Vaclav,921—929年在位),他建立了捷克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普什米塞王朝(Pimg15emysl Dynasty)。瓦茨拉夫虽然当政不久并在王位之争中被暗杀,可在捷克人心中却是国家独立的象征和民族的灵魂。在瓦茨拉夫之后两个继任者波列斯拉夫一世(BoleslavⅠ,929—967年在位)和波列斯拉夫二世(BoleslavⅡ,967—999年在位)当政期间,捷克王国跻身中欧强国之列。在经济方面,这一时期捷克的造币业非常发达,对外贸易十分活跃。布拉格(Prague)有“白石之城”的美誉,捷克在当时是北方诸国当中粮食最为丰裕充足。封建的农奴制在捷克王国已经形成,“农奴按照临时租佃制向封建主承佃土地,并把地里的收成交给封建主支配,后者随时都可以实行租佃。此外,农奴还需要在地主的土地上执行劳役;他们要向王公缴纳赋税和向教会捐输”[14]。贵族分化为上层大贵族和下层小贵族两个集团,德意志人控制的教会拥有大量土地。在文化方面,大摩拉维亚国的斯拉夫文化传统得到了继承并被发扬光大。在对外关系方面,捷克王国取得了三方面的成就,一是成功地抵御了神圣罗马帝国,没有像易北流域许多斯拉夫民族那样被征服,维护了自己的独立。二是完成了早期的扩张,领土包括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克拉科夫、西里西亚和卢齐支,大体上恢复了大摩拉维亚帝国的疆域。三是在布拉格建立了独立的主教区。

然而,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里,捷克王国遭遇了长期的内乱和外部侵扰。波列斯拉夫二世死后,普什米塞家庭发生了王位之争。这不仅引起国内的长期不安,而且导致外部大国势力的介入。罗马皇帝利用王位的继承问题干涉捷克的内部事务,试图借此迫使它处于藩属地位。波兰国王鲍莱斯瓦夫一世和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二世争夺对捷克王国的控制权,1003年还当上捷克的国王,将克拉科夫、摩拉维亚和斯洛伐克划归波兰。直到1025年鲍莱斯拉夫去世,摩拉维亚才重新回到捷克手中。此后一直到12世纪末,普什米塞家族内部争夺王位的斗争始终不断。在80年代这种内讧最激烈的时候,神圣罗马帝国的干预甚至使捷克王国的独立一度都受到了严峻的威胁。

到了13世纪,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捷克王国再一次成为中欧大国并且又持续了两百多年。第一,经济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农业方面,牲畜数目大量增多,广泛使用役畜和铁犁,土地实行轮耕,农产品大量增加。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开始城市化和专业化。与此相适应,一些城市成为手工业品生产和贸易的中心。除了布拉格、布尔诺(Brno)、阿罗木次、赫腊德次—克腊洛佛和兹诺伊莫(Znojmo)等古老城市之外,捷克又出现了五十多个新的城市。在矿业方面,商业的发达促进了对铸币的需求,而铸币又促进了白银的生产。当时的捷克王国不仅白银的产量在欧洲是第一位的,而且有比较成熟的经济法规,如1249年制定的伊赫拉伐法(the Jihlava Mining Law)和1300年制定的矿业法(the Mining Law)。第二,国际环境有了比较大的改善。1254—1273年间,神圣罗马帝国在霍亨斯陶芬王朝(Hohenstaufen)灭亡后出现了帝位空缺局面,国力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神圣罗马帝国干涉捷克王国内部事务的力度大大地减弱,相反,有了较强经济实力作依托的捷克国王们为了取得中欧大国地位试图干预神圣罗马帝国的内部事务。

普什米塞二世(Pimg16emysl OtakarⅡ,1253—1278年在位)当政时,捷克王国又成为中欧地区强大的国家。需要指出的是,历史上的捷克在斯拉夫民族中文化发展较早,与中欧各族交往也比较密切。为了融入中世纪的欧洲,捷克王国选择了接近德意志文化,在13—14世纪时期还成为神圣罗马帝国里的重要一员。因此,在对外扩张方面,于兼并了奥地利(the Archduchy of Austria)[15]、斯蒂里亚(the Duchy of Styria)、卡林西(the Duchy of Ober and Niederschlesien)和卡尼奥拉(the Duchy of Carniola)公国、把捷克的国界推到了亚得里亚海岸的同时,普什米塞二世还参加了神圣罗马帝国骑士团对立陶宛的远征,试图向波罗的海沿岸扩展自己的势力。瓦茨拉夫三世(VaclavⅢ,1278—1305年在位)不仅利用波兰封建主内乱之际成了波兰的国王,而且还使自己的儿子一度取得了匈牙利的王位。普什米塞家族成功地把捷克、波兰和匈牙利三个王国都合并在捷克王朝手中,尽管时间都很短,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捷克王国的一时强盛。来自卢森堡家庭的扬成为捷克国王后,更是将对外扩张作为主要目标,他率兵越过阿尔卑斯山一度占领了意大利北部。他还支持神圣罗马帝国攻打波兰的计划,帮助法兰西反对英格兰。最终,扬本人也战死在疆场。到14世纪中叶,赫普地区、西里西亚的一些地方和上卢齐支也都成了捷克王国的领土。不仅如此,约翰之后的查理一世(CharlesⅠ,1346—1378年在位)还圆了历代捷克国王的一个梦想——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将帝廷所在地迁到了布拉格。在内部发展方面,除了前面提及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外,捷克的文化也非常繁荣。1348年捷克出现了中欧第一所高等学府——理查大学,捷克文成为被广泛应用的书面文字,捷克语成了国语。另外,捷克与周边其他国家的文化接触更加频繁,许多国家派留学生到捷克来学习。所有这些无疑都大大地促进了捷克的文化发展。

尽管成了中欧的一个大国,但是,捷克王国生存在不同文化交融和冲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大国框架里,由此引发的各种矛盾没有也不可能消失。另外,由于身处政权更迭频繁的神圣罗马帝国之中,捷克的王统也在不断的通婚和领地易主中缺少延续性,难以举起民族主义旗帜。在其存在的最后的两个世纪中,捷克王国在更深的层次上重现了11—12世纪的乱象。由于内部种种矛盾激化,捷克的内乱已不只是王位的争夺了,还有重大影响的胡斯战争(Hussite Wars)[16]。由于中欧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外国势力对捷克干预的力度更大。胡斯战争之后,捷克王国的大国显赫风采不再,逐渐陷入外族的干预和控制之中。1436年,镇压胡斯革命运动的主谋之一,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孟(Sigismund)加冕成为捷克的国王。1490年,波迭布腊的依里(Jiimg17íPoděbrad,1458—1471年在位)死后,匈牙利国王马提亚(Matthias,1458—1490年在位)和波兰君主弗拉第斯拉夫(Vratislv,1471—1516年在位)对捷克的王位展开争夺,最终是后者被大多数贵族和市民拥立为王。1526年,哈布斯堡王朝的斐迪南一世(FerdinandⅠ,1526—1564年在位)同时成为捷克和匈牙利的国王,捷克同奥地利、匈牙利实际上已经同处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之中,国家的独立实际上已经丧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