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吐蕃王朝的发展历史

吐蕃王朝的发展历史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元代西藏历史12世纪末13世纪初,蒙古族在北方草原兴起,统一了中国。这次会晤直接导致后来元朝中央在西藏地方建立行政体制,奠定了西藏地方直辖于中央王朝的基础。
历史沿革_中国藏族

第三节 历史沿革

西藏的考古发现,尤其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昌都卡诺遗址和曲贡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证明,西藏的先民自古就在青藏高原上繁衍生息,是青藏高原上最早的居民。关于藏族的氏族部落组织,藏籍中有关的记载寥若晨星,只是提到那些猕猴变成的远古人类,居住在今雅鲁藏布江南岸泽当一带的雅隆地区,后来逐渐分为了赛(bse)、穆(rmu)、董(ldong)、东(stong)四大氏族(miburusbzhi),后来又从“赛”氏族中分出“扎”(sbr),从“穆”氏族中分出“噶”(sga),从“东”氏族中分出“朱”(vbru),成为7个氏族,由于其中“赛”与“扎”相同,所以实际只有6个氏族。这里所说的氏族,藏语中称为“如”(rus-pa),本意有骨头的意思,亦译为“骨系”,表明了姓氏和血缘有密切的关系。藏族的“如”是指由一个男性祖先繁衍下来的血缘集团,“如”按父系计算和传承,同一个“如”的人内部禁止通婚。

随着原始氏族部落社会的发展,逐渐产生了固定的部落联盟,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等级差别,出现了“王”和“臣”。

经过数千年的迁徙、分化和组合,逐渐形成数十个部落联盟,据敦煌文献和藏文史籍记载,西藏地区先有“四十小邦”,后逐渐合为“十二小邦”,相互斗争不已。3~4世纪,西藏雅隆地区又兴起一个新的部落,即“悉勃野部”,或称“六牦牛部”,相传吐蕃的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本是“天神六兄弟之子”,从天界降临蕃土,受到12位智人的迎接,将他带回去做了首领,由此有了第一代藏王,并在雅隆河谷修建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宫殿——雍布拉康。聂赤赞普与此后六代赞普被称为“天赤七王”,相传这几位赞普死后都顺天梯回到了天界。止贡赞普和布岱贡杰时期,史称“中丁二王”,是悉勃野部的中盛时期,这一时期进行社会改革,社会生产得到发展,赞普的王权得到强化,为悉勃野部以后的发展、扩张奠定了基础。此后悉勃野部又经历了“六地列王”“八代王”“五赞普”19位赞普,悉勃野部已经兼并了三分之二的小邦,到了松赞干布时期,其祖父达布聂塞和父亲囊日伦赞由南向北扩张领地,征服了苏毗,这是青藏高原走向统一的前奏。囊日伦赞在错综复杂的部落斗争中被叛臣毒死,年仅13岁的松赞干布即位(大约公元617年。有人认为松赞干布是第33代赞普,也有人认为是第32代赞普),开始了吐蕃王朝的统一大业。

二、吐蕃王朝时期

松赞干布即位后,在叔父伦果尔的辅佐下,彻查叛乱旧贵族,稳定内部,几年内,先后降服达布、娘布、工布、苏毗等部,并于644年兼并西部羊同,完成了吐蕃的统一大业,建立了历史上强大的封建王朝——吐蕃王朝。

作为吐蕃王朝和藏族民族共同体形成的缔造者,松赞干布的主要业绩有:定都罗娑(今拉萨),确立各项政治制度,确立官职制度(贡论、囊论、喻寒波),制定法律,与尼婆逻墀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联姻,创制文字,引入佛教

吐蕃王朝征服苏毗后,其境与吐谷浑相邻,经过三次青海之战,吐谷浑被吐蕃攻陷,大量吐蕃民众迁徙至此。随后,吐蕃又占领了“安西四镇”。704年赤德祖赞即位后,采取了对内重用外戚,巩固王权;对外与唐通好,定盟联姻的政策。710年,赤德祖赞迎娶唐金城公主,733年,唐蕃双方在赤岭树碑划界,以示友好。随后王权内部再度发生斗争,赤德祖赞被杀,其子赤松德赞755年即位后,平定叛乱,健全法制,强化政权,整顿吏治,完善官制,发展经济,与唐在清水会盟,划定边界。赤松德赞晚年宫廷斗争加剧,吐蕃王朝逐渐衰落,其子牟尼赞普被害,之后两位赞普赤德松赞与赤祖德赞大力兴佛,高僧掌权,又制定种种法规保护和供养僧人,引起外戚和权臣的不满,反佛情绪日增,赤祖德赞被杀,达磨(即朗达玛)即位,进行了空前绝后的灭佛政策,毁佛像、禁寺院、杀高僧、逼还俗,佛教在西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佛教的发展史也以达磨灭佛为界分为前弘期和后弘期。达磨的残暴政策引起社会各阶层不满,842年吐蕃王朝末代赞普达磨被修士拉隆贝吉多杰所杀。之后,王族争权引起混战,奴隶起义频发,吐蕃王朝传承九代,至此分崩离析,进入封建群雄割据时代。

三、宋元明清时期的藏族社会

(一)封建割据时代与藏传佛教形成

从869年到1239年的370年中,青藏高原上一直未能建立起强大统一的政权,史称分裂割据时期。这一时期佛教再度兴起,在后弘期的一个世纪里,卫藏十人和他的弟子们在前、后藏很多地区建立僧团和寺庙,成为西藏佛教的主流。印度僧人阿底峡也被迎请至西藏传法。佛教也逐渐发展出一些流派。这时期割据势力有达拉克王朝、古格王朝、凉州六谷部、甘青一带的厮啰政权等。

(二)元代西藏历史

12世纪末13世纪初,蒙古族在北方草原兴起,统一了中国。蒙古军队一直推进到拉萨附近的热振寺,热振寺之战后,蒙古军队旋即北返。1244年,阔端邀请当时在西藏有一定势力和影响力的萨迦寺寺主萨班会谈,1247年,萨班与阔端于凉州会见,议定了西藏归附蒙古国的办法,萨班发表《致蕃人书》。这次会晤直接导致后来元朝中央在西藏地方建立行政体制,奠定了西藏地方直辖于中央王朝的基础。1260年,忽必烈即蒙古汗位,封萨迦派第五任教主八思巴为国师,赐玉印。1264年,忽必烈迁都大都(今北京),在中央设置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方行政事务的机构——总制院,授八思巴以国师身份并任总制院院务,西藏事务由八思巴举荐、经中央政府任命的萨迦本钦担任。此后,元朝中央在西藏进行了三次人口清查,设立了驿站,元朝中央还设置帝师,提高总制院级别,更名为宣政院,在藏区设置行政机构宣慰司,共3个: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在元朝扶持下,萨迦派地方政权掌握着西藏地方权力,后被山南雅隆河谷兴起的帕竹万户朗氏家族绛曲坚赞的帕竹地方政权取代,并得到了元顺帝的加封。

(三)明代西藏历史

1368年,明朝攻取元大都,次年进入藏区,广宣诏书,通告中原易主。1370年吐蕃等处宣慰使何锁南普、元镇西武靖王卜纳剌等率部来降,明太祖深入乌思藏地区招抚政教首领。1372年,元帝师萨迦派喃加巴藏卜等降明,被明太祖封为“炽盛佛宝国师”,他还先后两次向明朝推举故元藏族官员100多人。曾被元册封为灌顶国师的帕竹政权首领、大司徒绛曲坚赞的侄子第悉释迦坚赞于1373年正月遣使入朝,贡佛像、舍利、佛书。明朝将吐蕃等处宣慰使司、吐蕃等路宣慰使司合并为朵甘卫,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改为乌斯藏卫和俄力思军民元帅府,所有元朝土官沿袭旧制。明朝废帝师制度,创立以“法王”为封授吐蕃僧侣最高封号的制度,先后共封授了“三大法王”与领有分地的“五王”(阐化王、护教王、赞善王、阐教王、辅教王)。

明代西藏历史的另一件大事是格鲁派的产生和发展,这一教派在各地建寺立宗,传法授徒,先后形成了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等几大活佛转世系统,对此后的藏族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格鲁派的创建者是宗喀巴。

宗喀巴原名罗桑扎巴,7岁出家,著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规定其师徒戴黄色僧帽。1409年,宗喀巴在拉萨大昭寺举行了“传昭大法会”,此后每年一次,沿袭至今,影响深远,此为格鲁派创立之始。1419年,宗喀巴圆寂,其弟子采取噶玛派黑帽系1206年创立的活佛转世制度。1576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顺义王”俺答汗邀格鲁派活佛索南嘉措到青海讲经说法,格鲁派在青海蒙古族、藏族人民中受到广泛尊奉。1578年俺答汗封索南嘉措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这就是达赖喇嘛称号的由来。索南嘉措为第三世达赖喇嘛。格鲁派开始传入蒙古地区。1653年,喀尔喀蒙古却图汗征服青海土默特部,派军队入藏,企图联合噶当派藏巴汗消灭格鲁派,扎什伦布寺大活佛罗桑却吉坚赞与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远招卫拉特蒙古和硕特的固始汗入青海。1641年,固始汗入藏,消灭盘踞后藏的藏巴汗,征服乌思藏各地区贵族领主,遂以卫地(乌思)为五世达赖专供地。后藏供罗桑却吉坚赞居住,同时,又封其“班禅博克多”的称号,从此有了班禅系统,罗桑却吉坚赞为第四世班禅。

(四)清代西藏历史

格鲁派在固始汗的协助下,消除了各地僧俗势力的反抗,在西藏地区确立了绝对的优势,且在蒙古人民中的影响日益扩大。为了防御割据于西北地区的准噶尔势力的袭扰,清政府采取了“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的扶植达赖喇嘛抚绥蒙藏人民的政策。1652年五世达赖喇嘛应顺治帝之邀赴京朝觐,翌年二月,达赖喇嘛返藏,至代噶,清政府派礼部尚书和理蕃院侍郎专程至代噶,敕封达赖喇嘛金册金印,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恒喇达赖喇嘛”。同时,还册封固始汗为“遵行文义敏慧固始汗”,为西藏地方的最高政治首领。至此,达赖喇嘛的封号及其在西藏的政教地位遂正式被确立下来,以后历世达赖喇嘛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遂成制度。五世达赖喇嘛大力发展格鲁派,各寺院的寺产由达赖属下的第巴政府拨给。固始汗死后,至1679年,汗位空缺,五世达赖喇嘛委任桑结嘉措为第巴,管理西藏政务。桑结嘉措完善了法制和官制,将地方政权集于第巴政府,修缮扩建布达拉宫,达赖喇嘛移居其中,拉萨逐渐成为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1703年,第巴与蒙古拉藏汗的矛盾激化,兵戎相见,拉藏汗遣人杀了桑结嘉措,并废黜了第六世达赖喇嘛,另立转世灵童,但未得到认可,引发新的矛盾。清朝政府怕西藏发生变乱,1709年派侍郎赫寿到西藏协同拉藏汗办理事务,1713年又遣使封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为“班禅额尔德尼”以安人心,从此班禅额尔德尼这个称号和班禅在西藏的政治地位正式确立。此后,清军于1720年、1723年两次进藏,驱逐侵藏的准噶尔军和罗卜藏丹津残部。1727年设立了驻藏大臣,在拉萨设立了驻藏办事大臣衙门,另外清朝还划定了西藏和青海、四川、云南的地界,确定了西藏的行政范围。其间,清政府承认因不满噶伦阿尔布巴而起兵的颇罗鼐建政拉萨,颇罗鼐总理西藏政务,后其子珠尔墨特发动叛乱,七世达赖喇嘛很快平叛,四川总督策楞率兵入藏处理善后事宜,进行改革,正式建立噶厦政府(1751年),确立了以达赖喇嘛为代表的政教合一体制。同时,也对其他地区的藏族僧俗领袖做了册封和安置。

1788年,廓尔喀入侵西藏,1792年正月,清政府派福康安为大将军,在西藏地方的配合下,将廓尔喀人驱逐出境。福康安与西藏地方官员共同拟定协议,1793年经朝廷审定正式颁行,即著名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英、法、俄等殖民主义者以传教、通商、调查的名义拿着清政府签发的护照越来越多地进入青藏高原。1888年,藏族人民为了防御英军侵入,在隆吐山以落后的装备坚决抗击,战役失败后,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英会议藏印条约》《中英会议藏印续约》。十三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图丹嘉措执政,他坚决反对英殖民者的入侵,采取联合沙俄的态度,以抵制英国的入侵。1904年,藏族官兵与赫荣鹏率领的英国侵略军在江孜展开了激烈的保卫战,战役失败,全部守军壮烈牺牲,赫荣鹏8月3日进入拉萨,强迫三大寺僧人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拉萨条约》。1907年,英俄签订《英俄条约》,企图分割在西藏的势力范围。1908年,英国与清政府签订《中英修订藏印通商章程》,对西藏的军事侵略转化为经济侵略,辛亥革命后,英国趁机制造所谓西藏问题,企图用承认中国对西藏的宗主权来否定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并策划了西拉姆会议,最终以失败告终。

1906年,为整顿西藏政务,扭转西藏地方武备政令废弛的局面,清政府派驻藏大臣张荫棠进藏。张荫棠经过调查,参劾有泰等丧权辱国的官员,并向清政府奏请《治藏奏议》19条、《西藏地方善后问题》24款,后受到朝廷权贵的弹劾调离西藏。与此同时,清政府还任命赵尔丰为督办川滇边务大臣,实施了“改土归流”和“新政”,为川边社会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些基础。

四、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西藏

民国时期,在北京设立蒙藏事务处,后改名为蒙藏事务局,隶属于内务部,1914年扩充为蒙藏院,隶属于国务院。1929年3月,国民政府在南京正式设立了蒙藏委员会,隶属行政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行政及“兴革”事宜。1931年,达赖喇嘛设西藏驻京办事处。1933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由热振活佛摄政,国民政府派参谋本部次长黄慕松入藏致祭,并筹设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1939年,吴忠信以蒙藏委员会会长身份入藏。会同热振活佛主持十四世达赖喇嘛坐床仪式。1949年,西藏地方政府驱逐了蒙藏委员会驻藏人员。

1951年5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经过协商,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1954年9月,达赖喇嘛与班禅到北京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十四世达赖喇嘛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56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达赖和班禅分别任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1959年3月,拉萨发生武装叛乱,达赖喇嘛逃亡印度。1959年西藏开始民主改革,解散了原西藏地方政府。1965年9月,成立西藏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