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玄宗游月宫并大力推广的故事

玄宗游月宫并大力推广的故事

时间:2022-09-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玄宗游月宫并大力推广相传到了718年唐代的时候,有一年唐玄宗李隆基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在中秋望月,玄宗突然兴起,有了游月宫的念头。唐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舞,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舞曲》。后来,经过李隆基的大力提倡和推广,中秋赏月逐渐成为了普天之下一种共同的习俗,在《明皇杂录》《天宝遗事》中就记载了许多唐明皇赏月的轶事。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玄宗游月宫并大力推广

相传到了718年唐代的时候,有一年唐玄宗李隆基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在中秋望月,玄宗突然兴起,有了游月宫的念头。

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在玉光玲珑的月亮中,突然看见一座飞浮着的宫殿,宫殿前榜书“广寒清虚之府”。宫前有守门卫兵,三人皆不能进入,唐玄宗感觉十分遗憾。

唐王游月宫扇面

接着,天师又带着唐玄宗跃身到云端烟雾中,透过云头,俯瞰长安皇城。正观望之时,闻到一股沁人的浓郁清香飘来,长空下视如万顷玻璃琼田,一片透明。仙人道士,有的乘云,有的驾鹤,冉冉飘来,在空中往来游戏,好不热闹。

又听到仙乐阵阵,清丽奇绝,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听得音律,默记心中,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正在唐玄宗入迷如痴之时,申天师却请归宫。三人如旋风一般降落人间。唐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舞,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舞曲》。

《霓裳羽衣舞曲》描写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都着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白居易有《霓裳羽衣歌》诗,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绘,分散序、中序和曲破3部分,融歌、舞、器乐演奏为一体。全曲共36段,表现了我国道教的神仙故事。

《霓裳羽衣舞曲》在唐宫廷中备受青睐,在盛唐时期的音乐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玄宗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由宫女歌唱,用女艺人30人,每次10人。

《霓裳羽衣舞曲》表明唐代大曲已有了庞大而多变的曲体,其艺术表现力显示了唐代宫廷音乐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乐队通过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可看出《霓裳羽衣舞曲》伴奏采用了磬、筝、箫、笛、箜篌、觱篥、笙等金石丝竹,乐声“跳珠撼玉”般令人陶醉。

后来,经过李隆基的大力提倡和推广,中秋赏月逐渐成为了普天之下一种共同的习俗,在《明皇杂录》《天宝遗事》中就记载了许多唐明皇赏月的轶事。说有一年的中秋,唐明皇请在宫廷内值夜的学士们饮酒赏月,侍从在宴前陈设灯烛。

唐明皇说:“清明的月光这么可爱,何必再用灯烛呢?”遂命人撤去灯烛,君臣们在月光下饮酒赋诗,好不畅快!

其实,中秋赏月的习俗在两汉时已具雏形,到了唐代,中秋赏月之俗开始进入了盛行阶段,曾经一度被人们称为“端正月”,后来被定为中秋节,当时的开国子监四门助教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说:

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唐代政局稳定,文化政治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在这期间涌现出了很多杰出的诗人,这些骚人墨客们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

我国人历来讲孝道、重人伦,尤其是讲究家族血缘关系。人们把圆满的月光,引申为家族美满团圆的象征。中秋之夜思亲就成为诗咏的主题,圆净光辉的月亮,被多愁善感的诗人写入数不尽的诗篇中。

如唐代诗人李朴的《中秋》: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还有唐代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玩月》: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悠然是玉京。

刘禹锡还作有《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

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

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

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

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

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

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

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

他年此日应惆怅。

唐代诗人白居易《八月十五夜湓亭望月》写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唐代诗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充满了美妙的想象: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古朗月行》,将神话传说赋予诗中,意丰蕴满: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中秋宴饮图

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文人骚客们将月圆当作团圆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将自己思绪寄托在一首首诗歌当中,以托衬自己对家人的思念,这也成为人们历来重视中秋节的一个主要因素。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重大节日,与科举考试也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

在我国长期封建社会里,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有主考两人,同考4人,提调1人,其他官员若干人。

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初九、十二和十五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

唐伯虎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在《洛中见闻》曾记载中秋节新科进士曲江宴时,唐僖宗令人送月饼赏赐进士。

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这也成为中秋节的来源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