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明神宗怠政误大明的故事

明神宗怠政误大明的故事

时间:2023-02-19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三章 明神宗怠政误大明半个多月没上朝了,神宗朱翊钧多少有些不踏实,他也怕大臣讽喻他“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皇帝不早朝”,因为,毕竟不是那么回事,如果有杨贵妃那样的妙人儿,背个名声倒也值得,有名有实,挨两句批评也不冤枉。清算张居正神宗朱翊钧亲政之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清算已死的张居正。为了向天下表明自己的才干,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裁定国家大事。

第十三章 明神宗怠政误大明

半个多月没上朝了,神宗朱翊钧多少有些不踏实,他也怕大臣讽喻他“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皇帝不早朝”,因为,毕竟不是那么回事,如果有杨贵妃那样的妙人儿,背个名声倒也值得,有名有实,挨两句批评也不冤枉。

朱翊钧想看看奏章,张居正之后,这些事情别人就不敢代劳了。

书案上的奏折分了几堆,朱翊钧信手抽阅,里头的内容都是杂七杂八的事情,这里涝了,那里旱了,饥民跑了,流民多了;这里的地方缺官了,那里的边防缺饷了……乱七八糟都是事,看着就劳神,就头疼。

朱翊钧的手要扶额头,突然疼得一哆嗦。

这是他日前试骑一匹新马,被马撅下来撞在地下磕伤的,他这半个多月不上朝,就是不想让大臣们看见他额头上的伤。

朱翊钧翻开礼部主事卢洪春的奏章,看了几句就火了,这个卢洪春太不像话了,“勿以深宫燕闲有所恣纵”,这话什么意思?“以目前衽席之娱,而忘保身之术”,管老子管到床上,你不觉得管得宽了?

朱翊钧火透了,命司礼监下诏,卢洪春狂妄放肆,廷杖六十,革职为民,永不召用。

清算张居正

神宗朱翊钧亲政之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清算已死的张居正。

看看张居正担任首辅后的一系列政绩:从万历初到万历十年,他致力于整顿吏治,整治边防,节约开支,推行“一条鞭法”,给国家带来了百事转苏的新气象。北方的“虏患”基本上平息,南方的倭寇也逐渐被荡平,连年亏空的财政情况大为好转,府库充盈,社会安定。

这些是张居正应该做的。

朱翊钧要清算张居正做错了的。

继位十年,朱翊钧从不懂事的孩子长成了谙熟朝政的青年,常常在大臣的制约下简单地履行公事、批红下诏,这样的傀儡皇帝,他早不想当了,他一心想亲掌朝政,成为名副其实的明朝皇帝。

张居正在世时,他已产生了不满情绪。亲理朝政之后,他进一步感受到君权和相权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张居正虽已不在人世,但他秉政期间提拔重用的一大批官员,还继续掌握着各级机构的实权;与张居正相为表里的大太监冯保,照常控制着厂、卫特务机构,继续耀武扬威、骄横跋扈,使朱翊钧难以忍受。张居正、冯保一直把他当小孩儿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也越来越让朱翊钧反感。

在清算张居正时,神宗朱翊钧大量使用张居正的仇人,这些人用法酷烈,公报私仇,让人毫不犹豫觉得朱翊钧是个无情种子。不过,想起读“勃”如“悖”那一声呵斥,我们就能明白朱翊钧这种态度,这种变态的叛逆和清算,实际是反抗和报复的大发泄。

张居正对朱翊钧一往情深,无愧臣节,但是,“情到深处情转薄”,他的政治悲剧,非但贻害了儿子们,也贻害了他忠于的明王朝。他一手扶植起来的这个朱翊钧,在位48年,不仅创下了明朝皇帝在位时间最长的纪录,还创下了三十多年不上朝的怠政记录。

这肯定不是张居正教的。

不过,朱翊钧亲操国柄的头几年,给人留下一个好皇帝的印象。

万历十一年(1583)至万历十四年(1586)是神宗朱翊钧精神焕发、励精图治的时期。为了向天下表明自己的才干,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裁定国家大事。万历十二年(1584)八月至万历十三年(1585)四月,北京地区一直未降雨雪,旱情严重。为了求雨,朱翊钧决定亲自步行至南郊,向上苍祈祷。五月十六,朱翊钧与百官一道,浩浩荡荡,步行十里前往天坛。祭祀完毕,宦官们将御轿抬到朱翊钧面前,但他坚决不坐,仍和百官一起步行回宫,这一趟往返几十里路。万历十三年五月十九,朱翊钧在视朝之后,又召见辅臣磋商政务,这次“辅臣召对之典”,乃是自弘治以来停废近百年后的第一次。朱翊钧在这一时期还注重选用有实际才能的人担任文官武将。

万历十一年九月,吏部按照迁升例推举官吏,朱翊钧在详细询问情况之后表示:今后凡各处要紧事情,不必论资排辈,以才能为推选原则。

不过,这段时期的励精图治只是昙花一现,代之而起的是数十年的长期怠政和聚敛钱财的劣迹。

垂衣而怠政

朱翊钧本身是一个贪恋酒色,安于享乐的君主,万历十四年(1586)九月十六以后,朱翊钧“连日免朝”,这为怠政之始。二十八日,朱翊钧谕旨:“由于早起,一时‘头晕眼黑,乏力不兴’,暂免朝讲数日,以便‘静摄服药’。”甚至亲享太庙的这样重要的活动他也不露面了,统统委托给太子太保徐文璧代劳。祭祀太庙是指皇帝在春、夏、秋、冬四季按时到祖庙行祭祀的一种制度,皇帝必须亲力亲为,因此,皇帝是否参加这个活动,就是他勤政与否的一项标志。自此时起,朱翊钧就不亲自祭祀太祖了,并且几十年不参加、不露面。十月,礼部主事卢洪春上疏,触怒神宗,下诏廷杖六十,革职为民。

万历十五年(1587)二月十一,朱翊钧派遣文书官李兴“传免经筵”。经筵日讲是皇帝为研读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讲席之上,君臣除对经史进行研读外,还经常联系朝政的实践互相讨论,这也是考察皇帝勤政与否的一个标准。万历十六年(1588),朱翊钧再次礼谕大学士申时行等,自称入春以来,头晕眼花,并非是贪图安逸,废于讲习。

朱翊钧接见大臣的方式有元旦贺朝、常朝以及专门召见等。自万历十七年(1589)元旦,因发生日食免朝贺后,每年元旦“皆不视朝”。

万历十五年十月,大学士申时行请发留中奏章。对臣下的奏疏进行批答,是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形式。

万历十四年,朱翊钧宠爱的郑妃生下皇三子常洵,于是晋升郑妃为皇贵妃,整个朝廷掀起国本之争的浪潮。朱翊钧大为光火,又自知理短,便故意不理睬有意见的大臣,凡是在上疏中涉及建储分封和进封恭妃(皇长子之生母王氏)等事的奏章,朱翊钧一概不作批复,扔到一边。他这样做,阁臣们就更加忧虑不安。申时行等人连续上疏,请将奏章尽快裁定,但是上报的奏章仍然是久久不见批复。

万历十七年底,大理寺雒予仁上“四疏”,以规谏朱翊钧“嗜酒”“恋色”“贪财”“尚气”四种过失,说朱翊钧日食八珍,好酗酒,夜以继日,其病在嗜酒;宠信太监和郑贵妃,不听君臣进谏,摈斥忠良,迟迟不立太子,其病在恋色;传旨索取帑金,甚至拷打宦官索取财物,其病在财也;今日打宫女,明日打中官……其病在尚气。

朱翊钧看后气得火冒三丈,整宿不眠,只好坐等天亮。

万历十八年(1590)元旦一大早,文武百官身着崭新的冠袍齐集大殿,举行元旦贺朝。事后,朱翊钧在毓德宫召见阁臣申时行等人时,朱翊钧满面阴沉,出示了“四疏”,声言要严厉惩罚雒予仁。申时行、王家屏看了雒予仁的“四疏”,心里也觉得措辞激烈,这话说得都对,但说谁都没法接受。不过他们不能这样说,他们只能再三解劝,让朱翊钧息怒,劝了半天,朱翊钧还是执意处理雒予仁,申时行见事情难以挽回,就提出这封奏折不要下发内阁,因为外人看到后会信以为真,申时行建议,通过大理寺卿责令雒予仁离职就算了。

这下可好,朱翊钧接受了这一建议,将雒予仁削职为民。

谁也没料到,这件事情的处理方式也给他提供了一个留中不发的偷懒模式,于是,官员奏疏留中不发,从此就几乎成为定例。

万历十八年夏,辅臣王家屏以久旱上言,提到自己所呈建议,竟和其他部门的奏章扔在一堆里,“并寝不行”。此后大臣又上疏批评留中现象,朱翊钧又想出新的应付办法,即除刚送来的奏章留中外,对催请急件一律批答“知道了”,发还内阁。这种模棱两可的批答,反而使内阁更加无措,不知如何处理。

这个“知道了”后来被他的孙子熹宗学会了。

万历二十四年(1596)七月,吏部尚书孙丕扬上书言事,说数月以来,官吏的任免处于半停顿状态,在职的官吏不能正常升迁,空缺的职位不能得到及时补充。当时六科之中只有掌科一人,十三道中更无一人主印。八月,吏部尚书孙丕扬离职,朱翊钧迟迟不点用新人,致使十二月竟然因此废止了大选。科道的考选,自此变为“取不以时,考不以时,命下复不以时”。有时已经点用,谕旨又复留中,虽然内阁催请频频,朱翊钧却无动于衷,坚持如故。

万历二十六年(1598)七月,御史毕三才上疏说:“朝中内外官吏,先是俸及三年即可迁升,今则历俸五六年者有之,七八年者有之。”可见当时官员的流动非常缓慢。至万历三十四年(1606),中央九卿要员虚悬过半。两京监察机构,所剩官员寥寥无几。到万历四十年(1612),缺官不补的现象更为严重,内阁仅叶向高一人,六卿仅剩赵焕一人,都察院已经八年无正官,半数以上的府缺少知府。当时的朝臣关于缺官误事的章奏几乎月月不断。

万历三十八年(1610)八月,大学士叶向高再次请求任命户部、礼部主管人员,他说,如今各边防军队请求军饷,无人给发;各地解递的税银,无人批收……

万历四十年,左都御史许弘纲上奏,说京师监狱关押的犯人积至八百余人,希望补用正卿及刑部司官以及时进行(www.guayunfan.com)审理发落。至万历四十五年(1617)五月,刑科给事中姜养性再次上疏催请,说有的犯人竟被禁锢长达五六年之久,不少人已死于狱中。监狱有进无出,已经爆满。

与此同时,新科文武进士及四方教职数千人,等待任命,但因吏、兵二科无人管事,不能办理手续,使他们久滞京城,有的守候六年之久还未被点用,因为盘费耗尽,有人以乞讨为生,有的病死市井。

问题反映到朱翊钧那儿,他置若罔闻,天下承平无事,要那么多官干什么?都来给他上疏?都来批评他的国政?特别是朝廷掀起国本之争和实行开矿征税以后,六科给事中与十三道御史上报奏章频繁而强烈,他们言辞尖锐锋利,使朱翊钧感到十分难堪。为减少干扰,报复言官,朱翊钧便有意经常借故罢免在职官吏,拖延补充新官。

政府层层缺官,军政大计无人料理,致使中外离心,怨声载道。同时朝臣之间由于皇帝怠政,缺少强有力的权力中心,则分成党派,争斗不已。一部分在任的朝廷大臣对朱翊钧曲意逢迎,以同乡、师生、旧友等关系,拉帮结派;那些以气节自负、敢言直谏的官吏便不时与之发生冲突,自成一派。朱翊钧对阿谀自己的一派是给予支持的,但为了不使大臣权力过大,也不时给予对立面一点儿帮助。几十年之中,两派势力在争立皇储等斗争中互有消长,斗争愈演愈烈。朝中两大派又因籍贯、地域的不同,内部又各自分为若干集团和党派,故又被称为“党争”。万历二十一年(1593),以原吏部郎中顾宪成、行人高攀龙、御史钱一本、太仆寺御史孟麟等组成的东林党,就是议论朝政、抨击时弊最有影响的政治集团;另一派势力则形成宣、昆、齐、楚、浙等党派。两派斗争空前激烈,万历四十五年,东林党人士受到沉重打击,几乎全军覆没,楚、齐、浙党牢固地掌握着朝中大权,直至朱翊钧去世。

朱翊钧是不是想学习尧舜无为而治?想以偷懒怠政不作为的方式,达到“天子垂衣方晏如,庙堂拱手无馀议”的管理水平?要是这样,我们只能说他动机是好的,而社会效果正相反。

与民争利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上面的句子是《南风歌》的歌词,词曲及原唱者,是伟大的虞舜皇帝。

尽管我们不能听到原唱的旋律,但是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一个起于田亩之间的皇帝,他亲民爱民体恤人民的心灵之声,他在祷告上天,却深深感动了人民。

张居正给朱翊钧当老师的时候,就把尧舜当做楷模,让小皇帝去学习模仿。那么,这首《南风歌》,张居正一定给朱翊钧讲过。

而且,应该不止一次地讲解过。

但是,他白讲了。

朱翊钧不仅没想过“阜吾民之财”,反而带头搜刮民财,供他和他的皇室铺张花费。

朱翊钧长期怠政,荒废国事,却挖空心思搜刮民脂民膏。万历六年(1578),朱翊钧以筹备大婚需要购买珠宝为理由,不顾张居正等人的劝谏,将国库每年拨给宫廷使用的100万两金花银增加为120万两,并视为定额,令户部太仓库照例进上。这项金花银从此成为户部沉重的额外负担,只能依靠挪移其他钱财勉强维持。为了释去重负,户部经常上疏朱翊钧,要求将之取消。而朱翊钧却总是推三阻四不肯答应,有时碍于索取此项银两缺乏充足的理由,朱翊钧便在户部所呈的奏疏上批答“稍待积剩自然停止”以作应付。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强调宫中急需用钱。直至万历三十七年(1609),大学士叶向高坚决请求撤销增加的金花银,朱翊钧才答应停免。至此,这项“传索帑金”已持续了20年。

朱翊钧即位的最初两三年,主管皇帝膳食开支的光禄寺每年的支出为十三四万银两,没过几年,就增至二十六七万,费用翻了一番。

朱翊钧喜金银珠宝。云南贡金自嘉靖时期定为年贡2000两,万历二十年(1592)增至5000两。地方官屡次请求减少贡额,都被朱翊钧借口各种需求,加以拒绝。另外,宫中的日常消费,开支巨大,仅胭脂费一项,一年用银即达40万两,每年供宫廷制作龙袍的衣料费用也需十万两。

万历年间,宫中只要举行婚、丧、嫁、娶及册封等各种典礼就要耗费大量钱财。万历十年(1582),朱翊钧同母弟潞王朱翊镠举行婚礼,费银将近9000两,其中包括各式青红宝石、珊瑚珍珠等。万历十三年(1585),朱翊钧同母妹瑞安公主成婚,比嘉靖年间公主下嫁索用“不过300两”超出七八倍。万历三十二年(1604),福王朱常洵结婚,是朱翊钧自己大婚费用的五倍,创造了当时结婚费用的最高纪录。

万历十二年(1584)十月,朱翊钧的陵寝破土兴建。礼部依照朱翊钧意图上疏,请定陵依永陵规模营制,“规制尽美,福祚无疆”。定陵修造了整六年,每天役使的工匠、民工不下三万人。修建定陵共耗去白银八百余万两,相当于万历初期全国田赋两年的总收入。

万历二十四年(1596),朱翊钧以“连年征讨,库藏匮竭”为由,不顾众多大臣的反对,刚愎自用地派出心腹太监,分赴各地充当矿监税使,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为了保证他们完成特殊使命,他授给矿监税使许多特权,让其有权节制当地有司,专章密奏。对于他们的劾奏,朝入夕传,不问是非曲直,即命锦衣卫前去将人逮捕入狱。从万历二十四年(1586)至万历四十八年(1620),矿监税使毒害全国,结果是肥了皇室和担任矿监税使的宦官,亏损了国库收入,害苦了城乡广大百姓。从一开始,众多官吏便接连上疏朱翊钧,再三陈词劝阻其事,地方民众更是一次次掀起反抗矿监税使的民变和兵变。朱翊钧自知理亏,但又不甘心放弃到嘴的肥肉。

万历三十年(1602),朱翊钧忽然得病,叫大学士沈一贯进宫谈事,也许是怕死的原因,朱翊钧的情绪比较悲观,他带着忏悔的语调对沈一贯说,病势来得突然,也很沉重,有些事情得提前安排一下。然后就谈到矿税的事情,朱翊钧不无内疚地说:“原来是打算修建宫内大殿,才想出这个办法来自己筹措工程款项,本来就是一个权宜之计,现在可以与江南织造、江西瓷器等一同废止,派出的矿监税使全部召回京城。”沈一贯听了还很感动,还竭力安慰皇帝将息身体。然后,他回头按照皇帝的吩咐起草文件,下发各地。

这叫什么?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第二天,又一个戏剧性的变化发生了,朱翊钧病情好转了,他马上又反悔了,头天说的“善言”不算数了,也不在乎什么皇帝的金口玉言了,急急风地派出太监,分头去各地追回成命。

沈一贯听说哭笑不得,而朱翊钧也不好意思给沈一贯解释什么,干脆免谈。对大臣们提出的撤销矿监税使的呼吁一概不予理睬。直至万历三十三年(1605),朱翊钧才迫不得已下诏罢除矿税,同时宣布了将税务移交地主官府办理等调整措施。但是直到万历末年,税使之弊也未得到根本的改变。

从万历二十年开始,国家不安定,战事很多。除大大小小的民众起义外,宁夏叛乱、援朝抗倭战争和播州杨应龙反叛构成了“万历三大征”,成为明王朝走向衰落的重要标志。

万历四十六年(1618),统一了东北女真各部的后金首领努尔哈赤将进攻矛头直指明朝。次年三月,努尔哈赤在萨尔浒大破前来围剿的明朝军队,明军损失惨重。辽东战事告急,直接威胁着明王朝的生存。朱翊钧似乎又恢复了三十年前的朝气,开始留心朝事,“加意用人”,对任用武将、发放粮饷等军国大事,都能接受廷臣建议,“多见施行”,但此时的朱翊钧已是病魔缠身,就算强打精神,奈何力不从心,而这个时期的大明江山,也和他的身体一样,气息奄奄了。

万历四十八年七月十一,朱翊钧驾崩。临终前,他嘱咐太子常洛替他办理两件后事:一是晋封郑贵妃为皇后,二是废除矿税制度。

两件后事,正好一立一废。“立”者,表明了他对郑氏的眷恋,“废”者,是他对自己错误派出矿监税使的反思。

这次临终忏悔,朱翊钧没有反悔,因为,他没时间再反复了。

《明史》对于明神宗朱翊钧的盖棺论定如是说:“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