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玄武门兄弟互杀戮的故事

玄武门兄弟互杀戮的故事

时间:2022-02-19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玄武门兄弟互杀戮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俗话还说共患难易,共享乐难。李渊太原起兵、定鼎长安之初,父子兄弟齐心协力,在强手如林的隋末逐鹿天下中脱颖而出,最终傲视群雄,一统天下。父亲逊位,李世民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但是某天他会不会想起玄武门的杀戮,会不会想起曾经的兄弟之情?兄弟之间的皇位继承权之争不可避免。

玄武门兄弟互杀戮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俗话还说共患难易,共享乐难。李渊太原起兵、定鼎长安之初,父子兄弟齐心协力,在强手如林的隋末逐鹿天下中脱颖而出,最终傲视群雄,一统天下。但是在天下统一、社会安定之后,父子兄弟之间却矛盾重重,权力成为横亘在他们之间的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当年杨广在皇位争夺战中赢得了胜利,但是他的四个兄弟却没有一个善终。现在悲剧的一幕又要重演,在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战斗中,李世民虽然最终胜出,但是自己一母同胞的兄弟也一个不剩,全部死去。父亲逊位,李世民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但是某天他会不会想起玄武门的杀戮,会不会想起曾经的兄弟之情?

拉帮结派

李渊共有二十二个儿子,头四个是皇后窦氏所生,分别为建成、世民、玄霸、元吉。李玄霸早夭,活下来的嫡子只有三人。李渊在攻占长安,建立唐朝之后,按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将李建成立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立建成为太子,除了他是嫡长子之外,还因为他在起兵太原、定鼎长安时也建下卓越的功绩。但是随着统一战争的逐步展开,李建成是储君,需要协助父亲处理政务,所以往往坐镇长安,从中协调。而次子秦王李世民却几乎领导了统一战争的全部关键性大战。他统领大军、浴血奋战、克敌制胜,从而立下了赫赫战功。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平定刘武周,武德四年(621年)又消灭了窦建德、王世充两大势力,取得了统一战争的决定性胜利。如果说从太原起兵到攻克长安一段时间内,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功绩还相差无几的话,那么,随着国家统一、王朝稳固之后,他的功绩和李世民相比,就越来越逊色了。

李世民能力强、军功多、人气旺、野心大,自然想继承皇位,成为下一任的皇帝;而李建成眼看着弟弟一天天强过自己,自然疑心渐起,自己在军功上比不过二弟已成定局,那么就要从别的方面压过弟弟。所谓既生瑜,何生亮。兄弟之间的皇位继承权之争不可避免。但是谁也没有料到,事情的发展在血腥的路上一去不回头。

在统一战争的进程中,秦王李世民非常注重招揽人才,他手下聚集了一批武将,故而在兵权上,李世民赢得了先机。像我们耳熟能详的隋末英雄徐茂公、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段志玄、张公谨、侯君集等都在其帐下效力,对李世民非常忠诚。武德四年(621年)七月李世民灭掉郑、夏,凯旋回长安时,身披黄金甲,徐茂公等二十五员大将紧随其后,他们身后是铁骑万匹,真是威风凛凛。

功高自然要赏,唐高祖认为前代的那些虚衔不足以表彰次子的盖世功勋,于是特创“天策上将”名号赐予李世民,让他位居所有王公大臣之上。天策上将的确不是虚衔,李世民拥有了开设天策府的权力,因此手下又多了一批谋士文官,成为他的军士顾问团。在和平时期,他们自然过渡成为争储智囊团。天下平定之后,李世民的天策府还成立了“文学馆”,招揽了各地的知识分子、文学名士。一时,人才俊秀济济一堂。像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褚亮、姚思廉、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苏勖、于志宁、苏世长、薛收、李守素、陆德明、孔颖达、盖文达、许敬宗、李玄道等让我们后世崇拜的名相大儒,他们都成为文学馆学士。李世民叫阎立本为这些人画像,褚亮写赞词,号称十八学士,自然而然地打上了秦王派的标识。

知识分子历来在中国的政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历史的书写者,他们是舆论的引导者,他们是计谋的贡献者。李世民拥有了他们的支持,无疑增加了不少的胜算,尤其在他血腥杀戮之后,还能有如此好的名声,也和当朝的知识分子对他的支持不无关系。一千多年后,他的同行爱新觉罗·胤禛,在九龙夺嫡中力拔头筹,其中的血腥味比李世民当时轻得多,但还是留下了一世的恶名。究其原因,雍正对文官集团的掌控确实不如李世民来得游刃有余。

除了文臣武将,李世民还在朝廷的当权派中争取到了萧瑀、陈叔达的支持。

萧瑀此人深得李渊的器重和信任,在李家刚刚占领长安之后,李渊就把他招到麾下,唐朝建立之后,授光禄大夫,封宋国公,拜民部尚书。李渊对他如此厚爱是有原因的,首先萧瑀的个人素质是没的说,孝顺善学、骨鲠正直、精通佛理,有深厚的哲学思辨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他有一个显赫的家族背景。他的曾祖父是梁昭明太子萧统,祖父是后梁宣帝萧詧,隋炀帝的皇后萧氏是他的亲姐姐。他自小长在长安,和姐姐住在一起,与姐夫隋炀帝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独孤皇后看他是个人才,把娘家哥哥的女儿许给他做妻子。这样,萧瑀不仅对隋朝皇室的情况非常熟悉,而且还是李渊的表妹夫,和李唐王朝也建立起了联系。

陈叔达是李渊在位时期的宰相,封汉东郡公,是可以掌握李唐机密的人员之一。他本人举止雍容,颇有才学,10岁赋诗,就得到了一致好评。而且你看他这名字,可能会觉得眼熟,他就是著名亡国之君陈叔宝的弟弟,是陈宣帝的第十六个儿子,家族背景也很强大。

有了这两个人的支持,李世民无论在唐高祖面前还是在朝臣中间,都有了可以压倒太子李建成的实力。

李建成也不是坐以待毙之人,他利用太子的地位和辅政的条件,也培养了自己的势力。武将方面,他虽然没法和李世民相比,但在他率兵征讨刘黑闼时,积极拉拢幽州总管罗艺,成为自己的支持者。罗艺经营幽州多年,故交门生遍布整个关东一带,李渊也对他礼让三分。李建成凭借自己在统一战争中的唯一大功,在河北发展了自己的势力,除了罗艺,庐江王李瑗也成为他的支持者。

文官方面,武德四年(621年)窦建德被擒后,魏征和裴矩入关降唐。魏征就不必说了,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直谏之臣,李建成久闻魏征大名,魏征一到,他就恭敬拜访,拜为太子洗马,收为自己部下。裴矩这个人大家可能有点印象,他就是给隋炀帝献《西域图记》的大臣,要说他也是有能力的人,隋炀帝无论是西征吐谷浑还是东征高句丽都和他有关。此时裴矩也被重用为太子左庶子,不久又升任太子詹事。在朝廷大臣中,李建成争取到了宰相裴寂和封德彝的支持。裴寂可以说是有唐以来李渊第一亲信,在河朔打刘武周,败得那么惨烈,回到长安,照样当宰相,他和李渊的交情,非他人可比。封德彝呢,是个人才,后世史学家说他首鼠两端,但是人家就是混得好,深得李渊、李建成、李世民三人的信任,这个现象很是诡异,但是在立储问题上,他还是力挺李建成的。李渊的小儿子齐王李元吉也是李建成的有力支持者之一。

这样,李唐朝中就形成了两大派别,以李建成为首的东宫集团和以李世民为首的秦王集团。但是到目前为止,东宫和秦王两大集团还在势均力敌阶段,李氏兄弟还没有撕破脸,那么,是什么事情让他们走向最终的杀戮?

变乱的前奏

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基本上都是一点一滴的事情渐渐产生的,只为了一件事情,没有那么深的怨恨。随着李世民权势的增长,唐高祖对他这个儿子也有了些不满情绪,这得从武德五年(622年)十一月发生的一件事情说起。

当初在李世民平定东都之后,李渊就让自己的嫔妃去洛阳皇宫之内挑选隋朝的宫女并代自己验收府库中的珍宝。天下之人没有不爱财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些嫔妃也爱才,并看上了府库中的宝物,于是私下里向李世民索要,并为自己的亲属求官。李世民是李渊的正室所生,本就对这些嫔妃不感冒,现在见她们这样,更是不屑,硬生生地说:“珍宝已登记入册上奏朝廷,官职应授贤才或赏有功的人。”要钱没有,要官没有,嫔妃们就此和李世民结怨,十分不满。回到长安之后,李世民因淮安王李神通在平洛阳时有战功,就赐其良田数十顷。正好张婕妤的父亲借裙带关系也想要这块地,李渊不知地已被李世民给了李神通,于是亲笔写敕赐予。到手的田地,李神通自然不肯相让,说这地秦王先已赐予了自己,拒绝让给张婕妤的父亲。于是张婕妤就给李渊吹了枕边风,说:“陛下手敕赐给我父亲的土地,硬被秦王夺去给了李神通,我父亲虽然位卑,但秦王连您的话也不听,真是不该。”李渊一听,十分火大,第二天见了李世民之后,也不听他解释,就大声训斥道:“难道我的手敕还不如你的命令管用吗?这是哪家定的王法?你眼中还有我这个父皇吗?”这事虽然不了了之,但李渊却私下对丞相裴寂说:“世民这孩子长期在外领兵,被一群文臣谋士教坏了,心眼太多,再也不是我过去那个听话的儿子了。”裴寂本来就是东宫一派的,自然也没什么好话为李世民说。由此,父子之间生出了嫌隙。

父子之间的矛盾还好说,但是兄弟之间的嫌隙弥合起来却不容易,而且事态的发展更使其越来越大。武德七年(624年)三月,辅公佑反唐失败,江南平定,统一战争完成,争夺皇位继承权的倾轧已公开化。

一次,李世民随父皇到齐王府第,李元吉竟将护军宇文宝埋伏在寝室内,要行刺李世民。这时李建成还不忍心下此毒手,便出手制止,暗杀才没进行。事后李元吉恼怒地对李建成说:“杀他对我有什么好处,我还不是全都为了你,你怎么如此心软,竟然救他,实非大丈夫所为。”

这件事之后,李元吉多次和李建成说起刺杀李世民之事,李建成也下定了决心,态度从犹豫变为了支持。要说建成、元吉兄弟俩的行动力还是挺强,没过多久,李建成就招募了两千多的武士团,充实东宫卫士,号称“长林兵”,分别屯守东宫的左、右长林门;然后从罗艺处调发幽州精锐骑兵三百,藏在东宫,准备用来突袭秦王府。李建成在东宫安排如此多的兵勇,有违礼制,马上就被人告发。李渊知道后,只处罚了东宫的一个武官,对李建成训斥一番,此事也就罢了。

太子的废立

李建成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庆州都督杨文干曾经戍卫过东宫,和太子关系亲密。李建成暗中指使他在庆州(今甘肃庆阳)招募兵勇悄悄送进长安,伺机暗杀李世民。李渊正在仁智宫(在今陕西宜君)度假,得知了此事,十分忧虑。他也知道东宫和秦王素有隔阂,但万没想到形势发展得如此迅速而险恶,两边都是他的儿子,他也不愿伤了任何一边,唯一的办法就是阻止事情的发展。于是他假托有事,亲笔写诏,令李建成速来仁智宫。李建成本就心中有鬼,一见诏书,知道东窗事发,不知道父皇会用什么手段对待自己。正在犹豫是否前行之时,他的手下也分成两派,一派认为事已至此,不如索性举兵政变;另一派则认为时机尚不成熟,还是跟李渊认错比较妥当。李建成几经斟酌,决定亲赴仁智宫认罪。他面见父皇后叩头请死,奋身自掷,摔得几乎昏死过去。

李渊这次并没有轻易原谅长子,而是把他囚在幕帐中,让人看守。与此同时,李渊派司农卿宇文颖驰往庆州召杨文干来见。自己的儿子不忍心下手,但是杨文干帮着招募兵丁却是可恶,李渊准备对他进行惩处。没料想宇文颖是李元吉的死党,行前李元吉让他将这边的真实情况告诉杨文干,所以宇文颖一到庆州,杨文干立即举兵叛乱。

事态严重,李渊不得已召李世民商量对策。李世民知道了里面的内幕之后,说:“杨文干这点兵力也敢造反,周边府郡的官员们就可以将他剿灭,就算不行,只需派我手下的猛将一名前去,也能将他擒获。”李渊心有顾虑地说:“让别人对付杨文干不好,事情和太子牵连,响应之人恐怕不少,你还是亲自去一趟,事成之后立你为太子。但我不能像隋文帝一样杀了自己的儿子,建成不当太子之后,我要封他为蜀王,蜀地兵脆弱,不会对你构成威胁。他日建成如果顺从,你要保全他的性命;否则,你除掉他也很容易。”这是李渊第一次正式许诺立世民为太子。

李世民见父皇要废太子,而且准备立自己为储,心下自然乐意,于是欣然前往庆州。但他刚走,李元吉和倾向太子的嫔妃们就络绎不绝地为太子求情。宰相(www.guayunfan.com)封德彝在这次阻止李渊废立太子事上也起了重要作用。封德彝本是降唐的隋朝旧臣,为人智略过人而又阴险狡猾,执掌机要大权。曾多次随李世民出兵征讨,很受重视。在东宫和秦王两派斗争中,他的表现很是捉摸不透,他既向李世民献策,也给李建成出主意。他既能得了李世民的赏赐,也能得了李建成的重金。但是在这个关键时刻,他还是站在了李建成的这边。封德彝先是在外朝暗中配合李元吉和嫔妃们活动。当李渊征求废立太子的意见时,他坚决反对。

在内外两股势力的夹攻下,李渊很快就改变了主意,不仅赦免了李建成,还让他回长安继续辅政,只轻描淡写地责备他们兄弟三人不能和睦相处,并把罪责推到了东宫的一些官员身上,说李建成能有此举,都是他们撺掇的。

李世民那边却仍在为平定杨文干叛乱忙活着。等到杨文干被杀,宇文颖被擒斩首,李世民凯旋回朝之时,发现父皇不仅变了主意,而且对之前立自己为太子的事情也绝口不提,仿佛没发生过一样。李世民这个火大,所谓君无戏言,他觉得父亲对自己不公平。

李渊的态度

有些事情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是像这种争储的大事却没有办法不了了之的。李渊不仅没有拿出足够的智慧化解兄弟间的仇怨,反倒在兄弟争储中起了催化的作用。

一次,李渊带着三个儿子到城南打猎。李建成有匹胡马,体肥壮、性暴烈,他把这匹马牵给李世民说:“此马雄骏,能腾跃几丈宽的沟涧。你技艺高超,骑骑看。”李世民明知太子不怀好意,但也毫不畏惧,一跃上马,追逐野鹿。果然,在奔驰中此马突然扑地而卧,但李世民已经有所察觉,未等马卧倒,就腾身离鞍,跃立于数步之外,马刚站起,他又翻身而上。如此三扑三跃,没伤他一根毫毛。李世民对手下说:“李建成想用这种手段害死我,可死生有命,岂能暗算得了。”李建成见李世民全身而返,心中暗恨,就唆使嫔妃们向李渊诋毁道:“秦王刚刚说了,自己天命所归,要当天下之主,就算有人要暗害与他,也不可能得手。”

皇权这个东西是比较唯一的,所谓卧榻之内岂容他人鼾睡,就算是自己的儿子也不行。李渊听说之后很生气,先召建成、元吉询问,然后召来世民呵斥道:“天子自有天命,不是靠智力强求的,你谋取帝位的心也太急了吧!”李世民大吃一惊,免冠叩头,连称冤枉,请求将这事交司法衙门审问清楚。

正在此时,恰巧有人上奏突厥入侵,李渊一看,大唐需要李世民了,于是对他口出狂言之事也不追究,反而共商对付突厥之策,并令李世民率兵出豳州抵御突厥。李世民有着过人的军事才能,几乎每次都能平定突厥的流寇。于是,此后每有寇盗,就令世民征讨,但事平之后,李渊对其猜忌更甚。

这下情况比较明朗了,无论秦王一派有多少能臣干将,但是当朝皇帝支持李建成,李世民见和东宫集团的争斗无法决出胜负,长安算是李建成的根据地,于是他就想弄一块自己的根据地,以备不测发生。再三斟酌之后,他选择了洛阳。当年平定关东,攻取洛阳,李世民对那儿的地形、人物十分了解,于是他令自己的亲信温大雅坐镇洛阳,又派心腹大将张亮率领一千多人作为先头部队去洛阳打前站,并叮嘱要不惜金帛,秘密网罗山东豪杰,待机策应京师政变。这事虽然做得机密,流程也符合规范,但还是被李元吉发现了其中的蛛丝马迹,于是他向李渊密告张亮要图谋不轨。李渊命官员审讯,张亮始终没有泄露机密,因查无实证,只好将他放回洛阳。

没过多久,在一个阴雨连绵的下午,李建成召李世民去东宫赴宴。兄弟关系已经这样了,必定是酒无好酒,宴无好宴。李世民的手下认为此行凶险,最好还是别去了。李世民却认为,他们兄弟之间无论如何争斗,毕竟是一母同胞,长兄不会对自己下如此毒手,而且凭李建成的聪明,他也不会这样明目张胆地加害自己。于是李世民只带了几个亲随就去了东宫。

东宫的宴席非常丰盛,席间建成、元吉和李世民频频举杯,就像之前的争斗是别人所为一样。忽然,李世民觉得腹中绞痛,头晕目眩,心中暗叫不好,幸亏淮安王李神通当时陪席,将他扶回秦王府。李世民回去之后,胃痛如绞,吐血数升,灌了数升解毒药才得以保全性命。

李渊知道后,头痛不已,现在的场面让他想起了隋文帝的五个儿子当时自相残杀的争斗,虽然杨广最终继位,五子却无一善终。李渊作为隋朝皇室的亲戚对当时的争斗再清楚不过,这种骨肉相残,没有赢家,就算不会给朝政带来动荡,也会是自己和自己继承人心中永远的伤痛。于是,他试图采取平衡的办法化解现在的局面。

李渊先是给建成写信道:“秦王平素不能饮酒,自今以后不许再夜饮。”后又亲自去秦王府探望李世民,说:“削平海内,统一天下,你立有大功;建成年长,为太子日久,我不能废弃。观你们兄弟,似水火不容,同在京城,必有纷争。我决定了让你据守洛阳,和建成分而治之,自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以东都归你管辖。”

李世民也觉得这不失为一个和平解决争斗的方法,当下表示同意。谁知他刚要动身,建成、元吉纷纷给李渊上奏道:“秦王左右都是山东人,听说能去洛阳,无不喜悦,如鱼得水。看他们志向,恐怕不会再回来了,国家刚刚统一,这下又要分裂了。”他们还在朝中造势,托亲近大臣从中劝阻,结果李渊又改变了主意,此事又不了了之。

下定决心

父皇两次失信于自己,数次猜忌自己,李世民彻底明白了,想靠父皇、想靠和平是解决不了眼前的斗争的,但是又找不出可以一下击倒李建成的办法,为今之计,还是增强自己的实力为上。但是建成、元吉也想到了这一点,他们屡进谗言,多次陷害,李世民仍旧能保全自己,就是因为他手下有十几名猛将,就是因为他掌控着大唐多半的军事力量。

于是建成、元吉想到了一个办法,通过收买秦王府中的将领为己所用,瓦解李世民的实力。他们首先锁定了尉迟敬德。李建成派人给他秘密送去一车的金银,并亲笔写信表示愿结成布衣之交。但尉迟敬德将金银器原封不动地送回,拒绝道:“我出身微贱,秦王对我有再生之恩,唯有杀身以报。我对殿下无尺寸功,不敢谬收重赐。若私交殿下,则成了见利忘义的小人,您要这样的人又有何用!”李建成恼羞成怒,与尉迟敬德绝交。

事后,尉迟敬德把此事禀告了李世民,李世民对其大加赞赏,但是也不无担心道:“你这样拒绝建成,他们可能会派人加害于你。”果然事过不久,李元吉就派刺客夜间行刺,但刺客慑于尉迟敬德的威名,终于不敢入室。

接着,建成、元吉又用重金帛收买秦王府大将段志玄,但段志玄也拒而不收,暗将此事禀告了李世民。东宫集团以李世民手下的重要将领为收买对象,而这些都是秦王重用的心腹,很难成功。

李建成见收买不成,又生一计,想靠诋毁、调离等手段翦除世民的羽翼,瓦解秦王集团。

他们先是诋毁秦王府大将程咬金,将他远调康州(今甘肃成县)任刺史。程咬金拒不赴任,力劝李世民道:“如果您的股肱羽翼折尽,自身又怎能保全,所以我宁死不去,但愿您早下决心,早成大计!”

之后东宫集团又对秦王府中最厉害的谋臣房玄龄、杜如晦加以诽谤,李渊下诏将两人革去官职,逐出秦王府,并责令回归自己宅第,不许再见秦王。

眼看着秦王集团的谋臣武将接连被调被逐,形势不容乐观,李世民想先下手为强,但是又恐实力不够,于是也想拉拢实力派将领为自己的胜算增添筹码。李世民先是拉拢灵州大都督李靖,但李靖拒绝参与,之后又亲近大将徐茂公,但徐茂公也明确表示自己不愿参与此事。

就在双方拼命增强自己实力、削弱对方实力之时,突厥又来侵掠,数万骑兵围攻乌城(今陕西定边境内),关中危矣。李建成见这是个削弱李世民兵权的大好机会,于是推荐李元吉督军北征。李渊同意,李元吉趁机请求将尉迟敬德、程咬金、段志玄、秦叔宝等骁将和秦王府帐下所有精兵全部调归自己统辖。李建成还给李元吉出了一条密计,当他和李世民一起到昆明池饯行时,安排伏兵,刺杀秦王,向父皇谎奏李世民是暴病而死,然后再坑杀秦王府的猛将。李建成答应在自己即帝位后,封元吉为皇太弟。

不料东宫率更丞王晊得知此阴谋后秘密报告了李世民。李世民听后大惊,建成、元吉所为,对自己无疑是釜底抽薪,这个计谋要是实施,自己必是束手就擒,毫无还击之力。

李世民连忙召集心腹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商议。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子,他劝李世民速下决心,先发制人。李世民这时还有所犹豫道:“骨肉相残,古今大恶,如果等他们先动手,我再讨伐,不是更名正言顺吗?”尉迟敬德坦率地说:“祸患就要爆发,您却安然不动,再晚一步,恐怕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次您要是还不动手,我还是回去当我的土匪,不能留在这里坐以待毙了。”长孙无忌也劝道:“您要是再不动手,必败无疑,到时连我也会离您而去。”尉迟敬德又说:“您平日蓄养的八百勇士,已经披坚执锐,就在府内候命,事势已成,箭在弦上,怎能不发!”这时,李世民终于下定了政变的决心。

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决心已下,就派长孙无忌密召房玄龄、杜如晦入府。但此二人已被唐高祖下令不能和李世民相见,为了遮人耳目,房玄龄、杜如晦乔装打扮成道士与长孙无忌进入秦王府,当即制订了周密的政变计划。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三,李世民突然向李渊密奏,说建成、元吉淫乱后宫,并密谋暗杀自己。他在奏折中说:“我没做丝毫对不起兄弟的事,可他们非要杀我不可,似要替王世充、窦建德报仇。我若今日含冤而死,永离君亲,魂归地下,实在耻见诸贼。”李渊看罢奏章,不禁愕然,半晌才说:“明日朝会我会亲自审问,你们几个需当面对质。”

不料,张婕妤探听到李世民向李渊密奏的内容,连忙派人驰告建成。李建成马上召元吉商议对策,元吉说:“应令东宫、齐王府卫士整装待命,然后托疾不入朝,以观形势。”李建成认为自己对京师长安的军事力量已做了准备,而且旧属常何在玄武门,不会出现问题。于是说:“我们的兵已严备,没什么可怕的,现在应当同去朝堂,当面探明父皇的态度。”所以,两人没进一步采取应急措施就进了玄武门。他们没有想到,守卫玄武门的常何已经被李世民收买。

六月四日,李世民事先部署妥当,亲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十人,秘密伏兵于玄武门内。

当天,李渊召来了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宇文士及、窦诞、颜师古等亲信大臣,准备会审,查清李世民所奏的真假。

李建成、李元吉行至玄武门附近,觉察情况异常,立即拨马掉头。正在这时,李世民突然出现,纵马追赶,在背后大声呼唤。李元吉回头张弓就射,由于惊慌,弓不能拉满,连射三箭不中,李世民突发一箭射死了太子李建成。

这时,尉迟敬德带着七十名骑兵赶到,多箭齐发,李元吉被射落马下,逃入御花园中。李世民跃马向前,紧追不舍,不料马被树枝所挂,人重重摔在地上,一时不能站起。李元吉见状,返身奔回,夺过李世民手中的弓要将他扼死。就在二人厮打之际,尉迟敬德飞马前来,厉声呵斥,李元吉慌忙撒手,向武德殿逃去。尉迟敬德纵马追杀,背后一箭将其射死。

东宫集团的武将冯立、薛万彻、谢叔方得知李建成被杀,率领精兵两千急驰玄武门。秦王麾下张公瑾力大无比,独闭城门挡住来兵。但东宫的精兵拼死猛攻,张公瑾寡难抵众,形势险恶。李世民见状,急召秦王府中将士入宫支援。

正当秦王府兵和东宫精兵苦战良久,不分胜负之时,薛万彻大声煽动手下兵勇去进攻秦王府。秦王府兵尽出,府中空虚,秦王府将士大为惊恐。在这关键时刻,尉迟敬德拿着李建成和李元吉首级示众。东宫将士这才知道太子已死,全都无心再战,纷纷溃散。薛万彻、冯立、谢叔方相继逃跑。

就在玄武门刀兵相见、激烈鏖战之时,李渊和应诏来会审的大臣们正在太极宫中的海池内泛舟。战斗接近尾声,李世民命尉迟敬德入宫宿卫。尉迟敬德身着铠甲,手持长槊,径直闯入李渊泛舟处。李渊大惊道:“你来这里干什么?难道有人作乱?”尉迟敬德答道:“太子和齐王谋反,秦王已举兵杀了他们。恐陛下受惊,特派臣来守卫。”李渊仰天长叹一声,向众臣问道:“我终究没能制止我的骨肉自相残杀,你们说该如何处理?”萧瑀、陈叔达当即表态:“建成、元吉本无功于天下,又嫉恨秦王功高望重,已多次预谋暗杀秦王。现在既然已杀了建成,陛下应当册立秦王为太子,委以军国重任,就可平安无事。”事已至此,李渊只得说:“这本是我素来的心愿。”

李建成除长子早死外,其余五子和李元吉的五个儿子,都因其父谋反而被株连,除去皇室宗籍。但是李世民当时已经控制皇宫禁卫,唐高祖李渊自身尚危,只能坐视众孙株连而不能相救。

玄武门事变,秦王李世民获得了绝对性胜利,在处理建成、元吉的党羽问题上,李世民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使得当时的李唐王朝没有因为这一事件而政局动荡。

当天,李世民就向士民百姓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谋逆的只是建成、元吉,其余党概不问罪。此后,玄武门事变中的东宫武将薛万彻、冯立、谢叔方三人也分别前往秦王府谢罪,李世民向世人宣称,这些人都忠于职守,是义士,不予追究。

六月七日,唐高祖李渊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并下诏:“自今军国政务,不论大小,全由太子决断,然后奏闻。”

李世民当了太子之后,对原东宫集团的文武人才,尽力争取,为己所用。从前魏征常劝李建成早除秦王,这时李世民召魏征厉声责问:“你为什么离间我们亲兄弟?”旁边的人听了,都替他暗暗捏着一把汗。但魏征却举止从容,面不改色地答道:“先太子要早听我的劝告,必无今日之祸。”李世民平日就爱重魏征的才能,今听此刚正豪爽之言,肃然起敬,引为太子詹事主簿。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八日,李渊下诏传位给太子。九日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时年27岁。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他将开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他的身前是一片血雨腥风,他的身后将迎来一片盛唐景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