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代耆老与地方事分析介绍

元代耆老与地方事分析介绍

时间:2022-09-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耆老与地方事务耆老们参与地方事务的管理,主要表现为接受官员的召集,为官员提供咨询和建议,同时也作为连接官府与民众之间的中介,向基层民众传达官府的政令。耆老们成为上情下达、连接官府与乡里的介质和管道,官员通过他们完成对基层乡里的治理和管控。(一)耆老与劝农事务元代地方官都兼有劝农之衔,每年春天开耕播种之际,都要进行劝农活动。实际上,这也成为耆老们的一项职责,体现其具体参与到基层社会的管理当中。

二 耆老与地方事务

耆老们参与地方事务的管理,主要表现为接受官员的召集,为官员提供咨询和建议,同时也作为连接官府与民众之间的中介,向基层民众传达官府的政令。

张克忠为永年令,下车伊始,召其耆老语之曰:“治民之道,在乎敦耕桑,崇庠序,广储蓄而已。农桑劝则无寒饥之苦,学校兴则知礼让之方,储蓄广则亡水旱之虞矣。”[78]在县三年,以治称。

长乐县尹程愿学始至县,“整饬案牒,申明德意,植贫弱,宽徭赋,分遣耆老入其乡,申谕朝廷治意。民信其所为,流亡之众来归者不可胜纪。县治所寓,生聚日蕃,渐可比内郡”[79]

徽州路婺源依山为州,“民素淳朴,而世降风移,俗习变迁,男女婚聘后富则渝其约。有育其女至老死不嫁者。亲丧,贫则不举,有停其柩累数世不葬者”。奉议大夫于文传出任婺源,“下车即呼其耆老,使以礼训告之,阅三月而婚嫁丧葬之事俱毕”[80]

耆老们代替官员向乡里民众申谕朝廷“治意”,传达政令,风俗为之淳化,秩序为之安定。耆老们成为上情下达、连接官府与乡里的介质和管道,官员通过他们完成对基层乡里的治理和管控。事实上,官员并不直接参与管理乡里的具体事务,耆老成为官府的委托人,实际执行对乡里社会秩序的维护与掌控。

(一)耆老与劝农事务

元代地方官都兼有劝农之衔,每年春天开耕播种之际,都要进行劝农活动。当然,多数劝农官员不可能遍行各地进行劝农,而多是召集地方耆老进行宣谕,表达朝廷重视农桑的态度,再由耆老代为传达到基层民众中间。这在元代的几篇劝农文里都有直接体现。

二月始和,农出在野,县官率其属以延见父老,非为文具,务敦实业尔。父老率乡之子弟,惟勤惟谨、勿惰勿游、勿好勇斗狠、勿饮博争讼,惟耕蚕是务。耕蚕者,衣食之本,不耕则饥,不蚕则寒,饥寒迫于身则放僻邪荡无所不为,伊尔父老之羞尔。其训教之西成之后,农时有隙,子弟各入乡学,习以孝弟忠信,所以崇乡里之化也。若夫苛征慢令、贪刻以厉尔民,县官所不忍为,益思检身绳下,以无负于尔百姓,父老在此,吾不食言。[81]

二月初吉,田事载兴,长官亲出东郊劝耕,虽循旧典,亦欲延见父老,巡省田里。尔等一乡之老,当帅一乡之子弟,胥训告,胥教诲,浚乃沟洫、慎乃堤防、利乃耒耜、修乃疆畎,事事有备,有备无患。[82]

郡守视尔农多艰困,常思欲宽征轻徭,俾生尔父老归而督子弟治尔耒耜,则器不钝,浚尔陂池则水可潴,正定疆界则邻息争,依时莳种则物性遂,且衣食足然后知礼义。……尔父老重告子弟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则家道肥,男耕女织不事游荡则衣食裕,毋赌博纵酒食以破家,毋犯上讦阴私以败俗,斗狠违法者伤身,欺诈反复者致祸,皆尔农所当戒也。今而冀尔父兄念老守之言,朝夕无忘无怠,则醇风盎溢,善类汪洋,雨顺风调,五谷蕃庶,守之愿也。尔父老之所乐闻也,可不勉诸。[83]

况今春首,农事方作,巡行劝勉,适在兹时,仰所在有司照依已降条画,遍历乡村,奉宣圣、天子德意。敦谕社长、耆老人等,随事推行,因利而利,察其勤惰而惩劝之。[84]

以上几篇劝农文,都是劝农官员对“父老”们的直接宣谕,一方面要求父老们劝率乡里子弟,重农务本,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另一方面,要求父老能够监督、劝化乡里的社会风气,以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社会秩序。由耆老来完成劝课农桑的活动,这种方式更为切合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耆老本身生活在乡里,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较为了解,社会关系基础较好,更容易接近普通农民,沟通更为便利,农民也乐于接受。相反,劝农官员多不具备耆老的这些优势条件,“今长官皆以劝农冒衔,农作之事,己犹未知,安能劝人?借曰劝农,比及命驾出郊,先为移文,使各社各乡,预相告报,期会赍敛,只为烦扰耳”[85]。可见,元代官员的直接下乡劝农往往效果欠佳[86]

(二)耆老与风俗教化

对于有利于风俗教化之人与事,耆老们总是积极向官府申明荐举,求得旌表。史籍中对此多有记载。

番易上官藻之家,“同居不异爨,则自先大父以来如一日。中罹家难,二兄相继殁世,藻领诸兄子奉母氏益虔,母且死,力疾诫子及孙,必守前人之规,毋析毋异,言不及他。后十年,佥江东廉访司事姚公得其实于揽辔之余,以为郡内美谈,率是邑之官、之吏、之耆旧,即所居以义居榜之而纪以诗,敢求文于执事者”[87]。又有,青田陆氏累世同居,“至象山文安公时已十世不异爨,先代复其赋,表其闾,文安公兄弟又以道德师表当世,而青田陆氏闻天下。中更寇毁,星分瓦解,陆氏先祠亦不能屋矣。至元二十三年,广平程某以侍御史将旨江南,过金溪,顾瞻遗址,闵然兴怀。乡之耆旧咸请复复其家,且建三陆先生祠。遂以语郡,郡下之县……”[88]上官氏与陆氏因为累世同居,义声显赫,“耆旧”对此种有利于教化伦常的事自然要积极予以褒扬。

民妇王氏“善组img48以供日需”,能够教养其子“通习儒吏,致卓有所立”,归养公婆秦氏以极孝恭,“于是风动乡闾、义激行路,耆旧士夫交章举保,蒙旌表门闾曰:孝节王氏之里”[89]

民妇郭氏,贞行卓越,“长社者率乡之父老状列其行,事闻于有司,有司上之蜀省,得依令式以表”[90]

杜伯荣,周济乡里,事寡嫂甚敬,“耆老欲闻有司,乞旌表其门闾者。伯荣止之曰:‘此亦尽其在我者而已,何必尔耶’”[91]

党仲安,“天资信厚,谨敏有才干。先世恒产,虽日完美,增修之力,能勤有继,真保家之主也。好仁乐义,,自性成,视亲戚交旧犹吾一家。时其寡乏,辄倾倒廪,使不至饥饿。或岁分,或月给,如是者余二十年。厥今恃仲安为家者,指数殆十人。仲安其贤矣哉”。耆老郭用之辈认为党仲安的善行应该得到申举,“有善弗彰,是谓蔽贤。以德报德,亦圣人所许。乡党士夫贤仲安者,欲播之诗歌,以为世劝”[92]

由上可见,乡里出现的善人善事,耆老们都会将其向官府进行反映和申举,以期望官司给予旌表。实际上,这也成为耆老们的一项职责,体现其具体参与到基层社会的管理当中。通过他们的申举和推荐,使忠信孝悌之人得到政府的表彰,也使得贤能之人得到举荐,如南康路建昌县人郑朝举,宋人,幼时“端重如成人,习唐欧阳率更楷法、宋高庙行草俱逼真。登乡达吕候正甫之门,从行絬抚郡。吕之父,朱子门人也。君熏染见闻,嗜小学四书”。元定江南,值各处盗起,郡贰至邑,“俾令长集父老议,选有才望者往抚谕,佥谓君可。君承命,挟二力直抵诸山砦,晓譬祸福,悉改悔释兵,郡贰器之”[93]。郑朝举被举荐,父老的评议起了关键作用。对于耆老的举荐责任,元廷亦有规定,如“遇路府州吏有缺,依例于所属请俸人吏内,从上勾补。司县司吏,听本处耆老上户人等,于概管户内询众,推举性行循良、廉慎无过、儒通吏事、吏晓儒书者补充,无得将不谙儒吏、不应之人保充。如违,罪及元保。年终依例交案”[94]。可见,在司县一级吏员人选的举荐方面,地方耆老拥有很大的发言权和决定权,可以举荐地方循良廉慎之人为吏。

作为职责,耆老要将举荐忠信孝悌与监督、劝诫有损于风化之人、事并重,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如前所述,耆老应当“率乡之子弟,惟勤惟谨、勿惰勿游、勿好勇斗狠、勿饮博争讼,惟耕蚕是务”,又需“重告子弟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则家道肥,男耕女织不事游荡则衣食裕,毋赌博纵酒食以破家,毋犯上讦阴私以败俗,斗狠违法者伤身,欺诈反复者致祸”,这些都是农民要引以为戒的。统治者赋予耆老们以监督民众的权力,希望他们“日坐于里门,其少壮旦出而诲之以所当为;夕入,笃之以所不及”[95],“因利而利,察其勤惰而惩劝之”。“其有不待教率、自来孝悌勤俭力田而省事、循理而畏法者,申明上司,别加显异。若凶顽如前、恬不知省,上违总府之训辞,下悖父兄之忠告,是乱常败俗之人,国有常刑,悔将何及。”[96]对于有碍风俗教化的行为,耆老们往往能够给予直接回应,“无锡舁佛像由暨阳而来,鸣锣鼓,竖旗盖,仪从覼侈。家至,以祸福惑人,取粟帛无?。东洲任耆老沮之,巫不逊,被殴,且以杖搪木偶,几踬而后去。邻庄有王氏者,挞而逐之”[97]。耆老为了阻止“巫”的惑人行径,不惜以拳杖相向,足见其维护风气的意志坚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