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共危机后,政府及有关组织的相关改进措施

公共危机后,政府及有关组织的相关改进措施

时间:2022-09-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小结公共危机的恢复与重建是指在应急处置结束后,公共危机管理主体为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和运行状态所采取的一切措施的总和,它既包括物质方面的恢复与重建,也包括非物质方面的恢复与重建。公共危机发生后,社会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受到极大破坏,因此,必须致力于基本秩序和公共设施的恢复。公共危机的事后改进就是从教育、制度、组织、政策等层面来改善公共危机管理。

7.5.3 相关改进措施

公共危机的事后评估不仅可以发现危机管理中值得传承的经验,而且可以暴露出公共部门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危机管理工作的不足。这些问题的不足不仅为改善危机管理工作,而且为公共部门各项制度的完善留下了空间和机遇。因此,公共部门可以从危机管理中获益。所以,危机之后的恢复管理所追求的不是简单地恢复到危机之前的状态和水平,而是公共部门利用危机所呈现的机会来改善公共危机管理。“发现、培育、进而收获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管理的精髓;而错误地估计形势,并令事态进一步恶化,则是不良危机管理的典型特征。”[24]

公共危机后,政府及有关组织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来改善公共危机管理:

1.反危机意识的教育

(1)在危机技术之后,组织应当总结经验教训,更新组织观念,向组织成员灌输危机概念,强化其危机意识,在以后的工作中将常态管理同危机管理结合起来。做好危机时刻都会发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在组织的反危机管理中,每一个管理环节都要考虑反危机的问题。

(2)加强民众反危机意识的教育。社会整体的内在有序和恢复要求民众具有反危机的意识和能力。因此,作为政府反危机战略的一部分,政府在平时要积极有效地通过警示宣传、自救互救培训、学校教育、社会演习等各种方法和手段,最大可能地增进社会整体应对危机的能力。

2.危机后的预案治理

危机后的预案治理,一是在危机过后,对没有建立危机预案的进行预案建设,二是针对按原定预案实施的危机预防、危机预警、危机反应和危机救助等机制,根据在危机发生过程中的实际作用,做出效果分析和利弊评价,根据效果分析和利弊评价对原有的危机预案做进一步的完善。

3.危机后的组织变革

在常态下,组织通常是稳定的,由于成本和代价较高,很少有人会对组织进行较大程度改变。而危机常常成为一个组织变革的契机。危机既是危险又是机遇,它的发生表明现有组织存在某方面的较大缺陷,经过各种类型的突发性危机事件后,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应当综合分析,检讨在技术、管理、组织机构和运作程序上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出改进组织机构建设的相关意见和措施。

4.政策的改进

危机对于一个理性的、有活力的政府而言,能够成为公共政策改进和完善的外部动力。[25]就总体观点来看,危机管理政策不应该是以单一灾难的预防计划为导向,行政体系应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综合考虑行政辖区内各种可能产生的危机,而预设以多目标为导向的危机管理政策。如果政府或其他组织能够通过公开甄别危机事件的诱因,调整组织的政策导向与价值选择,了解和尽量满足政策受众各种合理的利益和要求,改善他们在新的政策目标下的地位,就可以把危机变成改善组织政策的回应手段和措施。

本章小结

公共危机的恢复与重建是指在应急处置结束后,公共危机管理主体为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和运行状态所采取的一切措施的总和,它既包括物质方面的恢复与重建,也包括非物质方面的恢复与重建。公共危机发生后,社会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受到极大破坏,因此,必须致力于基本秩序和公共设施的恢复。危机损失评估是恢复与重建过程其他措施的基础和前提,为恢复与重建方案的制订和具体实施提供数据支持。目前我国灾后心理危机干预还存在专职队伍建设薄弱、经费投入不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缺乏组织协调机制、心理危机干预被动、缺乏法律制度保障及对心理危机干预的宣传教育普及不足等问题。公共危机事后总结与报告的内容包括突发事件发生的经过与原因、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制订改进措施等内容。公共危机的事后改进就是从教育、制度、组织、政策等层面来改善公共危机管理。

关键术语

恢复与重建 法律秩序恢复 生活秩序和生产经营秩序恢复

公共设施恢复 危机损失评估 恢复与重建规划心理危机干预

思考题

1.什么是公共危机管理的恢复与重建?其主要内容是什么?在恢复与重建中应遵循什么原则?

2.公共危机损失评估包括哪些内容?如何进行公共危机的损失评估?

3.制订公共危机恢复与重建规划有何必要?公共危机恢复与重建规划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在恢复与重建规划的实施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4.如何构建公共危机后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5.公共危机事后总结有何必要性?

6.公共危机后应该怎样改进公共危机管理?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阜阳劣质奶粉责任人虚假撤职,假处分唬了国务院》,新华网,2004年6月29日。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National 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March 1,2004.

Erikson,K.T.Everything in Its Path:Destruction of Community in the Buffalo Creek Flood.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1976.

董传仪:《危机管理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何海燕、张晓甦:《危机管理概论》,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6年版。

胡宁生:《中国政府形象战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胡税根等:《公共危机管理通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胡望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黄顺康:《公共危机管理与危机法制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李经中:《政府危机管理》,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

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王成等译,中信出版社,2001、2004年版。

莫于川:《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释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公共危机管理》,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年版。

王军:《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版。

张成福等:《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张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注释】

[1]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National 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March 1,2004,p.135.

[2]http://www.ema.gov.au/agd/ema/emainternet.

[3]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王成等译,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3页。

[4]李经中:《政府危机管理》,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

[5]何海燕、张晓甦:《危机管理概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胡税根等:《公共危机管理通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105页。

[7]胡税根等:《公共危机管理通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5~123页。

[8]胡税根等:《公共危机管理通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5~123页。

[9]王军:《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版,第102~109页、第118~119页。

[10]张成福等:《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1~252页。

[11]莫于川:《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释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346页。

[12]张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3页。

[13]胡望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2页。

[14]董传仪:《危机管理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4页。

[15]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中信出版社,2001年版。

[16]Erikson,K.T.Everything in Its Path:Destruction of Community in the Buffalo Creek Flood.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1976.

[17]Erikson,K.T.Everything in Its Path:Destruction of Community in the Buffalo Creek Flood.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1976.

[18]胡税根等:《公共危机管理通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123页。

[19]黄顺康:《公共危机管理与危机法制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184页。

[20]董传仪:《危机管理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4页。

[21]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公共危机管理》,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295页。

[22]莫于川:《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释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360页。

[23]《阜阳劣质奶粉责任人虚假撤职、假处分唬了国务院》,新华网,2004年6月29日。

[24]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公共危机管理》,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页。

[25]胡宁生:《中国政府形象战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