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次区域”概述,“次区域”具有的几个特征

“次区域”概述,“次区域”具有的几个特征

时间:2022-09-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对次区域行政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所谓次区域,又称亚区域,是指相对于宏观的洲际区域而言,涉及多个国家(地区)的,因为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或其他原因而连接起来并被一致认可的较小地区。

一、“次区域”概述

“次区域”行政是国际区域行政的一种重要类型。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对次区域行政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所谓次区域(sub-region),又称亚区域,是指相对于宏观洲际区域而言,涉及多个国家(地区)的,因为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或其他原因而连接起来并被一致认可的较小地区。

如果从其涵盖的地域范围来看,当今国际上的次区域主要有两种组成形式:一种是由多个或一个国家和地区组成的次区域(又称国家与地区混合结构的次区域),另一种是由多个地区组成的次区域(又称纯地区结构的次区域)。前者是指参与主体中既有国家,又有其他国家的一个或几个地区,其对内对外协定和政策是由国家和地区两个不同层次的合作方共同完成的,目前主要有新——柔——廖成长三角(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柔佛州和印尼的廖内群岛)、环日本海次区域(中国的东北地区、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朝鲜、韩国和日本)、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国云南省、泰国、老挝、越南的北部地区、缅甸的东部地区)等;后者是指由不同国家的几个地区组成的区域合作体,其对内对外协定和政策由内部组成的地区之间共同完成,较为典型的是环黄渤海次区域(中国的辽东半岛、环渤海沿岸地区和山东半岛、朝鲜半岛西海岸、日本的北九州岛及西南地区)、东南亚“北成长三角(马来西亚的槟城、印度尼西亚的棉兰、泰国南部的普吉岛)等。

一般认为,次区域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关联性

次区域之所以被认可,是因为它在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一个或几个方面具有关联性。如,由广西、海南、越南等组成的泛北部湾经济区;同在珠江流域,并且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具有极大联系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因为政治、经济原因和地理因素而组建的东盟等。

2.整体性

次区域之所以是一个区域,还表现在它的整体性特征上。整体性不仅表现为当以区域的名义行为时,各个构成部分必须以整体的名称出现,更多的是表现在其对内对外政策上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为了各自的利益,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次区域必须要在对内对外政策上进行多方面的探讨、协商并最终达成统一。如在贸易政策上各成员国之间统一关税或者关税互利,但对次区域外部的国家则实行一定程度的关税壁垒;在一些重大的涉及共同利益问题上努力用“一个声音说话”。[2]

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是重要力量,主要依靠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来实现整体性。次区域之间合作的内容比较广泛,比如边境双方个别部门或生产要素方面的合作,这些领域的合作需要双方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需要双方各级政府及不同部门的相互协调。如交通线路的建设,边界一方交通设施的建成必须有对方配套建设,这种合作涉及与交通相关的各种服务设施,建筑实体以及管理审批程序等,最终往往需要双方各级政府的全面合作。在合作过程中,边境区的地方政府对当地的情况更加熟悉,它们更了解和关心边境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对于跨边界的次区域合作的热情往往较高。在国内,地方政府通过游说中央政府来获得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力争获取更多的地方管理的自主权利;在次区域合作中,通过边境区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议来协调各种跨边界项目的实施。

当然,也不能忽视非政府组织的重要作用。这里的非政府组织包括行业协会、当地的文化、教育等民间组织甚至企业间的联盟,这些非政府组织往往是跨边界的网络建设的主要力量,对降低边界的情感属性和抽象属性与跨边界经济交往的影响、增强区域意识也有重要意义。一般认为,在容易形成正式的法律框架和固定的合作模式的地方,地方政府就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正式的法律框架较难实现的地方,民间私人团体间非正式的联系与协调就起着关键的作用。

3.地域的模糊性

在地域范围上,次区域往往只涉及成员国一部分领土,且地理范围往往具有模糊性。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地区经济一体化,地理范围明确,它包括了参与国的全部领土。这是因为,地区经济一体化对参与国间的制度建设和超国家机构的管理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它要求参与国一部分主权的让渡,并且,在一体化地理范围内,成员国具有较强的排他性。因此,地理范围的明确划定,是实施超国家机构管理和排他性制度建设的前提条件。例如,欧盟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就明确地表现出地理范围的扩大。在1951年欧共体正式成立时,它包括了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6个参与国的全部领土,后来,随着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瑞典、芬兰和奥地利的加入,目前,欧盟已经包括了15个成员国,它的地理范围也相应地包括了所有参与国的全部领土。次区域的合作却表现为较强的地理范围的模糊性。这是因为:第一,次区域合作对参与地区的制度建设和超国家机构管理依赖并不强烈,因此,无须在明确的地理范围内实施统一的法律、法规。第二,次区域合作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它鼓励其他国家或地区参与次区域经济合作,因此,无须划定明确的地理界限来排斥其他地区和国家的贸易和投资。第三,在次区域合作的发展中,集团成员内部的地方政府和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这类合作活动一般是自发的和自下而上的、短期的、受不稳定影响因素较多,因此,合作活动的地理范围常常难以界定。

4.互补性

次区域作为一种区域,其各个构成部分必然具有某种程度的互补,包括各种资源的互补、技术和管理的互补、利益的互补等。一般来说,由发达国家(或其某一地区)和发展中国家(或其某一地区)组成的次区域,往往是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劳动力,而发展中国家又需要发达国家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及资金优势。如环日本海经济圈,日本和韩国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俄罗斯和中国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就能够形成非常好的互补。

5.开放性

边境地区往往是一个国家的边缘区,经济发展仅仅依赖于双方内部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就不足以提高其区域竞争力,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还必须依靠外部生产要素的注入,特别是相邻国家非边境地区企业资金的投入,形成边境区企业集聚。另外,边境区市场规模较小,从规模受益的角度,它必须拓展外部市场,事实上,边境区位优势之一就是其可以作为拓展国外市场的桥头堡。因此,不同于区域经济集团对非成员国的歧视,甚至排斥全球性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次区域经济合作不歧视非成员国,具有鲜明的开放性。

6.相对性

次区域是相对于其上一级区域而言的较小地区。如相对于亚太地区而言,东盟即为次区域;相对于东盟而言,新加坡-柔佛-廖内群岛成长三角即为次区域;相对于新-柔-廖成长三角而言,廖内群岛即为次区域。相对性是次区域的基本属性,因此,在不同的场合,适应不同的需要,它也可被称为区域或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