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次区域的内涵简述

国际次区域的内涵简述

时间:2022-09-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对国际次区域形成和发展的研究中突出了制度安排的作用,强调促进本国安全、经济发展,以及合作区域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的差异性是国际次区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由此可见,国际次区域合作在很多制度安排上不涉及主权让渡,同正式的区域贸易组织相比,更容易较快地建立和发展。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是我国继沿海开放后对外开放新的战略方向。

“次区域”作为区域的一个相对概念,区位理论中早有论述,但系统、综合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时任新加坡副总理吴作栋于1989年提出“增长三角”概念,并强调是其制度安排的属性,这一般被认为是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的起点。随后罗伯特·斯卡拉斌诺(Robert Scalaping)和斯科特·麦克劳德(ScottMacleod)通过对不同区域的研究,认为次区域经济合作是经济自然发展的产物。国内对“次区域”的重视和研究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夏禹龙、周建明认为,“次区域经济合作系指在一个大的地区内(如亚太地区、欧洲、非洲等)一些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邻近国家的部分地区所进行的多边经济合作”。虽然由于对“次区域”区域范围鉴定的不同,学术界对其定义也有所争论,但就大多国际成功案例和学者研究成果而言,更多地将“次区域”的研究视野集中在国际范围,即对国际次区域的研究。在对国际次区域形成和发展的研究中突出了制度安排的作用,强调促进本国安全、经济发展,以及合作区域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的差异性是国际次区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随后国内学者对国际次区域性质、特征、机制、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由此可见,国际次区域合作在很多制度安排上不涉及主权让渡,同正式的区域贸易组织相比,更容易较快地建立和发展。在合作机制上,可在多边、双边或国家、地区层面权衡选择,也可在一国主导与国际机构牵头方面灵活安排。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是我国继沿海开放后对外开放新的战略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