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独龙族的饮食习俗

独龙族的饮食习俗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世界上或许没有一个民族的食谱像独龙族那样复杂和丰富。客人来到,没有酒招待,在独龙族人看来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独龙族人随时随地都饮酒,只要时间允许,无论是在地边歇息,还是夜晚聚在火塘边聊天、讲故事。
饮食习俗_中国独龙族

第二节 饮食习俗

独龙族世居独龙江河谷两岸,依山傍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独龙江两岸原始森林莽莽,浩瀚无边,林间栖息着数不清的飞禽走兽,在狩猎的时代,曾给独龙族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肉食品。森林里,山坡上,还可以采集到许多菌类蘑菇,野菜野粮应有尽有;独龙江及其数百条大小支流里,有几十种大大小小的鱼类,人们随时随地可以吃到各种水产品;两岸可以种植荞麦、玉米、小麦青稞、小米、旱稻、稗子、土豆、芋头,大豆等谷物以及黄瓜、南瓜、蒜苗、小葱、青菜、白菜、辣椒、萝卜、豌豆、扁豆、桃子、核桃、李子等各种四季瓜果蔬菜,家里养殖牛、猪、羊、鸡等家畜家禽,因此形成了独龙族以山地农作物为主,以采集、渔猎为辅的饮食文化结构。这世界上或许没有一个民族的食谱像独龙族那样复杂和丰富。

一、醇香的米酒

独龙族无论男女都喜欢饮酒,家家户户都要酿酒,酒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也是敬神、款待客人必不可少的媒介。独龙族的酿酒方法一般是先把粮食放在大锅里煮熟,从锅里捞出后放在簸箕上冷却,撒上适量的酒药,再放置到火塘上方的架子上,令其发酵,等酵烂出水,再装入酒坛密封,摆放在火塘边或是火塘上方的架子上,这样过十天左右,就可以开坛畅饮了。开坛时,酒坛内壁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酒液,如果时间再放长些,比如放上两三个月或是半年,坛子里的粮食都会化成液体,浓度在40度左右,喝一小碗就会醉。因此喝米酒要掺水,用竹篾编织的紧密的小圆篓筛取。第一道是最浓的,喝上一大碗就有点意思了,第二道淡一些,此后的三道、四道,平时是装入竹筒里,带到地边解渴。

到独龙族人家里,一进家门,主人端到您嘴边的就是一碗醇香的米酒。客人来到,没有酒招待,在独龙族人看来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独龙族的米酒度数不高,一般在30度左右,原料是玉米、小麦或青稞,味略苦,但喝惯了就像喝啤酒一样,既解渴又能消除疲劳;大米酿制的米酒味甜,但酿制时间比较长的也略带苦味。米酒喝醉了也就是喝饱了,昏昏欲睡,不会伤身体,一觉醒来,再吃主人安排的各种佳肴。到独龙族人家里,不会喝酒没有关系,但要礼节性地尝一尝,不想喝多抿一抿就行,主人家不会强行劝酒,就像喝茶喝水一样。碗里酒位下降,主人会不停地斟酒,如果您是爱喝酒的朋友,那就更不用客气了,尽管开怀畅饮,直到您喝足为止。

独龙族人随时随地都饮酒,只要时间允许,无论是在地边歇息,还是夜晚聚在火塘边聊天、讲故事。酒可能是人类早期最为普遍的饮料了,几乎世界的每个地方,每个民族,大约都在一万年或是几千年以前,同时或先后在不同的地方发明了酒,也都有各种各样的传说。独龙族对酒的来源的解释有两种:一是在远古时候,天神格蒙召集天下各种鬼神及飞禽走兽和人类聚会,采集露水酿造了酒;二是天神格蒙把女儿木美姬下嫁给人类的时候,送了女儿许多嫁妆,其中就有酒药,但其前身却是长生不老药。天神的女儿木美姬下凡临行之时,突然听到天神夫妇在屋里说:“不好了,我们把长生不老药错给了女儿。”木美姬听到父母要把长生不老药收回,就急忙逃跑,她慌慌张张地跑着,一不小心在天湖边摔了一跤,药被湖水浸湿变质,就变成了酒药。

二、浓香的油蛋茶

油蛋茶也是独龙族日常生活中少不了的风味饮料。油蛋茶要用茶筒来打,打茶是独龙族从藏族学来的,有两种:一是漆油蛋茶,漆油是漆树子炒熟后压榨出来的油,打茶时,先把茶煮好倒入竹筒里,放入漆油和打一两个鸡蛋,放适量的盐,再放上一些芝麻碎、核桃碎,然后在竹筒里用长柄木塞上上下下搅拌几十下,便成浅褐色,香浓浓的油蛋茶,营养丰富,十分好喝,茶的浓度根据个人爱好可浓可淡。二是酥油蛋茶,打茶的方法与漆油蛋茶同,只是要把漆油换上酥油,也有的人家把漆油和酥油在锅里溶化在一起,冷却后成块,打出来的就是漆油酥油混合的油蛋茶。

油蛋茶可以当做“汤汁”,伴吃各种粑粑、扁米片、炒面、烧熟或煮熟的土豆、芋头、山药等,是独龙族人十分喜爱的滋补饮料。

img28

茶桶、漆油蛋茶早点 摄影:何志荣

三、香醇的炒面

炒面是独龙族家里必备的食品,也是独龙族人很喜欢的食品。炒面不仅品种多,而且味道鲜香。炒面主要有玉米炒面、青稞炒面、燕麦炒面、豆类炒面等,有的是两三种粮食掺杂而成,如大豆、玉米适量的掺和做成的炒面,青稞与玉米搭配而成的炒面,玉米、豌豆、燕麦掺杂的炒面等。炒面是独龙族人出远门常常携带的干粮,平时在家里可以作为早餐,出远门时作为干粮或是劳作时带到地边作为午饭,喝一口放盐的酽茶或是油茶,再吃一口炒面。吃炒面是有技巧的,不能用手一把抓着吃,用小调羹或是树叶弯曲成勺,舀一舀,张大嘴巴,离口5~6厘米远,一抛,全部落入口中,不会吃的外来朋友,往往弄得满脸、满胸、满身都是面粉,令主人家忍俊不禁。

炒面的方法很简单:先在大扁锅里放些沙子,架在火塘上,等沙子烫热,再放入脱皮的谷粒炒熟,随后筛掉沙子,用手磨或是水磨磨成面粉即可。独龙族的炒面熟而不焦,营养没有被破坏,放在密封的口袋里,一打开,香气四溢,如果用蜂蜜搅拌而食,那味道更是美妙。

四、香脆的扁米片

扁米片是独龙族的一种吃青的形式,几乎家家都做扁米片。扁米片一般用玉米或稻谷制作。每年的秋季庄稼成熟时,采来刚成熟的玉米或稻谷,粮食颗粒要大,稍微硬一些,但不能熟得过硬,要青嫩一些。脱粒后,在大扁锅里用细沙子拌炒熟,再筛掉沙子用木臼舂成扁平状,去掉皮糠即成扁米片,可以直接食用。

独龙族的扁米片趁热吃酥软、香气四溢,放上几天后,变得又香又脆,嚼起来回味无穷。扁米片可以长期存放,平时当早餐或是午餐,喝一口油蛋茶,再吃一口扁米片,那味道真是妙不可言。老人们嚼不动,常常用油蛋茶泡软了再吃。如果把扁米片放入排骨、猪蹄或是腊肉汤里熬成粥,再配以辣椒、蒜、葱、姜等作料,那就更妙了。扁米片也可以作为出远门的干粮,在野外毕竟不像在家里方便,扁米片可以直接吃,也可以煮成饭,它本身是熟食,做起来又快又香。

五、鲜美的包谷(玉米)稀饭

独龙族的包谷稀饭不是直接把包谷或包谷面煮成稀饭,制作方法有讲究。包谷稀饭有两种:一种叫做“切度”,“切”的意思是“碎小的颗粒”,“度”是“浓”的意思。“切度”的制作方法是先把青包谷棒放在大锅里煮熟,然后放在火塘上方的竹架子上慢慢烤干,烤干后脱粒,用木臼舂成细小的碎块,去掉外皮残渣,和猪蹄或排骨炖煮,再放上食盐、辣椒、姜、葱、蒜等作料和一些蔬菜,这样的包谷稀饭有青包谷的味道,十分鲜美。另一种叫“恰奥”,制作方法与“切度”相同,只是包谷棒煮熟、烤干后不脱粒,直接存放于粮仓中。到腊月取出来,掰下谷粒,用木臼舂捣,去掉外皮,然后与猪蹄或排骨一起炖煮,同样保留了青包谷的鲜味道。“恰奥”是独龙族人长期保鲜的办法,也是储存时间很长的过冬粮食,有的人家,在第二年收包谷时还能吃到头一年的“恰奥”。

六、可口不醉人的“夏拉”

“夏拉”是独龙语,直译的意思是“肉酒”。肉一般用鸡肉做原料,这是独龙族常用来接待宾客、朋友的风味食品。制作是先用漆油或酥油把鸡肉炒脆后,倒入白酒,再用温火焖煮10分钟左右,酒就可以吃了。吃的时候,酒中有肉味,肉中有酒味,非常可口。夏拉因用文火煮过,酒度数不高,约20度,它是强身健体的滋补品,可预防风湿,老人和产妇常备不离。

七、漆油炖鸡

漆油炖鸡的制作方法是先用漆油把土鸡肉炒个半熟,再放水炖煮。水滚开三四十分钟后就可以吃了。独龙族的土鸡个体不大,一般在一两斤,都是放养的,从小吃青叶和各种小虫子长大,一年左右才长成熟会下蛋,不像内地养鸡厂的肉鸡,吃饲料,甚至在饲料里添加有各种激素,不到一个月羽毛没丰满,就催长成几斤重,炖几分钟肉就化了,味同嚼蜡。独龙族的漆油炖土鸡,调味放食盐即可,根本用不着作料,汤汁是白褐色的,鸡肉、鸡汤都鲜美无比。漆油炖鸡既是一种风味佳肴,也是孕妇、产妇常备的滋补品。

img29

漆油炖鸡 摄影:何志荣

八、又臭又香的腐鱼和腐竹笋

腐鱼和腐竹笋也是独龙族爱吃的食品。腐鱼的制作方法是先把新鲜的鱼洗干净,放在竹筒里,加上盐,盖上盖子密封,几天后鱼肉发霉取出来,便成又臭又香的腐鱼。腐鱼一般是包成腐鱼肉粑粑。腐竹笋的制作和加工方法和腐鱼类似,只是做腐竹笋时,要先把竹笋煮熟,再剥皮撕成细条儿,用树叶包好,挖洞垫上树叶深埋,十几天后,竹笋腐烂成泥,味道像臭豆腐又臭又香。腐竹笋可以熬成汤,可以油炒着吃,也可以拌盐后包在粑粑里。独龙族的腐鱼和腐竹笋的制作很有讲究,当地只有独龙族人会制作,堪称民族风味一绝。

img30

酸竹笋焖芋花 摄影:何志荣

九、酸竹笋干

酸竹笋干是气候比较炎热的地方的风味,原料是大龙竹笋。竹笋煮熟后,撕成薄片,用树叶包好深埋,几天后,趁竹笋又酸又臭,但还没腐烂的时候挖出来晒干,即成又臭又酸又香的酸笋干。酸笋干一般是作为调料,在清汤里放一些酸笋干,喝起来味道鲜美,十分下饭;肉汤里则不能多放,否则酸笋味盖过肉汤味,就喧宾夺主了,只能放一点点,肉汤的香味里酸笋味若有若无,十分好喝。

十、味道各异的粑粑

img31

石板粑粑 摄影:何志荣

img32

做粑粑 摄影:李金明

用各种粮食的面粉做成各种各样的粑粑,是独龙族爱吃的风味主食。粑粑可以蒸,也可以先在石板上,或者扁锅里烘烤熟,也可以在火塘边慢慢烤熟,或者直接埋入火塘灰里烤熟。粑粑的种类很多,有小麦粑粑、苦荞粑粑、甜荞粑粑、包谷粑粑、稗子粑粑等。其中最好吃的是肉包粑粑和菜包粑粑,做法是先把肉切碎,拌以蒜、葱、盐等,或者是用现成的“腐鱼肉”或“腐竹笋”,然后大把大把地包在粑粑里面,随后在锅里烘干,火里烤熟或是蒸熟,味道十分香;独龙江山林里各种菌类、野菜很多,这些野菜、菌类稍稍加工后,均可以包在面团里做成各种各样味道的菜包粑粑。稗子粑粑除烘烤熟以外,还有一种吃法,即先和芝麻、艾草混合,加适量的盐,再放入木臼里捣得稀巴烂,捏成圆锥形蒸熟,这种粑粑冷却后在火塘边烤热了吃,有咸香的芝麻、艾草混合味,十分美妙。

十一、鲜香的琵琶肉

猪肉是独龙族常备的肉食,猪油平时可以作为炒菜的油脂。独龙族人家每年都要宰杀一两头猪。琵琶肉的制作要选取肥猪,一般是整体保存,方法是猪煺毛后剖腹,掏去内脏,抽掉肋骨腌制,在胸腔内涂上盐、花椒粉等,然后缝上腹部切口,挂在通风处风干。由于它外形像个琵琶,所以当地汉语叫做“琵琶肉”,独龙族则称“瓦巴冈”。琵琶肉可以长期存放,是独龙族人招待宾客的上品,肥的部位作为油脂,瘦的部分可以炒着吃,四肢则可以炖来做包谷稀饭,或者是拌炖萝卜、土豆等,味道既像腊肉,但又有鲜味,非常好吃。

十二、回味无穷的灌肠

独龙族灌肠的制作一般是选用猪肠子。杀猪后先把猪肠子用火塘灰、盐水反复洗干净,再用猪血拌以新米,加上适量的盐、辣椒、花椒、蒜等作料,灌入肠子后扎好再煮熟。灌肠刚煮熟,热烫的时候味道并不特别,但冷却后再在火塘边烤一烤,外皮“吱吱”地冒油,一到嘴里那味道真是回味无穷,妙不可言。

十三、各种各样的肉干巴

独龙族都喜欢把各种鲜肉做成干巴保存,肉干巴一般不腌制,而是直接在火塘上方悬挂烤干。各种肉像牛肉、羊肉、鸡肉、鱼肉以及各种野味等,都可以做成干巴。肉干巴因挂在火塘上面,会有火烟味,所以吃的时候一般都要先用烫水泡一泡,换两三道水去掉火烟味后再油炸或是炖上。汉文史籍上说独龙族人“好食老鼠”,其实独龙族人“好食”的不是家鼠,而是山林里大大小小的飞鼠、竹鼠、松鼠等各种啮齿类动物,它们大的像飞鼠,有十来斤重,小一些的像竹鼠,有四五斤重,再小的像松鼠,只有一斤左右,更小的则不到半斤重,把它们烧毛刮洗干净后,无论油炸着吃还是煮着吃,味道都鲜美无比,都可以称得上山珍。制成干巴,则是寒冬年节家庭餐桌上少不了的佳肴,在过去,还是给封建土司上贡的贡品。

十四、不拘一格的大锅菜

这里的大锅菜并不是指用大锅煮的菜,而是指各种带骨头、肉类和土豆、萝卜、豆类以及其他蔬菜混着炖煮的吃法,像前面提到的“包谷稀饭”就是一种大锅菜。独龙族人吃肉喜欢大块炖,炖肉不仅要放各种作料,还要放入土豆、萝卜、豆芽、山药、芋头、菌类、野菜等混着炖,觉得怎么好吃就怎么炖,这样吃起来才过瘾。但大锅菜并不是什么东西都往锅里放,有的和肉混在一起炖,味道相克并不好吃,弄不好还会中毒,像羊肉炖菌类、山药,独龙族人就不习惯。独龙族的大锅菜常见的有牛羊肉炖土豆、萝卜、猪蹄,排骨炖萝卜、山药、猪蹄,排骨炖蘑菇、木耳、豆芽、芸豆等等,五花八门,不拘一格,吃起来既香又营养丰富。

img33

独龙族家常菜 摄影:何志荣

独龙族过去是不大习惯炒菜的,一般都是大块炖肉,或者是煮大锅菜。独龙族开始讲究烹饪、学习各种炒菜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情,主要还是城镇里生活的人。独龙族的炒菜由于原料特殊,很多原材料如竹叶菜、山野菜、酸竹笋、肉干巴、琵琶肉、野菌、蘑菇、野葛、董棕粉等都是别的地方所没有的,再加上当地土产的各种农作物,用现代手法配菜再炒制出的菜肴五花八门,都很有地方和民族特色,发挥的空间不可限量。

现在独龙族人家里的各种家常炒菜,如果拿到内地城市里摆上酒店、餐厅的餐桌上比一比,一点也不逊色于菜谱上的任何一种传统特色佳肴,自成特色。例如竹叶菜,过去独龙族只作为大锅菜里一种混合物,现在作为一种素炒菜,已经成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特色菜之一。高黎贡山上盛产竹叶菜,也许是海拔、纬度、土壤、气候等各种因素,只有贡山县境内的山野菜是公认的最好吃的,有点苦中略带甜味,而贡山南部临县山上的竹叶菜,嘴刁、挑食的食客一口就能尝出来不是贡山的山野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