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整合视域下的统一战线理论预设及逻辑架构

社会整合视域下的统一战线理论预设及逻辑架构

时间:2022-09-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这一目标的达成,是以有效的利益整合、价值整合为前提的,其中将涉及统一战线的各级组织,比如民主政党、人民政协等的整合功能。

第四节 理论预设及逻辑架构

一、理论预设

(一)社会整合: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前提

执政党政治标的实现,统一战线自身价值的体现,都以实现最广泛的社会团结为归宿。社会团结只有与隐藏在历史深处的人类群体生存需求联系起来,只有关注现实,解决现实中的社会公平公正问题,才能提供一种积极的建构意义。而这一目标的达成,是以有效的利益整合、价值整合为前提的,其中将涉及统一战线的各级组织,比如民主政党、人民政协等的整合功能。

民主党派具有整合社会的功能。一方面,从民主党派的自身功能(现实功能和潜在功能)看,协调整合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是民主党派的一项基本功能。这既可以从每年“两会”提交的提案中充分反映出来,也可以从我们对参政党建设的理论阐述方面表现出来,如“增强参政党的包容性”、“发挥参政党的广泛性”、“突出参政党的进步性”、“加强协商民主”等理论阐述,都涉及参政党的利益整合功能。可以说,利益整合是民主党派发挥政党功能的重要表现。这是民主党派之所以能够团结和凝聚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社会群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新时期,价值整合将成为民主党派发挥参政议政作用的重点。这是在社会对参政党参政为民的理性要求以及对民主党派的理论功能及现实作用考察的基础上得出的理性思考,符合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对民主党派功能的预期设想。

人民政协具有团结社会和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功能,而且人民政协促进社会团结、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作为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政协具有整合多元、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等价值整合功能;其次,作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人民政协具有政治整合、决策咨询功能;再次,作为发扬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具有利益协调与整合、促进社会稳定的功能。这几个方面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此基础上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从此理解出发,本文对统一战线的社会整合功能作了一个中国社会发展语境中的预设:有效的社会整合是促成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前提。

(二)资源整合: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机制的新创举

统一战线是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服务的。新时期,随着统一战线的社会化趋势的发展,资源整合将成为新时期统一战线创新工作机制和方式的着力点。资源整合,是指整合统战领域内的所有资源,包括执政党的阶级资源、制度资源、组织资源、政党资源,只有有效整合统一战线内的所有资源,统一战线才能开创新的工作机制,才能有效体现统一战线自身作为党的执政法宝的历史作用。

整合执政党的阶级资源,是指整合由于市场经济发展而导致的工农大众的内部分化,包括结构、组织形态和交往关系的变迁。科学认识把握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阶级阶层状况及其发展变化,是发展统一战线的关键。在计划经济时期,工农大众作为执政党的阶级基础,它本身就是一个被动员组织起来的联合体和组织体,无需对其进行统战。但是,在市场经济时期,经济成分、社会结构及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工农大众的内在结构、组织形态和交往关系。工农大众分化必然会对社会的大团结、大联合产生影响。统一战线就要敏锐地发现工农大众的统战性,在整合社会变迁所产生的社会力量、社会阶层的同时,回到工农大众,做好对工农大众的整合、协调和团结。

整合制度资源,是指通过发展和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人民政协制度,引导、整合、协调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各组织、各阶层、各群体等社会力量,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治基础。社会的团结基础在于多元力量基于利益共赢目标而开展理性协商对话所达成的共容与共存。统一战线建立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之上,也是构建协商民主的基础。从现实看,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在数量上的增多和质量上的优化,它们重新界定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为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缔造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和动力。但是,这需要统一战线去引导、整合、协调。一是通过统一战线维护和传播国家核心价值,从思想、价值观念上引导社会政治力量,使各社会政治力量认同执政党正确的政治主张和方针政策,未来这一功能应该倾向于突出民主党派的价值整合功能,突出协商民主对政治认同的建构作用。二是通过统一战线所提供的有序的政治参与渠道,建立各种社会政治力量与政治系统的制度化沟通渠道,使体制外及体制内的各种政治意愿和利益诉求得以有序表达并反馈。通过各民主党派社会影响力的提升、利益代表性的整合,人民政协界别功能的开发,可以有效整合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各组织、各阶层、各群体等社会政治力量。三是通过人民政协构筑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协商平台,发展党际协商民主。除此之外,将统一战线的协商民主拓展至社会层面,以理性的协商和沟通,促进各行各业的交流和互动,调节各种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有机团结。因此,协商民主将成为统一战线协调关系、整合社会的重要资源,统一战线必须突破传统的行政方式,在社会化的进程中,与社会交往的方式、与市场化进程相融合,才能发挥其构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基础作用。

整合组织资源,是指通过积极开发、拓展、整合和有效利用新的统战资源,巩固和丰富统一战线的“即时资源”,壮大和充实执政党统一战线的组织体系。党的统一战线的组织体系作为政党组织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执政党掌控社会、有效领导社会的组织延伸。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传统领域的统一战线组织资源、组织体系存在着不适应体制改革需要的弊端,应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整合和完善,重构和完善统一战线组织体系。另一方面,随着单位制的松散,越来越多的新的统战资源游离于体制外,催发了新的结社方式,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日益兴起成长壮大,作为体制外社会力量的存在,它们事关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此外,在城市社区,在广大的农村乡镇,也存在着当前统战工作尚没有涉足或关注的新因素、新活力和新动力,其理性发展均事关执政党的社会基础的巩固和增强。因此,要通过构建新的组织体系,发展统一战线组织,以组织的形式将这些新的力量纳入到统战领域内,填补执政党自身组织体系无力达到的空白点,引导其理性发展,使其成为执政党社会基础的一部分。

基于以上的思考,本文对新时期新阶段统一战线作用的拓展领域作了一些预设性的分析和阐述,提出统一战线的工作将着眼于社会整合的视角。这既是社会发展对统一战线的需求,也是统一战线本身所具有的团结、整合品质所决定的,更是形势所迫和需要。只有将统一战线置于社会整合、社会团结的领域内,才能把握其时代所赋予的意义。

二、逻辑框架

第一章,对问题的提出、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等的说明。

第二章,对统一战线的发展进行概括论述,了解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发展过程,了解作为策略的统一战线逐渐上升到作为国家法宝及战略的统一战线过程。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的几个发展要点,从中得出启示:从社会整合视角分析和研究统一战线,以其对统一战线的工作和如何进一步发挥统一战线的社会整合功能提出一些启示性的建议。

第三章,在前一章基础上,对社会整合的概念及有关整合理论进行阐述,把握和领会社会整合的内涵,并将社会整合概念置于中国社会语境中,从社会整合理论中提炼出对当下中国社会整合具有启示意义的观点。

第四章,展开历史分析,对产生统一战线的近代社会的整合危机进行政治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分析,指出正是近代社会以来的整合危机催生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统一战线。指出在一盘散沙的社会中统一战线的整合任务、整合要点,论述统一战线是如何将一个四分五裂的社会动员整合为一个全新的、团结起来的新中国。

第五章,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将统一战线置于新的整合背景——社会分化中,对此概念的内涵进行全面的解释,提出了结构分化、价值分化、组织分化等概念,它们是转型期社会整合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并指出统一战线如何利用自身优势,逐一应对这些问题,整合团结社会。

第六章,对统一战线特定整合主体的整合功能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在政党主体中,中国共产党作为统一战线的核心领导者,其权威的向心力凝聚力,组织动员社会的能力及较强的利益综合、利益协调能力等,是中国超大社会得以整合的核心力量;各民主党派是统一战线主要的政治力量,以其自身特色协助中国国产党完成社会整合任务。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在其发展中形成了相当丰富的整合优势。对这些统战主体的整合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可以全面地加深对统一战线的整合作用的认识。

第七章,着眼于统一战线整合潜力的挖掘,指出新的历史条件下统一战线需要进一步开发和拓展其整合功能的着力点。

【注释】

[1]林尚立主编:《统一战线与国家建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1页。

[2]《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605~606页。

[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3页。

[4]林尚立主编:《统一战线与国家建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5]林尚立:《中心与外围:共产党的组织网络与中国社会整合》,载《中国民主的制度结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5~346页。

[6]陈炳辉:《多数民主与共识民主》,载《江淮论坛》,2012年第1期。

[7]何包钢:《协商民主和协商治理:协商民主是解决外嫁女上访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吗?》,载《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

[8]田毅鹏,吕方:《社会原子化——理论谱系及其问题表达》,载《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9]田毅鹏:《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原子化的动向及其对社会工作的挑战》,载《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10]林尚立:《分化与整合: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战略取向》,载《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1]文军:《个体化社会的来临与包容性社会政策的建构》,载《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12]林尚立主编:《统一战线与国家建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2页。

[13][美]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张岱云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45页。

[14]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4页。

[15]王邦佐,谢岳:《社会整合:2l世纪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使命》,载《学术月刊》2001年第7期。

[16]王邦佐:《执政党与社会整合——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社会整合实例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7]罗锋:《嵌入、整合与政党权威的重塑——对中国执政党、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8]杨文伟:《当代中国社会整合分析》,载《新东方》2000年第11期。

[19]《社会学简明词典》: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7页。

[20]朱进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与执政党社会整合》,载《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5期。

[21]朱力:《我国社会整合机制的转换——兼论“和谐社会”的理念》,载《学海》2005年第1期。

[22]陶维兵:《和谐社会的建构与党的社会整合功能的优化》,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第5期。

[23]陈琼:《和谐社会视角下执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研究》,载《兰州学刊》2007年第7期。

[24]李辉:《试论统一战线在农村的社会整合功能》,载《经理人》2006年第1期。

[25]沈关宝,王慧博:《统一战线与多样化的社会整合和协调》,载《理论学刊》2006年第2期。

[26]胡序杭:《中国的政党制度与社会整合》,载《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7]张小劲,景跃进:《比较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2页。

[28][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20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