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战后世界两极政治格局的形成及变化

二战后世界两极政治格局的形成及变化

时间:2022-09-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两极格局对峙中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战后国际政治两极格局极其局势,经过60年代到70年代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重大变化。

二、二战后世界两极政治格局的形成及变化

(一)苏、美各为其首的两极格局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不仅根本改变了战前以西欧为中心的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的格局,而且也结束了战时短暂存在的国际法西斯集团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大战格局。在战争力量、进程和结局变化、影响所造成的雅尔塔体系(战争即将结束时,苏美英三巨头在苏联雅尔塔会议上对战后世界的安排)和民族独立解放运动与革命形势高涨的基础上,战后在欧亚诞生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这些新兴社会主义国家很快聚集在已成为战后欧亚大陆无可匹敌的头号强国-社会主义的苏联旗帜下,并以苏联为核心相继建立了九国情报局、华沙条约集团、经互会,或签订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从而标志着社会主义在全球由战前的一国胜利发展到战后十几国的胜利;标志着一个拥有世界人口的1/3和土地的1/4的世界社会主义的阵营和统一力量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形成,由此极大地改变了战后国际政治力量和结构的构成与对比,也使国际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的更有利于世界人民和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转变。

与此同时,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的国力大都受到战争的沉重打击和严重削弱,唯有本土远离战火的美国趁势一跃而居于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美国实力的剧增和影响越过大西洋、太平洋而进入西欧、地中海、中东和远东等地区,使其进一步称霸全球和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的狂妄野心与企图也迅速膨胀起来。为此,美国战后在西欧北美很快抛出、推行了经济上的“马歇尔计划”,建立了军事、政治上的“北大西洋公约”体系;在亚太地区也签订了一系列军事和经济援助条约,构筑了与西欧北美的“北大西洋公约”体系相衔接的亚太地区反共军事政治同盟。从而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也形成了一个受美国控制的全球资本主义阵营,并从北大西洋经过西欧、地中海、中东、东南亚到东北亚,对分布于东欧、东亚地区的社会主义阵营构成了一个新月形包围圈。

自此,以美国和苏联各为其首的世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两大力量极其彼此的对峙、较量、矛盾和冲突,已是阵线分明、旗鼓相当、日趋紧张,基本上左右、支配、统率了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各种力量、矛盾、冲突和形势,从而构成了战后国际上称之为的两极政治格局;国际政治军事局势也进入了战后的所谓“冷战”期。

(二)两极格局对峙中的变化

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战后国际政治两极格局极其局势,经过60年代到70年代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重大变化。主要是在这期间,战后高涨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有力支持和两极格局对峙、争夺的有利条件下,获得了蓬勃发展和空前辉煌的成果,一大批战前曾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亚非拉民族和国家争得了独立与解放,并在随后对新老殖民主义、霸权主义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和参与其他国际事务中,逐渐加强了彼此的团结支持和联合合作,形成了声势浩大的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等,从而在70年代以第三世界的独立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刷新着战后两极力量一揽天下的国际政治结构和力量格局。在这期间,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亦发生了大争论、大分歧、进而大裂变,经过1968年苏联对欲进行改革的捷克斯洛伐克的军事入侵和1969年中苏边境武装冲突等严重事件,统一的社会主义阵营实际上已经瓦解和不复存在。与此同时,曾在大战后重伤元气的一些西欧国家,经过恢复发展又重新崛起,为了自身利益和安全,他们也日益不满被绑在美国全球战略的战车上和置于危险的“冷战”前沿地带,因而逐渐加强了自主独立倾向,使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一极也开始了削弱、分化和裂动。这些新的重要变化使得战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构成的世界两极格局转化成了苏联与美国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全球的两极格局,因而战后的两极格局在内容和层次上也变得更加丰富,表现为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全球范围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和体系的较量、斗争,二是以苏美各为其首的华约与北约两大集团在欧洲范围的军事对峙和较量,三是苏联与美国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的对抗和争夺。与此同时,国际政治结构和力量组合也开始形成“三个世界”和向包括第三世界、中国和西欧在内的“五大战略力量”转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