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澄清在发展问题上出现的一系列模糊的甚至错误的认识

澄清在发展问题上出现的一系列模糊的甚至错误的认识

时间:2022-09-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研究和宣传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有人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对立起来,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是“见物不见人”的“庸俗生产力论”,科学发展观纠正了这种发展观的错误。

五、 澄清几点认识[14]

要深入领会什么叫“科学发展”,还必须澄清在发展问题上出现的一系列模糊的甚至错误的认识。

(一)“科学发展”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胡锦涛总书记最初提出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的时候说过:“这里的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15]因此,在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时候,要注意我们所讲的发展是包括而又不等同于经济增长的发展。这里重申“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十分重要,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研究和宣传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有人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对立起来,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是“见物不见人”的“庸俗生产力论”,科学发展观纠正了这种发展观的错误。应该讲,有的地方、有的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着程度不同的“见物不见人”、“重增长轻发展”等问题,但这是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而不是理论指导思想上的问题,更不能说是邓小平发展理论有问题。因为,这不仅在政治上是有害的,在科学上也是不符合事实的。我们党在提出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候,明确强调发展经济是为了人民群众,发展经济要依靠人民群众,经济发展的成果要体现在人民群众可以享受到的实惠上,还要培育“四有”新人,等等。那种指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见物不见人”的庸俗生产力论的观点,是毫无道理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好地把“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一起来而不是对立起来。也就是说,在发展经济的时候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时要考虑已有的经济实力以及对经济发展是否有利。

在研究和宣传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也有人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要“加强社会建设”的要求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立起来,甚至有人把我们在工作中出现的“经济一腿长、社会一腿短”等问题的账,都算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头上,认为多年来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就是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造成的。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经济一腿长、社会一腿短”等问题,有许多复杂的原因,但不能说这是党的指导思想上的问题。从中央的层面来讲,党在20世纪80年代初编制“六五计划”的时候,就已经把“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这样的变动及其意义我们当年就给予了高度评价。我国的社会发展问题,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步的。但由于社会建设要以经济建设提供的物质条件为基础,客观上它有一个发展过程。因此,不能把中央现在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的问题,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所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再提醒大家,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不讲发展的发展观绝不是科学发展观;发展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在全社会树立起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但是在研究和宣传科学发展观的时候,有人把“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立起来。也有人以坚持“以人为本”为由指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见物不见人”的庸俗生产力论。对于这样的问题,必须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内在统一的。这两个要点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中。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是劳动者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统一,是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的统一,而且人的因素是其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要通过经济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的根本变革,把生产过程中的各方面生产要素都解放出来,包括把生产过程中的土地、资本、技术、知识等要素解放出来,也要把劳动力这个最重要的要素解放出来。解放生产力,最根本的,就是要解放“人的因素”。

解放生产力中的人,包括要把人从束缚他发展的生产关系和整个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成为整个社会关系的主体。我们知道,生产力中人的地位和作用,与生产关系乃至整个社会关系中人的地位和作用,是有区别的。马克思主义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深刻地指出了在生产力中承担价值创造者的人,在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却是被奴役的对象,这是一种不合理的“人的异化”现象。因此,社会主义的任务,不仅要使生产力中的人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体,而且成为在生产关系乃至整个社会关系中都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持久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讲“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把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解放出来,使现实的人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主体。

要做好这篇文章,除了要不断推进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配套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先进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在全面改革中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首先,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人的因素的解放与经济体制有关,与政治体制也有关,与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关;其次,要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人的因素的解放与人的素质的开发和提高,即与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关;再次,要加强社会建设,形成利益协调机制,人的因素的解放还与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解决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社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有关,即与社会和谐有关。这里,把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都同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特别是人的解放和发展联系起来,是因为只有这样来考虑问题、指导改革、部署工作,才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才会不迷失改革的方向从而确保改革的成功。我们过去说过,离开生产力的发展抽象地谈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是历史唯心主义的“空想”。同样,离开生产力的发展抽象地谈论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等,也要当心陷入这样的“空想”。

所以,只有把社会生产力中“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有机地统一起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以人为本”的原则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则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我理解,这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来的一个深刻背景,也是我们在理解科学发展观内涵的时候必须全面认识和把握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对“以人为本”要全面理解

我们注意到,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要以人为本,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问题是对于“以人为本”这一高度抽象的命题,要有科学的解释和正确的理解。

一是要认识到,“以人为本”在当代中国针对的是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以“物”、“权”、“利”为本等社会现象。在欧洲文艺复兴的时候,启蒙思想家提出“人”的问题,针对的是中世纪神学统治时代的“神”。我们同他们的情况不一样。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要搞清楚它的针对性。

二是要认识到,这里所讲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现实的、社会的人,指的是包括每一个个人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包括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个人的生命、人权和人的尊严等。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以人为本”的根本区别。

三是要认识到,这里所讲的“本”,不是事物的本原或本体,而是发展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力量的来源。比如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讲到“兵民是胜利之本”时,说的就是“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16]因此,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作为我们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动力,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的长远奋斗目标。

四是要认识到,这里所讲的“人”,不是客体,而是主体。也就是说,不能把人民群众单纯地看作是被同情、被关爱和被救济的对象,而应看作是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创造性社会力量,看作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比如,对于困难群众,包括广大农村劳动力,必要的救济是不可或缺的,但主要应该通过学习培训来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使他们在创业中改变自己的地位和命运,创造自己的新生活。

五是要认识到,这里所讲的“人”,是发展的主体,但不是自然的主宰。用历史的观点来看,“人是中心和目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形成的。这一观念不仅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神学统治的中世纪,而且推动了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但是,人类主宰和征服自然的严重后果,是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经济也难以可持续地发展。重提这段历史,是要提醒大家注意,在阐述科学发展观时,尤其在强调“以人为本”时,一定要小心,要把“以人为本”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统一起来,而不能有意无意地形成两者的逻辑矛盾。事实上,只有这样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和发挥人的作用,才能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形成良性的协调关系,构建一个现代的和谐社会。

(四)“全面协调可持续”与“统筹兼顾”

与以往的论述相比,党的十七大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最大的特点,是在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时,提出了怎么样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方法,即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这对于在工作实践中运用好科学发展观,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关键在于能不能做到“统筹兼顾”。面对着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统筹兼顾不了的话,不在这里冒问题,就会在那里冒问题。现在我们要学的本领很多,最基本的还是要学会统筹兼顾。学会这个本领,能解决在常人看来是难以解决的事情,甚至“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我们也能把它统筹起来。

这里可以举个例子。杭州西湖边上有一座雷峰塔。雷峰塔傍晚的时候最漂亮。“雷峰夕照”是西湖十景之一。后来雷峰塔倒塌了,鲁迅写了篇文章,说:“一切西湖胜迹的名目之中,我知道得最早的却是这雷峰塔。我的祖母曾经常常对我说,白蛇娘娘就被压在这塔底下!”“那时我惟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这是有事实可证的。试到吴、越的山间海滨,探听民意去。凡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几个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他的意思是说,雷峰塔倒下意味着像白娘子那样被压迫的人就可以解放了。在《白蛇传》中,白娘子原是修炼成精的白蛇,因为爱上了凡间的许仙,爱得死去活来,还生了孩子,就违反了天条。于是法海和尚维护封建道统,把白娘子抓起来,压在雷峰塔下。因此,雷峰塔一倒,鲁迅就说,人民大众都“欣喜”。

由于雷峰塔既是一个自然景观,又具有人文色彩,是大家都要去看的一个景点。于是有人提出来要重修雷峰塔。但是反对的人说,不能重修雷峰塔,理由是什么呢?就是鲁迅说过的,这是被压迫的人民获得民主自由的象征;另外有人认为要重修,让“雷峰夕照”再现人间。这就是鱼和熊掌,没有什么可调和的。最后杭州市委、市政府居然破解了这个难题,怎么破解呢?他们提出了这样的意见,首先,既然有人反对重修,就不能重修雷峰塔;第二,雷峰塔的遗址也不能够这样长期风化下去,日晒雨淋,要保护好,所以在遗址上盖一个塔罩,起保护作用。而这个塔罩的外形是当年雷峰塔的原貌。

这样,主张重修的挺高兴,反对重修的也很高兴,两方面的意见统筹兼顾了。这是绝顶聪明的决策,体现了中国智慧。我们今天面临的一大堆“两难”的问题,如果都能够以这样的智慧来破解难题,就能够使“两难”问题变成两全其美的结果。

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历来重视方法和方法论的研究。毛泽东的《矛盾论》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代表作。如果我们把毛泽东研究战争问题的方法论代表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与研究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论代表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作一个比较,就可以发现,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面临的矛盾,绝大多数是要通过统筹兼顾的方法来处理的。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解决科学发展中的矛盾,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这些正确的思想。

需要研究的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系列“两难”的问题,只有采取统筹兼顾的方法才能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但是,各种矛盾和问题又各不一样,如何根据不同的矛盾采取不同的统筹兼顾方法,需要深入研究。比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为本”这两大原则的时候,应该以互为前提和条件来达到统筹兼顾;在统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时候,应该是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并先发展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事业(比如职业教育等)来逐步实现统筹兼顾;在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时候,应该通过分阶段逐步缩小差距等各种方法来实现统筹兼顾;等等。也就是说,应该研究对立面的互补、结合、矛盾缓解等各种方法,来达到统筹兼顾。这是一门科学学问,也是一门领导艺术,是我们的执政能力的体现。

(五)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在统筹兼顾各个方面关系,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推进发展的时候,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出来的,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也就是说,我们在关注和解决科学发展问题的时候,决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决不能超越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可以这样说,推动科学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只能分阶段、有层次地循序推进。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来看,提出的目标和口号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往往是欲速不达、群众不满;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则发展迅速、人民满意。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候,客观冷静地求真务实,坚持不懈地开拓前进,扎扎实实地团结奋斗,就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达到预定的目标。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要把“一切从实际出发”与“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统一起来。毛泽东在论述实事求是原则的时候,从来是把“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统一起来的。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要注意把这两者统一起来。党中央强调,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体现了这一精神。我们许多地方不注意这两者的统一,即使好心也会办错事。这些教训是要认真记取的。

二是要把关心群众与引导群众很好地统一起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人的利益需求是有层次的、不断提升的,不会因为满足了他们现有的利益需求就工作到头了,因此,要引导群众正确地认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让群众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奋斗来实现自己的愿望、改善自己的生活。因此,这样提问题,归根到底,是为了能够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这样从实际出发来统筹兼顾各种问题,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能够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实现科学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