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轨迹经历的三个阶段

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轨迹经历的三个阶段

时间:2022-09-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轨迹人力资本理论已成为人力资源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一般认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人力资本理论的萌芽阶段、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阶段和人力资本理论进一步发展的阶段。于是,人力资本理论体系应运而生,其产生的必然性来自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客观过程。(二)人力资本投资增长水平决定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未来。

第一节 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轨迹

人力资本理论已成为人力资源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人力资本理论在经历了一个较漫长的历史进程后,其思想理论体系才逐渐趋于成形。它的形成和发展显示出西方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进程中,人们对人力资本及其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人力资本概念的引进,使人力资源理论与经济学理论得到充分地结合,极大地丰富了人力资源理论。一般认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人力资本理论的萌芽阶段、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阶段和人力资本理论进一步发展的阶段。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历史渊源

有关人力资本的思想最早是由古典经济学派提出的。被视为古典经济学派鼻祖的威廉·配第早在1676年将战争中武器和其他军械等物资的损失与人类生命的损失进行了比较。人们认为,这是“首次严肃地运用了人力资本概念”,是人力资本最早的思想萌芽。

此外,威廉·配第在分析生产要素创造劳动价值过程中,把人的“技艺”列为除了土地、物力资本和劳动以外的第四个特别重要的因素。他认为具有“技艺”的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比没有这种“技艺”的人要大。为了比较研究国家实力,估计由于战争、瘟疫造成的人口死亡和迁出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威廉·配第还运用“生产成本法”计算了英国人口的货币价值。计算结果是英国人——包括男人、女人和儿童——的平均货币价值为80英镑,其中成年人的货币价值为儿童的两倍。故而威廉·配第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得出“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1]的结论。

后来,西方经济学家之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学习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这些才能对于他个人自然是财产的一部分,对于他所属的社会,也是财产的一部分。他认为“一个国家全体居民的所有后天获得的有用能力是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获得能力需要花费一定的费用,所以这种能力可以被看做是在每个人身上固定的,已经实现了的资本”[2]。并明确提出,劳动技巧的熟练程度和判断能力的强弱必然要制约人的劳动能力与水平,而技巧的熟练程度是需要经过教育培训才能获得的,教育培训又需要花费时间和付出学费。他还认为,人们学习有用的技能,是一种投资活动,学习中所花费的费用,“可以得到偿还,赚取利润”。亚当·斯密的观点可以说是最早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思想萌芽,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非常明确地强调了人的劳动是创造价值以及使价值增值的源泉。

然而,正统的古典经济学并没有把人的这种特定的劳动能力看做是一种资本,而是将人与土地、资本并列为生产要素。因为在古典经济学建立时期,社会劳动力素质相当低下,知识和技能对人的劳动能力和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决定性的影响,人们绝大多数从事简单劳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资源在生产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用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已很难解释许多经济现象。

二、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

对人力资本理论做出突破性贡献的另外一位学者是欧文·费歇尔,他在1906年发表的《资本与收入的本性》一文中提出建立一个包括人力资本在内的全部资本概念的逻辑基础,将所有能产生收入的来源统统看做各种形式的资本,包括自然资源、可再生产的生产物资和消费物资等物质形式的资源,也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遗传及后天获得的能力等人力资本形式。然而,他在强调教育和培训对个人和国家的经济价值的同时,却坚决反对将人力资本概念用于实际分析。他指出,“以一种抽象的和数学的观点来看,无可否认,人是资本,但是,在实际分析中把他们当做资本,与市场的实际情况是不相符合的。”

1935年,沃尔什发表了《人力资本观》,首次明确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其基本理论观点为:在各种资本的投资中,对“人”本身的投资是最有效值的。但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他对这一问题并没有深入探讨和展开研究。

20世纪50年代后期,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以空前的速度向前发展,社会生产条件以及社会综合因素的深刻变化,使人力资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产生了质的变化,经济运动中的要素运行成果很难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说明。因此,许多学者开始对人力资本进行系统研究。同时,战后西方经济理论研究领域大为拓宽,研究方法产生了飞跃,经济发展理论、经济总量理论、经济运行理论逐步成熟,使人们对诸如总投资、总收入、总储蓄、总消费之类的总量关系以及它们之间内在关联的探讨日益深入。总量分析揭示了一个过去人们从未看到过的现象: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来说,相同的实物资本总投入量会带来差别异常悬殊的收益增长。差别部分的真正来源使经济学者进行探源研究,分析的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其主要因素乃是人力资源质量存量的差异。于是,人力资本理论体系应运而生,其产生的必然性来自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客观过程。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被认为是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和加里·贝克尔。

西奥多·舒尔茨是从探索经济增长和社会丰裕的秘密而逐步踏上研究人力资本的道路的。他认为,单纯地从自然资源、实物资本和劳动力的角度不能解释生产力提高的全部原因,他通过对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差别的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比物质资本投资收益率高,因而得出人力资本是现代各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的结论,尤其对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更是如此。对人进行投资的结果,形成了人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形成人力资本。正是这种人的知识和技能,才产生了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因此,所谓人力资本,就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或者其质量表现出来的资本形式。

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观点主要有:

(一)人力,人的知识和技能是资本的一种形态。舒尔茨强调,资本概念既包括物质资本,也包括人力资本。而且人力资本这一资本形态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人力、人的技能的取得并不是无代价的。它需要消费资源,需要消耗资本投资。因此,人力,包括人的知识、人的技能的形成乃是投资的结果。只有通过一定方式的投资,掌握了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才是一切资源中的头等资源。这种资源本质是财富的转化形态,进而在财富的再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人力资本投资增长水平决定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未来。舒尔茨认为,现代化生产条件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正是人力资本大幅度增长的结果。“知识和技能大半是投资的产物,而这种产物加上其他人力投资便是技术先进国家的生产力方面占优势的主要原因。”战后,发达国家人力资本以比物质资本快得多的速度在增长,因而国民收入比物质资源增长的速度快得多,劳动者的实际收入明显增加,这正反映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舒尔茨指出,离开大量的人力投资,要取得现代农业的成果和达到现代工业的富足程度是完全不可能的。[3]

(三)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远高于物质资本投资收益率。舒尔茨采用收益法测算了人力资本投资中最主要的教育投资对美国1929~1957年间经济增长的贡献,其比率高达33%。这一实证研究成果证明,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资源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一切其他形态的生产要素资源能力的总和,对人的投资带来的收益超过了一切其他形态的资本的投资收益。

(四)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源包括人口数量和质量,而提高人口质量更为重要。对企业来说,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就是提高职工素质问题,而由于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资本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五)摆脱一国贫困状况的关键是致力于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口质量。他认为以往的经济学家在对不发达国家的研究中,过高估计了自然资源的作用而过低估计了人口质量因素的作用,而后者恰恰是不发达国家走向发达的最重要因素。

人力资本理论的另一代表人物是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他的著作《人力资本》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贝克尔的贡献突出表现在对人力资源的微观分析上。他对家庭生育行为的经济决策和成本效用进行分析,他提出的孩子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概念,家庭时间价值和时间配置的概念,家庭中市场活动和非市场活动的概念都令人耳目一新,他对人力资本形成中的教育和培训以及其他人力资本投资过程的研究具有开拓意义。

另外,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丹尼森通过人力资源计算方法,对用传统经济分析方法估算劳动和资本对国民收入增长所起的作用时所产生的大量未被认识的、不能由劳动和资本投入解释的余数,作出了令人折服的定量分析和解释。

三、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

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和应用热潮,在经过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前期短时间的冷化之后,在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势头更加猛烈。以罗默的《收益递增和长期增长》及卢卡斯的《论经济发展机制》为标志,经济学者们的研究视野进一步拓宽,尤其是开始注意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强调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投资,在从不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经济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立了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在经济增长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给人力资本理论增添了新内容。经济理论界将人力资源置于生产诸要素中的首要位置,普遍认同人是积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并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主动力量。

罗默提出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收益递增型的增长模式。在这一新增长理论中,罗默以技术内生和规模收益递增为前提,建立“收益递增型的增长模式”,将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它们不仅能形成递增的收益,而且能使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也产生递增收益,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递增的收益保证着长期经济增长。罗默将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纳入增长模式,并且认为知识积累是促进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知识分为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一般知识可以产生规模经济,专业知识可以产生要素的递增收益。两种效应结合不仅使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本身产生递增收益,而且也使资本和劳动等其他投入要素的收益递增。

卢卡斯提出“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他研究出人力资本的增长率与人力资本生产过程的投入产出率、社会平均的和私人的人力资本在最终产品中的边际产出率是正相关的关系,而与私人贴现率负相关。卢卡斯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还提出,人力资本积累取决于由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互作用形成的专门学习时间的多少、人力资本存量及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通过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与增长率的提高,经济增长就可以持续和提高。卢卡斯区分了人力资本所产生的“内生效应”和“外在效应”两种效应,他认为,人力资本不是通过学校学习,而是通过“边学边干”所形成的外在效应,同时一般人力资本不是产出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某一商品所需的特殊的或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才是产出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斯科特提出“资本投资决定技术进步”模式。他认为知识投入或人力资本与投资是结合在一起的,而反对新经济增长理论将人力资本或知识投入作为单独的要素。他强调技术进步的作用与投资密不可分,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他从动态方面考虑了劳动质量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建立了一贯有物质资本投入和“质量调整过的劳动力投入”两个变量的简单模式。这个模式强调资本投资决定技术进步,但不是简单地重复古典的资本积累,而是同时强调了经济增长中知识和技术对劳动力质量和劳动效率的影响。

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与不断发展,实质上是人们对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及增长中的地位的正确认识过程。现在人们已经清醒地意识到,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经济增长将主要以人力资源为依托。特别是像我国这样经济目前还处于落后状况的国家,要想在短时间内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人力资本的投资、管理、运营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