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两制共存竞争现时代”与中国

“两制共存竞争现时代”与中国

时间:2022-09-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是以江泽民为首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发展邓小平理论的新成果。[54]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还提出,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主动加入世贸组织和参与国际竞争,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中使党成为我们应对全球化的主心骨;在加强国际合作和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中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等等。

()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全球化的客观进程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在全球化的三次浪潮中,前两次浪潮中先后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第三次浪潮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49],已经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不忘老祖宗”,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具有世界眼光。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并以开放的胸襟对时代特征和整体世界格局进行了正确判断和分析,提出了新的理论概括。特别是在基本认清了全球化在本质上与社会主义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发展的互动性和价值的契合性,基本认清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存发展、交融摩擦及合作竞争的新情况、新特点等基础上,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总结过去经验,吸取历史教训,勇于理论创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时代课题。

邓小平理论凸现了它的全球化视野。在邓小平的许多讲话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全球化”的概念,但有大量与“全球化”相接近的概念,如“全球性”、“全人类的高度”、“国际经济新秩序”、“国际政治新秩序”、“世界和平”等。邓小平从全球视野出发,从国际政治的角度创造性地提出了他那独具特色的全球化战略思想。在他看来,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是中国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基本战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推进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基本准则与目标;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自己的路、把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不去察言观色、实行真正不结盟,作为应对全球化的根本准则;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与此同时,把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作为应对全球化的重要政策;“一国两制”,搁置争议、主权归我、共同开发,和平协商、合情合理地解决边界纠纷,求同存异、不纠缠历史旧账,作为应对全球化的重要决策;加强与推进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作为中国外交、也是应对全球化的基本立足点;针对苏东剧变,制定了“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冷静观察、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等正确的外交方针。

邓小平提出的从“生产力标准”到“三个有利于”标准、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我们要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到“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以及“必须大胆吸取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等观点,都充分显现出邓小平理论的全球化视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它是以江泽民为首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发展邓小平理论的新成果。它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以及“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对全球化有了明确、系统的认识和应答,明确提出了“全球化”的概念,系统阐述了全球化的原因、性质、特征、影响以及应对方略。

关于全球化在20世纪80年代后步伐明显加快的原因,江泽民认为,一是世界范围内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二是科技进步突飞猛进;三是跨国公司的影响力日益增大。[50]另外,江泽民还提出国际局势相对缓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各国越来越关注经济贸易、经济安全、经济竞争,把发展经济作为国家战略的重点,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这是经济全球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条件和动因。总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51]

关于全球化的性质与特征,江泽民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52],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既有利,也有弊。

关于应对全球化的方略,江泽民指出“积极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趋利避害,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从中受益”,从而实现“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的目标和前景。[53]对中国来说,一方面,决不能因为经济全球化可能会给我们带来风险,就置身事外,甘当观潮派。我们必须树立起全球意识,具有世界眼光,以积极姿态加入到全球化进程之中,借助世界经济的舞台,实现振兴中华的大计;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不能对经济全球化抱盲目乐观的态度,不应把经济全球化理解为西方列强会自动放弃强权政治和掠夺政策,以为从此天下太平,世界大同,而要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有清醒的估计。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树立积极的防范风险的意识,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竞争中增强实力。世界一些小国面临的经济全球化风险绝不比我们少,它们能够勇于参与,借势长势,相信我们一个泱泱大国,也一定能够趋利避害,化解风险,展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和风采。但我们也不能因中国是一个大国而妄自菲薄。正确的方针应当是:既要积极大胆,又要从容谨慎,抓好机遇,战胜挑战,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不断拓宽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空间。[54]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还提出,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主动加入世贸组织和参与国际竞争,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中使党成为我们应对全球化的主心骨;在加强国际合作和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中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等等。所有这些,都折射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世界眼光。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的情况下,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要指导方针。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贯彻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针对当今世界和谐之中欠和谐,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特征,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各国人民应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具体做法是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中国人民将继续同各国人民一道,为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而不懈努力。[55]

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21世纪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擎起了一面理论的大旗,保障了中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继续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现有社会主义国家参与全球化进程、制定应对方略,不仅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也增强了这些国家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必胜信念,从而提高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空间上回应资本主义挑战的能力。当今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已经具有一定的国际意蕴和世界意义,在“两制共存竞争现时代”中,无疑增加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分量。

()实践的与时俱进

当今全球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提供了广阔平台。30多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人类全球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参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由一个古老的文明中心被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强行纳入”全球化进程的过程。在该阶段,中国全球化进程受制于强大的外力,处于扭曲变形、低度发展状态,实际上被纳入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剥削之下。第二阶段,从1949年到1978年,这是中国学习苏联模式、探索脱离并抵抗不平等全球化进程的过程。这也是一种参与,其中充满曲折、反复,探索中教训很多。第三阶段,从1978年到2001年,这是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并渐进式参与全球化进程阶段。该阶段成为“新时期”最根本的标志,是中国开始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各个领域中,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改革开放”是这一阶段的主旋律,是中国全面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基本战略方针,[56]所以,该阶段呈现出的最大特点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开拓创新。第四阶段,大致开始于2001年底至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的重大战略抉择,所以,以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我国开始了全面参与和推动全球化进程的新阶段,使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趋势不可逆转。

从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各个不同阶段所呈现的不同特点可以看出,从参与的性质(主动还是被动)、范围(从经济到文化、科技各个领域)、水平及程度来看,到了第三阶段,才算是真正的逐步加入,到了第四阶段,才算真正的“全方位”、“宽领域”和更加主动地参与全球化,驶入了参与的“快车道”。

面对西方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尽管我们起步晚、水平低,但我们充分利用了前车之鉴和“后发”优势,加快了跨越发展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一过程被费孝通精辟地总结为“三级两跳”[57];我们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这些经验突出体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结的改革开放的“十个结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58]

社会主义的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的进步力量,能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并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积极导向作用。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5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必将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为世界社会主义实践树立榜样,显示了“两制竞争共存现时代”中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生命力。

()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舞台上地位日益提高,作用不断增强。

第一,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经过60年的奋斗,我国实现了基本小康,并且建立了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更是显著增强,经济增长率较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科学技术方面,虽然我们同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我国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我国的军事实力也不断增强。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断加强了现代化、正规化的建设,由过去单一的陆军发展成为包括海军、空军、战略导弹部队和其他技术兵种在内的诸军兵种的合成军队,使现代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大大提高。中国已经具有一定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中国将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发挥自己的作用。

第二,中国在国际政治事务中作用增强。早在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就把中国称为“世界五大力量中心之一”。当前关于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著名人士认为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大国这样一支独立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在当今世界政治力量对比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发挥平衡作用,稳定世界局势;能够抑制战争力量,阻止和延缓世界战争的爆发;能够影响第三世界,制止霸权主义的为所欲为。美国大西洋理事会的一份对华政策报告认为:“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很明确的政治和文化实体,能够在世界事务中起越来越有影响的作用。”

总之,当今的中国,综合国力在提升,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在发展,外交能力、外交影响在提高,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特别是应对全球化机遇与挑战的成果显著。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是世界“两制共存竞争现时代”确立的重要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