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弘扬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弘扬中华文化

时间:2022-09-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国共产党弘扬中华文化的终极目的。不断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也是构成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础。

第四节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弘扬中华文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强烈历史责任感。

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绵延传承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和血脉,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在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对自然、社会的统一性、整体性的认识,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重视伦理道德,追求和谐,崇尚爱国主义精神,强调自强不息的观念。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顽强生命力和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文化日益走向多元化。各国文化相互学习、相互开放、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共同繁荣,各种异质文化之间的渗透与反渗透、入侵与反入侵,始终激烈地存在。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全球文化背景,增强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建设本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其意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凸显和重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到事关中华民族振兴的高度来认识。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仅顺应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时代潮流,而且符合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符合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离不开用世界文化的精华来丰富本民族的精神世界。学习借鉴外来文化,必须以我们的民族文化为接受主体,以民族文化能否认同为前提,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正如胡锦涛同志所强调的,“我们要发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鼓舞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国共产党弘扬中华文化的终极目的。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能让这个民族寻找到精神上的慰藉,寻找到一份属于自己心灵上的安宁和温馨。共有的精神家园,就是共有的精神、意志、观念、理想、目标和追求。一个国家,只有坚守共有精神家园,才会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才会不断地产生和强化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才会以巨大的合力创造时代的辉煌与人间的奇迹。大家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这就是绵绵而至、生生不息、魅力无限的中华文化。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伟大进军与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昂首阔步、跨越发展,就一定要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先进的思想导向和精神动力而极大地推动改革开放和有效地促进科学发展,并以成功地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而源源不断地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供坚强的支撑力和巨大的驱动力,使之在有效提升和快速发展中更加趋于丰富、刚健和昂扬。不断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

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在改革开放中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也是构成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础。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的国家。由夏、商之际到如今,近五千年,依然健在,且生机盎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自己的文化根基和文化形象。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团结统一的特质,它使我们的国家虽历经磨难而不灭,饱经沧桑而不衰。

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中华文化强调人心态的和谐宁静,安详自然,重视修养心性,重视培育健全的心灵、塑造健全人格、提升精神境界。中华文化讲究“和而不同”,承认差异性、多样性,不排斥矛盾甚至冲突,但最终是达成更高层次的统一与协调,实现多样统一。

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凝结着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精华。中华文化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始终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因此,我们在改革开放中要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生命力,通过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

(二)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

开展民族文化宣传教育,丰富传播方式和载体。培育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离不开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要开展面向大众的民族文化宣传普及教育,通过出版读物、媒体宣传等各种形式,阐释民族文化精神,促进民族文化认同。把民族文化教育渗透到群众性文化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去,发挥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要推动现代数字、网络技术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建立网上民族文化宣传教育阵地,在数字远程教育、数字娱乐产品、移动文化信息服务中融入民族文化教育内容,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市场的影响,最大限度地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增强文化产品服务

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价值,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进行科学梳理、挖掘和提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建立民族文化资源数据库;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有效保护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把更多更好的表现中华文化的精神产品奉献给人民,以推进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

(四)深入挖掘、弘扬传统文化有益价值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在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今天,必须充分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努力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要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对丰厚的传统文化进行科学梳理、深入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

(五)吸收借鉴世界各民族文化优长,塑造健康民族心态,推进文化综合创新。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日益开放的当今时代,文化的繁荣发展更离不开同世界各种文明的对话。要积极适应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新趋势,着眼于中华文化的长远发展,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使中华文化不仅植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而且符合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学习借鉴不是盲目模仿、照抄照搬。要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对外来文化进行具体分析,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择善而从,既大胆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又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原则,有效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培育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塑造健康的民族心态,健康的心态情感和高度的民族自觉是民族精神家园建设的基石。塑造健康民族心态要避免两种偏差:民族虚无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是民族情感、民族精神家园的支撑。要大力开展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教育,通过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激发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要进行国格教育和国耻教育,使人们自觉维护国家权益和尊严,以唤起健全的民族情感。要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注重引导人们保持谦逊理性的民族心态,以自信的姿态和敞开的胸怀对待世界各民族文化,在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中,综合各方之所长,不断丰富和创新中华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