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走出一条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之路

走出一条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之路

时间:2022-09-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正确把握浙江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现状进入“十五”期间,浙江经济继续高速增长,全省GDP和人均GDP的增速都走在全国的前列。图2浙江省初始能源结构和终端能源结构图3高耗能产品增长速度上述情况表明,浙江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的演变令人忧虑。因此,优化经济、资源、环境系统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三 走出一条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之路

研究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的优化问题,对于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上一条科技先导、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相统一的经济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把握浙江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现状

进入“十五”期间,浙江经济继续高速增长,全省GDP和人均GDP的增速都走在全国的前列。与此同时,全省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行业也在快速发展。2003年全省制造业的产值能耗平均为0.46吨标煤/万元,其中制造业中的7个行业,它们的产值占制造业的19.8%,而能源消耗却已占制造业的63.0%。在整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随着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再加上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没有根本转变,因此,浙江经济在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并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制约。

为了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切实推进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的优化,首先要对系统的现状有一个正确的把握。由于系统优化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再加上浙江能源、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所以这里重点对能源同时也对环境现状作一简要分析。

第一,总能源,特别是电能的需求增幅加快。浙江经济目前已进入新一轮加速增长期,2003年浙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已达到1996年以来的最高点,为14%。其中,工业增加值增幅为16.4%。重工业增长首次超过轻工业,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了21.5%和26.1%,轻、重工业结构由上年的51.5∶ 48.5变为48.7∶51.3。在这样的背景下,能源的消费也快速增长,图1表示GDP、总能耗、总用电量的增长速度

图1 浙江省GDP、总能耗、总用电的增长速度

第二,电能消费的弹性系数超过了1。20世纪90年代,浙江省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一直低于1。从1999年开始,在总能耗的弹性系数继续保持低于1的情况下,电能消费弹性系数超过了1,并有不断攀高的势头。2003年,在大量拉闸限电的情况下,仍达到1.65。

第三,终端能源结构中,电能的比重大幅度提高。浙江自1980年以来,初始能源的结构并未有明显的改变,但终端能源结构却有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电能的比重有较大增加,见图2。

第四,高耗能产品的增长速度加快。近年来,浙江高耗能产品如钢铁、水泥等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见图3。

第五,以煤炭、石油为主的初始能源及发电能源继续对环境造成较大压力。浙江省的初始能源以及发电燃料,长期以来主要是煤炭和燃油,这给浙江的环境,特别是大气环境带来较大压力。从环境的现状看,近年来,我省工业SO2排入量不断上升,降水pH值不断下降,出现酸雨的频率也不断升高。2003年空气污染指数API为1.45,比2002年高16%。另外,浙江地面水环境质量也在继续变坏,Ⅰ、Ⅱ、Ⅲ类水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

图2 浙江省初始能源结构和终端能源结构

图3 高耗能产品增长速度

上述情况表明,浙江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的演变令人忧虑。这种趋势如果任其发展,浙江将陷入资源、环境不堪承受的困境中。因此,优化经济、资源、环境系统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把科技先导型经济作为资源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过渡形态

从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人类发展经历了从劳力经济向资源经济,再从资源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劳力经济指的是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资源经济指的是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占有和配置。在这个阶段中,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利用它去开发和加工自然资源,同时又不加约束地去消耗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各种实物性产品。在知识经济阶段,人们主要依靠知识和技术去生产物质消耗很低而质量和功能很高的产品,并依靠知识和技术实现高效率的管理,从而使自然资源的消耗大幅度地降低,而智能消耗的比重大幅度地增加。正是依靠知识和技术,才有可能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循环经济所提倡的三R(Reduce、Reuse、Recycle)原则,并培育出许多物质消耗很低、与环境友好而经济效益很高的新兴产业。为了推进系统的优化,应当大力推进资源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然而,就浙江多数地区来说,无论从工业化或是知识化的水平看,目前还不具备这个条件。如何创造条件推进浙江从资源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是需要认真研究并作出选择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综观国际上一些国家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并联系浙江经济的发展态势,我们认为科技先导型经济是资源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一种最佳的过渡形态。正确认识和把握这种过渡形态,对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都将产生巨大的作用。这是浙江制定经济战略的一种必然选择。当前,对浙江多数地区来说,发展科技先导型经济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把大力培育科技先导型经济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对推进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的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突出产业结构调整的三个重点

“十一五”期间,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除继续执行“十五”规划确定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强做精传统特色产业外,还应把握以下三个重点问题。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现代经济中,服务业的资源消耗比较低,有些现代服务业还可实现自然资源零消耗和污染物的零排放。因此,在发展制造业的同时应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这对实现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浙江的服务业比重约占40%左右,而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已达47.2%。这说明浙江服务业发展仍有很大潜力。

二是科学规划重化工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浙江产业的规划,将面临两难选择。如果不及时发展重化工业,很可能会失去一次极好的机遇,从而使自己陷入被动状态;但如果不加控制地发展重化工业,那就会大幅度地增加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甚至可能导致许多项目无法开工,造成投资的严重浪费。解决这一两难问题的出路之一,就是要做好产业规模和能源供应的匹配工作。根据多年来的经验,如果这项工作稍有疏忽,就可能导致重大损失。

三是加强对一些有特殊污染源产业的专项整治。在浙江的特色产业中,存在一些特殊的污染源,如电镀业的氰化物、皮革工业的铬、蓄电池工业的铅、氟氢酸工业的氟,等等。这些污染源不仅量大面广,而且极难治理。现以皮革工业为例,在制革过程中,只有约60%—70%的三价铬被裸皮吸收,其余均随废液排出,而这些剩余的三价铬会迅速转化为六价铬,它的毒性要比三价铬大100倍,属强致癌物质。因此,这类产业亟待进行专项整治。

(四)把产业结构升级战略作为整个工业经济的优先战略

在国际分工中,浙江目前仍以劳动密集型、土地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产品作为出口基础,也就是说,在许多出口产品中,物质消耗的比重大,而知识和技术含量不高。如果继续实行这样的外贸战略,虽然在短期内浙江的外贸出口还会继续上升,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以皮革工业为例,如果以外贸出口战略为中心,仅从出口创汇、经济效益和解决就业的角度对它作出评价,显而易见它应属于首选产业。但如果从经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高度,按照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显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目前,世界皮革工业正经历着空前剧烈的动荡,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皮革工业都全面衰退。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该产业的严重污染和由此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而且至今污水处理及污泥问题,仍是一个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世界性难题。由此可见,在工业战略中如以外贸战略为中心,或把它同产业结构升级战略并列起来,就会导致一些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但环境不断恶化的严重后果。就外资战略而言,同样存在上述问题。有鉴于此,在处理外贸、外资战略和产业结构升级战略的关系上,应把产业结构升级战略放到优先的位置上,这是实现浙江经济、资源、环境系统优化的根本途径和必由之路。

(五)把资源环境负荷态势作为系统优化的调控杠杆

选取能反映资源环境系统的若干主要指标,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可以把握资源环境系统的发展态势,并根据资源环境负荷的变化,全面审视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以及各类产业和行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从而为每一个经济部门提供可供选择的控制目标。在这方面,国际上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以芬兰为例,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分析了资源和环境的态势后,他们提出到2010年以前,必须通过各种办法把能源的消费量减少10%—15%。为了实现这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芬兰商业部于1997年与8个工业部门签订了能源保护协议。与此同时,对能源生产和利用造成的环境影响作出了全面评估,把限制和减少CO2的排放量作为一个重要目标,以1990年为基准,在2008—2012年要减少总量的8%。为此,他们在开发和推广先进技术和实行高效管理方面,都采取了许多相应的有效措施。当前,浙江资源环境的负荷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必须认真研究资源环境负荷的变化态势,并把它作为经济调控、实现系统优化的重要杠杆。如果调控得当,那么既能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又能使资源环境矛盾逐步缓解;反之,资源环境的形势将会更加恶化,最终将阻碍甚至破坏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

根据上述基本思路,我们构建了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的概念模型,并根据概念模型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应从绿色GDP核算、科技强省建设、经济结构优化、水资源利用、能源利用和环境影响等六个方面去选择系统优化的指标,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期间经济、资源、环境系统优化的目标设想,见表1:

表1 “十一五”期间经济、资源、环境系统优化的目标设想

(项浙学、顾继红著,发表于《浙江经济》2004年第22期)

【附记】

为制定浙江省的“十一五”规划,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省科技厅、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小组联合向全国招标,立题开展规划的前期研究。《“十一五”时期浙江经济资源环境系统优化研究》是由省内外申报的118个课题筛选出来的16个中标课题之一。

浙江省在“十五”期间,电能消耗和规划原设定的目标差距极大。2003年至2005年期间浙江的电能消费系数急剧上升,缺电现象十分严重,2003年的拉电次数为2002年的20倍,是全国电力紧缺最为严重的一个省份。人们不得不问,是不是计划本身出现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就成为课题研究的一大难点。

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出在规划理念和方法上。其要害是用线性思维认识和处理经济资源环境这样一个非线性系统。按照这个理念,在规划中必然会采用“还原”的方法,即把这个复杂系统还原为经济系统、资源系统和环境系统,然后把分别研究的结果叠加起来。显然这是一种具有严重缺陷的研究模式,难以真正揭示复杂系统的整体特性。所以制定“十一五”规划必须从线性思维和还原型研究模式中摆脱出来。课题报告建议,应提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非线性思维,采用整体性的研究模式和双向互动的控制方法;并应根据这些理念和方法设计系统优化的具体目标。

这项研究报告受到社会的关注。专家学者们比较关注规划理念和方法。在招标单位组织有关领导和专家参加的验收会上,他们认为这项研究报告在规划理念和方法上取得了突破。《科技导报》以《经济资源环境系统优化的理念和途径》为题作了介绍。《浙江经济》和新华网浙江频道则以《走出一条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之路》这个题目介绍了这篇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这篇研究报告还受到国家主管部门的重视。国家发改委网站登载了这篇有3万多字的全文,向全国介绍这项研究的主要思路、规划的目标选择,以及相关的重大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