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方斑疹伤寒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

地方斑疹伤寒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

时间:2022-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方性斑疹伤寒亦称鼠型或蚤型斑疹伤寒。由莫氏立克次体以鼠蚤为媒介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地方性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引起的。普氏立克次体仅引起轻度阴囊反应。③莫氏立克次体接种于小白鼠腹腔内可引起致死性腹膜炎及败血症。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 与流行性斑疹伤寒者基本相似,但血管病变较轻,小血管中有血栓形成者少见。临床表现 潜伏期6—14日,平均12日。症状、体征及临床经过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病情轻、病程短。

      地方性斑疹伤寒亦称鼠型或蚤型斑疹伤寒。由莫氏立克次体以鼠蚤为媒介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病死率极低。

 

      地方性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引起的。

      病原学

      病原为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mooseri),其形态、染色和对热、消毒剂的抵抗力与普氏立克次体相似,但很少呈长链排列。两者各含3/4种特异性颗粒性抗原,和1/4组特异性可溶性抗原;后者耐热,为两者所共有,故可产生交叉反应。不耐热的颗粒性抗原则各具特异性,可藉补结试验而相互区别。莫氏立克次体所致的豚鼠阴囊反应远较普氏立克次体所致者为明显,对小鼠和大鼠的致病性也较强。病原体接种于小鼠腹腔后可引起腹膜炎、立克次体血症,并在各脏器内查见病原体。莫氏立克次体的形态、染色特点、生化反应、培养条件及抵抗力均与普氏立克次体相似。但在动物实验上可以区别:①莫氏立克次体接种雄性豚鼠腹腔后,豚鼠除发热外,阴囊高度水肿,称之为豚鼠阴囊现象。莫氏立克次体在睾丸鞘膜的浆细胞中繁殖甚多,其鞘膜渗出液涂片可查见大量立克次体。普氏立克次体仅引起轻度阴囊反应。②莫氏立克次体可引起大白鼠发热或致死,并在其脑内存活数月,故可用之保存菌种或传代。而普氏立克次体仅使大白鼠形成隐性感染。③莫氏立克次体接种于小白鼠腹腔内可引起致死性腹膜炎及败血症。

      莫氏立克次体与普氏立克次体有共同的可溶性抗原,故二者有交叉反应,均能与变形杆菌OX19发生凝集反应。但二者的颗粒性抗原不同,用凝集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可将其区别。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家鼠如褐家鼠、黄胸鼠等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以鼠→鼠蚤→鼠的循环流行。鼠感染后大多并不死亡,而鼠蚤只在鼠死后才吮人血而使人受染。因曾在虱体内分离到莫氏立克次体,因此病人也有可能作为传染源而传播本病。

      (二)传播途径

      鼠蚤吮吸病鼠血时,病原体随血进入蚤肠繁殖,但蚤并不因感染而死亡,病原体且可在蚤体长期存在。当受染蚤吮吸人血时,同时排出含病原体的蚤粪和呕吐物于皮肤上,立克次体可经抓破处进入人体;或蚤被打扁压碎后,其体内病原体也可经同一途径侵入。进食被病鼠排泄物污染的饮食也可得病,干蚤粪内的病原体偶可成为气溶胶,经呼吸道或眼结膜而使人受染。螨、蜱等节肢动物也可带有病原体,而成为传病媒介的可能。

      (三)易感者人群

      对本病有普遍易感性,某些报告中以小学生和青壮年发病者居多。得病后有较强而持久的免疫力,对普氏立克次体感染也具相当免疫性。

      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

      与流行性斑疹伤寒者基本相似,但血管病变较轻,小血管中有血栓形成者少见。

      临床表现

      潜伏期6—14日,平均12日。

      症状、体征及临床经过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病情轻、病程短。发热为稽留热或张弛热型,体温一般为38摄氏度—40摄氏度,持续6—14日,最短4日,最长25日。皮疹少,多为充血性,有1/4—1/3病例可无皮疹,1/2—2/3的病例有脾肿大。神经系统症状较轻,大多仅有头晕、头痛,部分可有失眠、听力减退等。但烦躁不安、昏迷等少见。可有心动过缓或轻度低血压。

 

      灭鼠、灭蚤为重要措施。对实验室或灭鼠工作人员可用灭活鼠肺疫苗或减毒活疫苗接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