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物专题片文本——戏外画戏

人物专题片文本——戏外画戏

时间:2022-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附录文案4 人物专题片文本戏外画戏——记画家聂干因撰稿:刘萍黑场:戏曲音乐声中渐显聂干因观戏时面部特写;叠:剧场中聂观戏思考全景;聂画速写时有力的手部动作特写;叠:聂在宣纸上涂抹特写;叠:聂画的戏曲人物速写;叠:聂画脸谱局部;聂干因观戏,思考着的面部特写叠数幅剧照;聂观戏时全景。

附录文案4 人物专题片文本

戏外画戏

——记画家聂干因

撰稿:刘萍

【画面提示】

黑场:戏曲音乐声中渐显聂干因观戏时面部特写;

叠:剧场中聂观戏思考全景;

聂画速写时有力的手部动作特写;

叠:聂在宣纸上涂抹特写;

叠:聂画的戏曲人物速写;

叠:聂画脸谱局部;

聂干因观戏,思考着的面部特写叠数幅剧照;

聂观戏时全景(不同拍摄方式和运动方式)。

解说词

女:1959年,当聂干因还是个湖南仔子的时候,他怀着成为列宾第二的梦想,等待着湖北艺术学院的毕业分配,此时,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即将开始的创作生涯竟和中国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

男:当年,要我这个美院毕业生去搞“戏曲”,简直是给了我“当头一棒”。我对戏曲是毫无兴趣。为了服从分配,我只好怀着改行的悲壮心情走进了湖北省戏曲研究所。

女:学了六年美术,聂干因能够如数家珍般地说出一大串中外画家的名字,可是,同现在的许多年轻人一样,他分不清京剧、汉剧有什么区别,也不知道“四大名旦”姓甚名谁。可以假设,即使是梅兰芳、陈伯华这样的戏剧大师从他身边走过,他也会无动于衷,失之交臂。戏曲对于聂干因而言是死谷,是迷宫。

男:记得刚到戏曲研究所的第三天,所长黄振先生特意安排我们几个大学生去看高盛麟的《走麦城》和陈伯华的《宇宙锋》,我们看了一半,便悄悄溜走了。我们当时看戏的水平,还不如一个普通的戏迷。为了让我们了解戏剧,黄振先生送我们到中国京剧院“泡”戏。当年是马少波先生亲自安排我们的工作,什么也不干,就是看戏。

【画面提示】

叠:戏曲资料;聂画速写;戏曲人;场面等。

聂泼墨与点染相互交替的作画情景;

聂与同行们在画展中留连;

聂观戏场面叠聂的作品;

聂观戏时表情叠现场演出资料。

【解说词】

女:命运就是这样奇特,一个不爱看戏的人,偏偏有幸看到了中国一批最优秀的戏曲作品……中国戏曲这座迷宫,在聂干因眼前展示出它最辉煌的一幕。

男:当时特别令我赞叹不已的是李少春的《王佑断臂》,只有三个动作:砍刀,空心跟斗,僵尸,随着几秒钟静场之后的音乐声起,王佑慢慢苏醒过来,已经是一只空袖了。干净利落,惊心动魄。生活中残酷的场面,在戏曲中表现得如此之美,使我不得不佩服中国戏曲的特殊魅力,令人倾倒。

女:不知不觉,聂干因已经在戏曲圈中工作了二十余年。二十余年的戏曲生涯造就了一个源于美术、成于戏曲的独特的画家。1979年,在湖北省美术界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举办的画展中,曾经视戏曲为死谷的聂干因,却以一幅《鲁智深》的戏曲人物画震惊四座,获得了连他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成功。

男:在二十年的戏曲工作中,我没有想到要画水墨画。可回头来,这二十年中国戏曲的耳濡目染,不仅为我的水墨画提供了深厚的生活基础,而且中国戏曲的美学体系和审美理想对我后来的整个创作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女:二十年后,朋友们看到了一个与戏曲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聂干因。在他的作品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戏曲人物和戏曲脸谱。在一个个神秘的形象中,你可以感受到如戏剧般的深沉、悲状和诙谐,甚至可以聆听到戏曲音乐中那铿锵的锣鼓声。

男:现在回忆起来,中国戏曲对我的影响,可以说是深入骨髓、融入血液了。舞台上一桌二椅的千变万化,三两步便走遍天下,四五人当百万雄兵,以及脸谱色彩的夸张和铺陈充满了写意和虚拟的特点,我从中领略到含蓄和简练之美,真是意犹未尽,深长隽永。

【画面提示】

聂作画特写叠映数幅戏曲演出资料。

叠聂作画特写映出聂到外地参观资料。

民间艺术图片资料。

聂干因讲课;聂干因作品选……

【解说词】

女:二十余年的磨砺,造就了聂干因的厚积薄发,从中国戏曲文化的滋养中,聂干因认识到传统艺术与美术创作的源流关系。他的视野从此打开,转向更为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的广阔天地。他上贵州、下河南、走西安、溯黄河、赴西域,寻找着那些质朴、神秘、稚拙、厚重、凝炼的原始民间艺术之根。那些饱含着历史文化积淀的作品激发着聂干因的创作冲动,启迪着他久久孕育于心的艺术灵感,也给了聂干因在水墨画中突破传统守则的底气和信念。

男:从1989年开始,我把学习民间美术的某些感受融合到水墨画中,不注重一笔一墨的变化,从整个画面去安排点、线、面的厚实感和张力。

女:视野的拓展和对生活的开掘,使聂干因的画呈现出取材和表现方式的独特性。强化对网状线纹和连续墨团及色块的运用,并且大胆地用各种方式冲击画面原有的结构关系,使聂干因的水墨画表现出形式上的现代意识。在他的笔下,“脸谱”早已模糊了原有的鼻眼,人体也似乎残缺不全,画面色彩似乎闪烁不定,充满着变化的、不安定的因素。从这些作品中,人们感受到时间在流逝,空间在转移,人物在更迭。他的朋友这样评价他的作品:“干因的大写意的人物画,尽量排斥实的因素,在极有限的‘象’中,包含着极大容量的‘意’,‘象’在‘意’足,‘象’不在,‘意’犹足。”

【画面提示】

聂作画时面部特写;

聂作品叠西方画家的图像和作品资料;

聂作画时情景叠作品;

作画时的聂干因叠聂观看戏曲时状态;

聂画数幅翻页成画册封面上写“远古神韵”字样。

【解说词】

男:我的近期作品,几乎全是在无拘无束中创造的,没有构思,也不是胸有成竹,而是先下笔再说,临时应变,整个过程都在创造。常常是画面的变化诱发了脑海深处的信息库存,往往自己也出乎意料。当画面上出现了陌生又熟悉的形象和效果,这张画就成功了。有些同行说我的画,初看像西方的画法,细看又是中国的,这大概就是我的水墨画基础是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民间艺术土壤之中的缘故吧!

女:读聂干因的画,可能会使你在脑海中瞬间闪过许多熟悉的西方画家的名字:莫奈,高更,马蒂斯,毕加索,等等。这些以西方文明为生命立足点的艺术家们曾经都不约而同地追慕过东方艺术。东方艺术中原始和率真的童心,对宇宙认识的散点透视的混沌和神秘感,注重精神和想象的含蓄和夸张手法,曾经是那样诱发过他们的灵感和创造性,并且使他们成为西方艺术史上转折性的人物。

从聂干因的画中,我们更容易读到一个中国画家心中的东方艺术,那是一种血溶于水的自然的联系和表达——像黄河文明留给人们的厚重和钝拙,像长江文化表现出的凌厉和张扬,有东夷的清冷和淡泊,也有西域的神秘和浓重……

作者将几十年的耳濡目染凝于笔端,将几十年的追寻和思考注入笔端,我们似乎看得见作画人脑海中想象的云霓,似乎听得见作画人在精心勾画时那怦然的心跳。

男:我没有想到要画戏曲,却无意中走上了画戏曲的道路,现在又似乎要超越戏曲。这好像是阴错阳差,又像是无心插柳,顺势天成。现在回想起当年看戏的情景,竟像是天意所为,我乃应运而生。

女:他为自己的画集取名曰“远古神韵”,其寓意不言自明——艺术从民族民间的“远古神韵”中来,循民族民间的“远古神韵”而去。这是否也就是聂干因成功的秘诀呢?

【字幕显现:聂干因简历】

1936年生于中国湖南涟源;

1959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

1979年开始水墨画创作,作品《鲁智深》首次获湖北省美术比赛三等奖。

……

——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