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镜头的进展所遵循的基本逻辑

镜头的进展所遵循的基本逻辑

时间:2022-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导演和剪辑师就依据这种心理,建立起镜头之间的蒙太奇逻辑。尽管很多导演会在主要的场景中多拍摄一些辅助性镜头,为后期剪辑提供更多的创作空间,但是他们对过场戏的机位设置却是十分节约的。如果在对北海道偏僻的环境没有交代的情况下,就出现“一个男人在敲窗户”的画面,观众就会不知所云,也不会产生特别的紧张感。

第三节 镜头的进展

镜头进展所遵循的基本逻辑,是人们对于客观物像的观察习惯。当你走进剧场找到座位准备看戏之前,你会注意到前面有人正在晃来晃去地找座位,他们挡住了你的视线,或者听到身边有人咳嗽,还可能注意到隔着几个座位前面有一对恋人正在调情,等等。戏刚开始的时候,你会漫不经心地收回视线,注意到台上的演出;接下来,随着演员的表演,你逐渐关注到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关系,随之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到舞台上,只有小部分意识还停留在观众席;随着剧情的进一步发展,你的注意力也更加集中,你注意到其中某几个主要的演员:他们的装束怎样,手里拿着什么,他们相互间表现出什么关系,他们的焦虑和问题是什么,他们将有什么行动等。这时你的注意力在他们的脸部紧张得来回逡巡,你已经忘记了之前观众席间的那些情景,直到一场戏结束的时候,你才会依依不舍地将目光收回。

通过分析观众对舞台表演的观看习惯,导演们建立起镜头进展的心理依据,也创造出逐渐接近表演对象的镜头运动方式,如此,导演的分镜头才可以与观众的意识对应起来。导演必须了解这个道理,即观众在看戏的过程中,其注意力总是集中在最具有戏剧性的地方。比如当一个妻子对丈夫说她将离开他去爱另一个人时,观众会马上不由自主地去看那个丈夫的反应。导演和剪辑师就依据这种心理,建立起镜头之间的蒙太奇逻辑。所以,导演要准确地把握好观众的本能反应,用镜头去展示观众想看到的内容。

总的说来,导演的分镜头设计必须把握两点:第一是表现观众想要看到的内容;第二是要表现自己想让观众看到的内容。在一场戏中,观众的焦点会转移很多次,导演要能够预见观众的注意力将会向何处转移。但是,很多时候导演不得不有意识地强化那些想让观众注意的段落和细节,而淡化那些不想让观众注意的段落和细节。还有些时候,为了合理的戏剧性理由,导演也会有意识地阻扰观众去看他们想要看到的东西,比如在希区科克的悬念片中,导演就有意识地不让观众看到某个人的脸,这是为了制造悬念所必须采用的方法。所以,在拍摄中导演是镜头进展的实际操纵者,他给观众看到他认为应该看到的内容,阻止观众看到他认为不该看到的内容。

导演在每场戏的拍摄之前都要做好机位设置图,以标明各种不同的机位安排。比如,导演在拍摄前一天应该将要拍摄的场面所需要的机位考虑好:是用一个机位合适呢,还是用三到四个机位才能够完成呢?有经验的导演会在那些不重要的场面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机位设置,以便省出精力和资金用在主要的场景当中。尽管很多导演会在主要的场景中多拍摄一些辅助性镜头,为后期剪辑提供更多的创作空间,但是他们对过场戏的机位设置却是十分节约的。

在拍摄中,机位的每一次变动都需要灯光相应地作出调整,灯光的每一次调整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因为灯光的布置时间长短取决于布景的范围和表演的复杂性。尽管导演们总是希望能够做到对每一个镜头精确地布光,但在实际拍摄中,每一天的工作量都是要计算投入成本的,所以每一个机位的设置都包含了昂贵的代价。对那些资金有限的电视节目而言,控制每天的机位数量就显得十分重要。所以,一个导演除了要考虑艺术因素之外,还不得不考虑到每一个机位设置的必要性,那些不必要的机位设置,往往是不受制片人和剧组成员欢迎的,现在,有许多制片商甚至根据拍戏速度来选择导演。因此,导演要善于取舍,比如在电视连续剧中有大量的过场戏,导演如果因为过分地雕琢过场戏而延长了拍摄周期就得不偿失,所以,一个修养全面而负责任的导演,也必须学会精确地做好机位设置计划,尽可能避免增加不必要的拍摄成本。

对一些大型群众场面的拍摄可以采取多个机位同时拍摄的方法,对一些需要强调的细节和动作,则可以采取用不同的机位,让演员重复表演的方法来拍摄完成。还有一些导演,也采取多拍摄一些外景镜头的办法来弥补某些角度过于呆板的缺陷,因为拍摄外景戏更换机位和角度是不需要重新布光的,以此来使画面更加生动和富有诗意。

下图表现的是主机位和辅助机位的一般设置情况:

img46

一、主角度

所谓主角度,是指在一场戏中能够通过一个镜头完整而全面地记录下现场表演全过程和全部动作的那个机位的角度。这个机位通常是采取正面的、全景式的拍摄方法。在主角度中,除了完整记录表演的过程之外,还必须给观众提供明确的方向感和环境交代,总之它要负责展示现场表演的整体面貌。

在很多传统作品中,故事通常是从全景开始的。这是因为全景最容易建立起方向感,最容易展示环境。例如日本电影《远山的呼唤》就是用全景开头,也就是用主角度开始讲述故事。画面的开头是这样的:

全景(摇)画面:一片苍茫清冷笼罩下的北海道冬天的原野。

字幕:北海道·根川的原野。

这种开头和人的观赏心理十分吻合,它能很快地帮助观众建立起进入故事环境的心理机制。如果在对北海道偏僻的环境没有交代的情况下,就出现“一个男人在敲窗户”的画面,观众就会不知所云,也不会产生特别的紧张感。正是因为前面的全景已经交代了这是在偏远的北海道,又是一个寒冷的风雨之夜,在孤儿寡母的民子家门外,突然出现了一个陌生的男人,观众才会担心民子一家的安全。在这里,用一组交代环境的全景作为开头画面,可以增强情节的紧张度,强化了故事悬念的力量。

主角度虽然重要,但是不能一味地用下去。任何导演都不会在一场戏中全部用主角度来完成拍摄。由于主角度是用正面广角的方式拍摄,因此当画面达到一定长度的时候,就会大大削弱其冲击力。主角度的位置还会限制摄像机对动作细节的表现,因而不能满足观众了解细节的欲望,况且全景的时间达到了一定长度之后,会使画面节奏显得拖沓,让观众产生焦躁不安的情绪。

比如说大街上的一位路人看到一辆车撞倒了一个小孩,他在远处看不到小孩伤得怎样了,就自然而然地会走近这个小孩。可是一味地采用主角度就好像这个人始终站在远处来看这场车祸,他只能看到全景而看不到细节,就会产生焦虑感。所以在一场戏的拍摄中,总是有一些辅助角度与主角度互相补充地表现全过程。尤其在电视剧的拍摄中,辅助镜头的使用程度远远多于主镜头的运用,导演通常在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处用一两个主角度的画面,而在叙述过程时,则是以多种辅助镜头组合起来完成对于情节的叙述。

在一场戏中,主角度的作用是帮助建立一种有辅助镜头加入的相互匹配的表演动作模式。如果在主角度中表演方式被确定,那么在与之相匹配的辅助镜头中,其表演动作也要符合这个模式。比如在主角度中,演员是右手抬起来,那么,在紧接着的近景中,也应该是右手而不能是左手抬起来;假如在主角度中,这个人是从左至右在踱步,那么在近景中,他也应该是从左至右运动,而不能是相反的方向,以此类推。

二、从近景开始

如果每一个场景都是采取广角的交代方位的镜头作为开始的话,那么观众很快会对这个作品的观赏产生厌倦情绪,因为导演的手法显然太呆板了。好的导演总是力图有所变化,他们希望能够更富于动感地展开画面,同时又使观众很快地获得方位感。在这种情况下,从近景或者特写镜头拉出全景中的人物就是一种常用的镜头模式:比如从被铐在一起的双手开始拉开镜头,展现一个审讯室的审讯过程;从一个燃烧的烟头拉开,给观众看到一张正在紧张思考的脸;铃声大作的电话,一只手入画拿起电话,镜头随即升起,展现出接电话的人……

上一场戏的结束用的是全景或者远景,那么下一场戏的开头就用近景或者特写开始。假如一个场景是从近景开始,导演则有必要向观众交代清楚方向。交代方向的方法有以下四种:

1.镜头向后拉开,例如《甲方乙方》中从导演助理催场的戏拉出全景;

2.切一个全景,例如《阿甘正传》中阿甘的奔跑;

3.升降机位使画面从局部逐渐展示出全貌,如《兵临城下》中的战争场面;

4.通过一个演员的走动跟摇一个镜头交代场景的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