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影《天字码头》:一部关于宽容的影片

电影《天字码头》:一部关于宽容的影片

时间:2022-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珠影片厂张前、马卫军编导的影片《天字码头》是继李少红的《红西服》之后又一部直面下岗的作品。影片《天字码头》不愧为珠江电影制片厂继《安居》之后的又一部力作。

《天字码头》:一部关于宽容的影片

如果说中国当代史在民间自有一条红线,那么这条红线只能是“下乡—下海—下岗”。前两个事件俱已成为历史,尘埃落定,是非成烟云。而下岗却是当下中国正在面对的一个痛苦的、前所未有的、煎熬的过程。如果说面对转型期间的诸多问题,“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都将一往无前”,这是政府的决心,那么面对下岗,每一个工人即使没有这样的勇气和坚强也只能抱着同样的决心。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每一个生命除了勇敢地面对可能的艰难‘已别无他法’,找回了自信,但还有不少人面对下岗以后的艰难或正面临下岗的危机。如果说,真正的现实主义是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在生命和生存状态的书写中表达对生命的最大热情,那么20世纪末的中国电影绝不应是下岗题材的缺席。珠影片厂张前、马卫军编导的影片《天字码头》是继李少红的《红西服》之后又一部直面下岗的作品。但这部影片远比《红西服》逼近真实。影片《红西服》中,即使是血腥、繁杂的肉联厂也在感伤、抒情的音乐中被拍成一幅幅精美的、流动的图画,但正是这种对美的刻意追求、营造,却损伤了影片的“真”,而只有真实,才更具有一种打动人的力量。

《天字码头》以一种内敛、纪实的手法在时间的绵延中展示一个家庭面对下岗的困惑、彷徨、痛楚、努力的过程。这个过程虽不具有太多的戏剧性冲突,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冲突、人与命运的抗争构成的叙事张力使影片充满着意味。面对下岗,也许影片《安居》中表现心灵沟通已成为一种奢望,只有宽容和隐藏在宽容后的一种默默的注视才是真实的。影片中,高明饰演的父亲洪强是一个成功的父亲,他努力背负着家庭的重压,退休之后办了一修车铺,维持一家子的生活,还得上居委会为儿女找工作,又得担心女儿的婚事,张罗着替她找个可靠的对象,但最重要的是他的那种宽容。影片中,这个无奈而又委屈的父亲在茶馆中说了好一阵子心中的困惑:儿子儿媳不顾老人的反对要把孩子弄掉,女儿也要沿着父辈当年的路重新走回乡下去。家已不再是一个乐融融的安居之所,再也不能平平和和地吃上一顿团圆饭了,但他还是默默地接受。每一次震惊之后,他还是那样心平气和地对待子女,并在影片的结尾,和老伴一起去乡下看望所疼爱的女儿。

影片中的阿全夫妇和妹妹素芬在生活中也怀着一份宽容。儿子是一个传统的中国男人,不愿做个体修车的,也不愿老婆做服务员、勤杂工去伺候人,但他在生存的压力下改变了陈旧的生活观念,和妻子一起重新开始奋斗。女儿素芬在男友为了4万元股金而投入花店女老板的怀抱的打击下,没有消沉,更没有怨恨,而是努力地寻找新的生活支点,奔向连饱经风霜的老父老母都不敢想的乡下——花都。是的,风铃得以变成芬芳的花朵,失落的都市爱情可以在纯美的乡村找回,只要热情还在,生命依旧灿烂。

外面的世界也充满着宽容,来城里找活干的乡下亲戚们在知悉主人的困境时,连饭也顾不上吃完就走进风雨中,去别处寻找可以挡雨的地方。还有公交站的站长,居委会的大妈,都表达着平民世界的那一份珍贵。《天字码头》也许不是一部情节跌宕、充满悬念的影片,也不是一部充满诗情画意的影片,但影片中这个普通家庭的每一个人物的命运和挣扎的历程却点点滴滴撞击着一颗颗关心国家大事的心灵。影片的背景虽是南方某大都市,但没有灯红酒绿,只有阴沉的雨天下一孔孔黑乎乎的桥洞,一个个局促的空间(轮渡、阁楼、公交站、菜市场)和一群平平常常为生存奔走的人。即使是影片结尾的那一棚姹紫嫣红的鲜花和一条充满诗意的林荫大道也化不去影片的阴郁。只是影片中表达的那份宽容和由此带来的亲情、爱情、友情的延续以及生存的努力,冲淡了郁结于心的沉重。曾记得那年那月那场大水,也还记得那句话:“血浓于水,重建家园”。而现在这部影片又告诉了我们,面对转型期间的阵痛,面对重建美好生活的艰难,更需要有一份宽容。

影片《天字码头》不愧为珠江电影制片厂继《安居》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虽然影片也有一些瑕疵,像插花班的老师那像播音员一样的声音,阿全退烟时一场略显做作的打斗的插曲等,但影片的确可称得上一部平实淡雅,富有韵味而又饱含人文关怀的现实主义力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