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微电影的发展_一个馒头引发的微电影发展

微电影的发展_一个馒头引发的微电影发展

时间:2022-07-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微电影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一般的视频类型,它以极快的速度在网络平台上发展。《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2005年由胡戈完成,整部影片充满富有创意的嘲讽方式,短时间内在网络上形成了一发不可收的传播。在这一阶段,微电影与商业的联姻正式形成,商业资本的注入使微电影创作从草根创作走上专业化道路。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也称微影,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30秒~3000秒)放映、微周期制作(1~ 7天或数周)和微规模投资(几千元至数十万元每部)的视频短片,它正式作为电影理论名词提出是在2007年法国第三届口袋影展中,由法国影像论坛提出并迅速得到传播。

我们如果将讨论的范围扩大,会发现微电影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电影短片的诞生。短片是电影发展史上最古老、也是产量最多的一种影片形式,通常时间长度介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之间。许多电影流派如新浪潮、新德国电影运动都是从短片开始。

电影史上最著名的短片包括法意两国合拍的《七大罪》、1989年美国拍摄的短片组片《纽约故事》、著名导演大卫·林奇集合40位世界著名导演拍摄的由40段52秒的影片串成的集锦片《卢米埃尔与四十大导》等。这些短小精悍的影视作品,可以视作微电影产生的前身。

数字时代到来之后,网络技术的进步、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把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推到了我们面前。微电影以其“短、快、精”的特性迎合了年轻一代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需求,成为一种时尚的自我表达方式。传统电影作为一种精英艺术,只是少数人的艺术,不可能让人人都成为导演或演员。而微电影无须复杂的流程,一台DV,一台计算机,只要你懂摄影摄像、懂剪辑,便能快捷、方便地生产、控制和传播媒介影像,人人都可以是导演。

在中国,2006年初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电影《无极》和中国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栏目《中国法治报道》为蓝本,重新编辑了其中的片段,进行了再创作,把故事演绎成因为一个馒头而引发出的“悲剧”,讲述了一个杀人案件的侦破过程。20分钟的视频里糅合了无厘头的对白、滑稽的视频片段分接、搞笑另类的穿插广告。不管它是不是侵犯了版权,陈凯歌在柏林是不是怒了,可它就是红了。不仅红了,还导致各种“馒头”火爆网络,拼贴、恶搞的短片层出不穷。而这部短片的作者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次无意之举,却开创了中国微电影创作的先河。此后《春运帝国》、《鸟笼山剿匪记》、《魔恋钢琴手》等微电影迎来了收视热潮。

国内微电影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一般的视频类型,它以极快的速度在网络平台上发展。微电影主要针对新媒体用户的碎片时间而创作,它的主要受众群体是活跃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上的视频用户。随着这个群体的迅速增长,微电影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这使得微电影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影视从业者加入这个领域当中。另一方面,由于微电影在广告影像上的良好表现,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投入资金到微电影广告业务上,因而视频内容资源也呈现出竞争白热化的现象。微电影产业究竟在国内是如何高速发展起来的,我们可以通过微电影所经历的几个阶段得到答案。

(一)萌芽阶段

国内微电影萌发于新媒体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个时期互联网在国内完成早期的发展。《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2005年由胡戈完成,整部影片充满富有创意的嘲讽方式,短时间内在网络上形成了一发不可收的传播。这部影片在网络上受众人追捧以后,恶搞风格的影片在网络上成了时尚,大量跟风之作在网络上不断涌现。在这一个时期,网络短片的创作多以来自网络的草根为创作主体,他们大多不是专门的从业者,因此,制片、编剧、导演、剪辑和发行都是由非专业化的个人或团体担当。草根一词源于英语词组“grassroot”,它的原意是社会的底层群体,他们以相对弱势且数量众多为特点,大多为平民阶层。微电影由于制作成本较低,并且能够成为草根创作者表达自己观点的工具,因而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一种时尚。在这一时期,很多微电影的制作显得粗糙甚至缺乏相应的艺术手法,更多的是拼接剪辑而成的影像资料,还不能算是真正的艺术作品。但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已经有了微电影的基本特性,它们大多是原创,投资量极低并且时长较短。这些多以恶搞和解构为主题的早期微电影作品为微电影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阶段

2010年,由著名汽车品牌凯迪拉克投拍的微电影《一触即发》在各大网站热播,国内业界正式提出微电影这个概念,微电影的概念开始为人们所熟知。凯迪拉克的营销团队只是想为产品整合营销做出新的尝试,更多的是从商业的角度来运作这部微电影。同样在2010年,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联合国内最大的视频网站优酷网联合出品的“11度青春”系列微电影,诞生了在中国微电影发展历程上意义非凡的《老男孩》,它在优酷网上迅速被众人热捧,也一度引起了极高的社会反响。这一阶段微电影开始向专业化迈步,而不再仅仅是草根自发创作,它的运作显得更加商业化和专业化。与此同时,通过《一触即发》《老男孩》这些作品,我们明显感受到了微电影作品在这一时期质的飞跃。资金的保障和专业化的制作团队使微电影拥有了完整的故事结构,良好的视听感受,以及演员出色的表演。在这一阶段,微电影与商业的联姻正式形成,商业资本的注入使微电影创作从草根创作走上专业化道路。

(三)成熟阶段

从2011年开始,微电影的受众规模不断扩大,在手机等新媒体平台取得了良好的表现,市场对于微电影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微电影不断走向成熟。与此同时,微电影在商业广告上的优势日益凸显,这使得市场在争夺优质微电影资源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广告主和视频网站不断加大商业资本的注入,催生了更多的专业化制作团体,受众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

在这一时期,各大视频网站纷纷推出微电影频道,并且投入到微电影制作当中,微电影呈现出井喷式增长的态势,一条日趋完整的微电影产业链条开始浮现,微电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虽然这个商业链条中还存在尚待完善的地方,但是微电影在这一时期从投资到制作、发行和盈利几个环节都已打通,并且商业广告定制已经成为微电影最主要的商业模式。

在网站建设方面,2007年国内视频网站刚兴起时,运营上照搬国外第一视频网站You Tube的模式,以用户上传分享的微电影为主。微电影作为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新媒介,受到年轻人的喜爱。2010年秋天《老男孩》面世,这部以草根、怀旧、青春、人生、爱情、友情等为基调的微视频赚足了人们的眼泪。而这部作品4000多万的点击量也标志着,中国微电影有了与传统电影较量的能力。同一年,吴彦祖主演的微电影《一触即发》面世,这部电影在90秒内带给观众的密集感官冲击并不亚于数亿元制作的超级大片效果。和通常时长90分钟的电影相比,微电影似乎更契合微时代,短小精悍,具有强大的互动性,并且开始具备制作精良等传统电影的专业性。

2011年,益达口香糖推出《酸甜苦辣》系列微电影,在为自己品牌造势的同时,也成为微电影商业广告的典范,并且这一层面上的意义似乎超出了它作为广告对观众的影响,成功地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从此之后,对它的模仿不绝于屏幕。2012年到2013年,开始出现微电影系列剧,这些系列剧都以其新颖的内容和切合时代背景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大年轻观众的喜爱,如最近出现的《屌丝男士》和《奇幻之旅》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它们的出现,也为中国的微电影开启了一扇通向进一步商业化的大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