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人的名字的起名方式

中国古代人的名字的起名方式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专家有的认为是以生日取名,有的认为是以死日取名,但有一点是没有疑问的,就是出现了纪念时间的取名法。周朝是我国姓名系统基本形成的时期,不仅我国传统的姓名系统已经完备,取名方式已经形成,而且出现了取名学的理论。在远古时期,人们在起名上没有什么限制。依据新生儿出生时的特征起名。如孔子儿子出生时,正好有人送鱼,遂取名为鲤。如父子同一生日,取名同。
三代时期_中国人取名的学问

第二节 三代时期

我国的夏、商、周也被称为三代时期。商朝代的甲骨文保存了许多完整的人名记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取名法的证据。如汤建立了商朝后,历代皇帝都以天干为名,成汤的名字为天乙,儿子为大丁、外丙、中壬,孙子为大甲、沃丁,曾孙为大庚、小甲,一直到臭名昭著的纣王为帝辛,一共三十三代莫不如此。以天干取名在臣民中也有,出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有很多这样的人名。专家有的认为是以生日取名,有的认为是以死日取名,但有一点是没有疑问的,就是出现了纪念时间的取名法。

周朝是我国姓名系统基本形成的时期,不仅我国传统的姓名系统已经完备,取名方式已经形成,而且出现了取名学的理论。到了周武王时期,开始了氏名连称,以后又发展到姓氏合一,于是姓名合一,姓名连称就成为了社会习惯。到了战国以后,姓开始为一般平民所使用。周代贵族的全称包括:

1.姓——已经基本稳定。

2.氏——周代一般不称姓,而称氏,氏按照封地、爵位或其他方式获得,数量大量增加。

3.名——婴儿出生3个月(或百日),由父亲命“名”。

4.字——男子20岁举行冠礼,结发加冠表示成人。字最早见于西周,比名稍晚。

5.谥号——周初产生。

在远古时期,人们在起名上没有什么限制。在二千七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已经有一套比较规范的起名规定和要求,这些规范对于后代影响很大,有的已经不复存在,有的至今仍在使用。当时有以贱取名的,如鲁文公儿子取名为圉(养马的地方),女儿取名为妾;有以丑取名的,如鲁文公儿子取名为恶,齐田桓子儿子取名为乞;还有男取女名——鲁隐公取名为息姑、冯妇等;还有加“之”“不”字的,如申不害、孟之反等。

《左传》记载:鲁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九月丁卯日,鲁桓公儿子出生时,特别向大夫神询问起名的方法。当时神就提出了五种起名方法,其方法是有信、有义、有象、有加、有类。

1.以名生为信。依据新生儿出生时的特征起名。唐叔虞(手纹似虞字)、公子友(手纹似友字)、卫公子黑背、楚公子黑肱、晋公子黑臀、郑庄公寤生(其母生他时受到了惊吓)。

2.以德命为义。用美德吉祥的字起名。文王名昌,令昌盛周;武王名发,必发诛暴。寄托某寓意。

3.以类命为象。以类似的事物起名。孔子出生时头顶象附近的尼山,故名丘,字仲尼。

4.以物为假。假借万物的名来起名。如孔子儿子出生时,正好有人送鱼,遂取名为鲤。

5.取于父为类。以父亲类似的情况起名。如父子同一生日,取名同。

周朝起名还规定六不:

1.不用国名。

2.不用官名。

3.不用山川名。

4.不用隐疾名。

5.不用牲畜名。

6.不用器币名。

据《礼记·内则》记载,取名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件大事,孩子命名仪式非常隆重。在我国传统习俗中,“名”是在婴儿出生百日之后由父亲取定的,这种习俗现在虽然没有了,但给孩子过“百岁”的风俗依然长盛不衰。《礼记·檀弓》云:幼名,冠字。冠礼是为氏族成员举行的成人礼,而且在冠礼时命字,两者仪式同时进行。《仪礼·士冠礼》云:冠而字之,敬其名。成年人的名字是不能轻易地被地位平等的人或低下的人提及,这些人只能称呼其字,这就是敬其名。名与字的关系也比较明确,《白虎通·姓名》云: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两者之间的关系,即取名取字一共有5种体式和方法:

1.同义互训——孔子弟子宰予,字子我(予、我都是第一人称)。

        蔡黯,字墨(黯、墨都为黑意)。

2.反义相对——孔子弟子端木赐,字子贡(在上和下跌意义上相对)。

3.字义连类——公子侧,字子反(如辗转反侧)。

4.虚实相生——公子固,字子城(实物城墙与坚固印象)。

5.部分整体——孔子儿子孔鲤,字伯鱼(鲤是鱼的一种)。

春秋时期,取名方法十分丰富,如辨物统类、见贤思齐、因生记瑞、伯仲排行、君卿称美、原名加辞、干支五行、喜欢加助字不(申不害、吕不韦等)。

更可贵的是,古代诸多先贤的哲学思想开始进入到中国的姓名学,而且许多圣贤都对姓名做过研究,所以姓名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如老子提出了“名可名,非常名”和“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理论。孔子提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儒家思想。春秋时期,姓名名家还有众仲、胥臣、行人子羽等。稍后,还出现了专门研究姓名源流的著作《世本》,“记黄帝以来,迄春秋帝王公卿大夫谱系”,可惜已佚。《离骚》:“皇揽揆余祁度兮,肇锡余以嘉名。”意思是父亲仔细端详我的生辰,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可见好起嘉名,古已有之。尹文,齐国人,战国时期名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名书》。战国时期赵国人,先秦时杰出思想家荀子的《荀子·正名》提出“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其书是中国古代取名学建立的标志,论述了名的实质、作用、目的、种类及起名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