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人的名

古代人的名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名字是一个人的称号。而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官员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还有“号”。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西周以后,古人命名重取义、重内涵的做法,几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还有“号”。谥号,即死后由皇帝颁赐的荣称,如宋包拯称包孝肃、岳飞称岳武穆、清纪昀称纪文达等。

二、古代人的名、字、号

名字是一个人的称号。现在我们说的“名字”通常指的仅仅是人的名,或姓名。而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官员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还有“号”。

(一)名和字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二十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这标志着其人要立身社会,要另取一个字;女子未许嫁的叫“未字”,也叫“待字”,到了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唤。“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解释的是名的性质和含义,所以也叫“表德”。

在上古,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朴实,如夏商两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盘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人名,可能与当时人重视时辰的观念有关。西周以后,古人命名重取义、重内涵的做法,几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对于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性格以及将要从事的职业不同,取名也就有了差别。对男的取名多用威武勇智、刚强猛毅之字,对女的多选贤淑、艳丽、优美动听之词。后来在长期封建社会里,官宦富贵之家,多以忠孝节义、福禄寿康、升官发财之义来命名,所以叫仁、义、礼、智、信、得福、德贵、延寿、荣升、继祖、耀祖、续宗的人特别多。平民百姓也想过好日子,盼望多子多孙,上学念书,所以叫富贵、德福、进财、志学、平安、长顺、满仓、满囤、保成、金锁、栓柱等名字的特别多。

古人取表字十分讲究,常见的有按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取字,最典型的要属三国时东吴孙氏弟兄了。孙策为长子,取字伯符;孙权为次子,取字仲谋;孙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孙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还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况也很多,因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称或尊称。所以人们喜欢用它,如孔桩,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马迁,字子长;曹植,字子健;苏轼,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实际上伯、仲、叔、季和子,还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们后面的那个字如“策”、“权”、“思”、“长”、“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它与本名意义是有联系的,所以《白虎通·姓名》:“或傍其名而为之字者,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如于谦,字廷益。《尚书》说:“谦受益。”名和字在一句话中,谦是前提条件,益是谦的后果。

(二)别号

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所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和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别号的使用率甚至超过本名,如苏东坡、郑板桥等。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之类就是为了表示使用者鄙视利禄的志趣。有以号明志的,如宋周敦颐称濂川先生,明归有光称震川先生,王夫之称船山先生等。还有在死后由门人、后人上的尊号,即“私溢”,如晋代陶潜的靖节等。谥号,即死后由皇帝颁赐的荣称,如宋包拯称包孝肃、岳飞称岳武穆、清纪昀称纪文达等。另外还有一类叫“诨号”、“混名”,即通常说的“绰号”、“外号”,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如梁山好汉108人个个都有绰号,大都准确地描摹了人物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这些绰号作为姓名的代称,更为人们所熟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