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六个加快”战略部署的目标蓝图

“六个加快”战略部署的目标蓝图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产权重组、代际传承、战略联盟等手段,健全符合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有民营经济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使民营企业继续成为宁波发展的主体力量。
“六个加快”战略部署的目标蓝图_2010年度宁波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集

三、“六个加快”战略部署的目标蓝图

(一)国际强港:港口服务敏捷化、航运交易功能化、腹地效应最大化、港城产业互动化

港口服务敏捷化。智能化的港口信息服务,实现港口与航运企业、物流企业、制造企业乃至其他港口的信息共享与广泛合作,构建无缝隙的物流网络;精细化的港口作业服务,在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差异化需求的同时,减少港口货物转运时间和货物在港时间;泊位、航道和码头充分适应国际航运船舶大型化的趋势。

航运交易功能化。构建液体化工、铁矿石、煤炭、钢材、铜等为重点的大宗特色商品交易中心,具有信息集散、网上交易、集中通关通检、物流综合服务功能的航运交易中心,以船舶交易、船舶租赁以及船舶注册交易服务为主的船舶交易及服务市场,完善航运经纪、航运保险中介等具有国内外服务网络的航运中介服务体系;培育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和高科技出口加工等五大核心功能;通过放宽金融业市场准入条件、开展离岸金融等方式建立服务高效的航运金融业。

腹地效应最大化。无水港布局优化,揽货能力突出;内支线不断拓展,船舶和港口利用高效、班期密集;宁波—舟山港实现一体化发展,并在浙江港口联盟中发挥核心作用;包括港区内部、中短途、中长途运输在内的高效便捷、多式联运的集疏运网络建成。

港城产业互动化。坚持把港口作为城市的核心资源,充分发挥港口岸线资源优势,促进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提升,产业和城市发展又要为港口功能提升提供要素支撑,最终形成港口、产业、城市三者的良性互动。

(二)现代都市:城市功能布局网络化、基础设施同城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市管理精细化

城市功能布局网络化。形成“一核两翼多节点”的网络城市布局,功能突出;市六区承担组织、控制、服务的核心功能,布局合理的中小城市(包括卫星城市和中心镇)承担各自的特色功能,农村地区承担都市农业生态隔离功能。

基础设施同城化。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讯、信息、环保等基础设施按城市标准和城乡实际规划,实现城乡对接联网。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就业与社会保障等人的发展所必需的基础性服务上实现城乡均衡,消除由户籍而引发的城乡差别。

城市管理精细化。构建高效的综合执法和专业管理体制,以及广大民众有组织的自律和参与机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管理事件减量化、内容数字化、处置精确化,最终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城市运行高效有序。

(三)产业升级:产业结构高度化、主导产业集群化、产品企业品牌化、民营企业现代化

产业结构高度化。到“十二五”末,第三产业比重明显提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48∶48;产业形态更高级,农业产业化发展,科技进步明显,综合效益显著;工业形成一批上规模、自主研发能力较强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形成若干个对宁波经济发展有显著拉动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成为第三产业的主体;产业加速融通,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主导产业集群化。以现有的各类产业园区、基地、集聚区为基础,通过集聚、重组、转型、提升等手段,在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批在国际或国内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产品产业品牌化。通过实施专利、标准、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进而实现品牌经济,经济影响力显著提升。

民营经济现代化。通过产权重组、代际传承、战略联盟等手段,健全符合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有民营经济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使民营企业继续成为宁波发展的主体力量。

(四)智慧城市:高质量生活、高效能服务、高科技产业

高质量生活。信息技术与居民生活充分融合,居民用手机和互联网可以实现远程家居管理、购物支付、食品认证检验以及社区信息服务共享等;城市智能卡不仅能购物支付、乘坐公交地铁,还能预订出租车、就医挂号等;“三网融合”小区由点及面基本铺开。

高效能服务。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充分融合,在医疗、教育、交通、水电、政务、社区管理等多个领域实现信息交换、资源共享与信息处理,实现医疗信息和资源的共享,电子政务的广泛应用以及水、电、路网的智能化管理。

高科技产业。信息技术与产业充分融合,在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智能信息处理等产业领域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研发和产业化能力的企业;同时,通过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充分应用,实现企业流程优化、内部管理改善,降耗增效效果明显。

(五)生态文明:规划绿色、经济绿色、环境绿色、文化绿色

规划绿色。以生态环境为根基,以生态项目为载体,以生态格局为依托,把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理念渗透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之中。

经济绿色。以低碳绿色的产业、规模化的循环经济和普遍化的清洁生产等为依托,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道路;同时把科技的生态价值取向引入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环境绿色。建成青山绿水、蓝天洁净的生态环境,营造宜居宜业的良好生活环境。

文化绿色。在全市范围内普及资源循环利用的知识,树立“节约资源也是保护生态,越是文明进步,越要崇尚节约”的观念,使绿色、低碳和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城乡居民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简朴的生活方式。

(六)生活品质:居民生活充满安全感、富足感、舒适感、认同感

居民生活充满安全感。拥有全面的“打、防、管、控”能力,社会治安环境平安和谐,居民对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充满信心;同时,拥有完善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体系,解除居民生活的后顾之忧。

居民生活充满富足感。经济发展能满足居民的就业和物质需求,居民吃穿住用不仅能满足,并且能吃得好、穿得好、住得上、用得起,社会进入全面小康。

居民生活充满舒适感。整座城市容貌整洁、蓝天碧水、生态宜居、出行通畅,居民能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享受到健康宜居的生活环境,宜居指数达到较高水平。

居民生活充满认同感。居民主动参与城市发展的途径广泛而顺畅,诉求表达和反馈解决机制健全,主人翁意识增强,对城市具有较强的认同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