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理论

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理论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理论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某一时间的集聚状况,包括人口的静态分布与动态分布两种形式。综上研究,国内外对于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成果较多,但基本上以描述性分析为主,机制机理研究较少,采用计量经济模型研究较少,特别是针对浙江省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实际的实证研究非常少,值得进一步地研究和讨论。
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理论_2010浙江省人口普查重点课题及优秀论文集

(四)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理论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某一时间的集聚状况,包括人口的静态分布与动态分布两种形式。人口的静态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某一特定时刻的集聚状况;人口的动态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某一时间序列的集聚状况。从空间角度来说,人口分布有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两种形式。人口的垂直分布是指某一时点同一地区不同地形高度的人口集聚状况,具有带状特征;人口的水平分布是指某一时点,同一地域不同平面上人口的集聚状况,具有面状特征。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大类,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变动的因素有: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变动、人口的社会变动。间接因素是指制约人口自然变动和人口机械变动、社会变动的各种因素。间接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很多,可分为非人为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非人为因素,即人们赖于从事生产和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为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军事因素、文化思想因素、科学技术因素(朱云成和陈浩,1983)(5)。经济规模因素对人口迁移(量)的影响比较大,经济收入因素的影响相对比较小;经济规模因素主要是影响人口的迁出,经济收入因素主要是影响人口的迁入;经济规模因素对迁出人口的供给及迁移量的大小具有决定性影响,经济收入因素对人口迁移的流向选择及其分布模式具有重要的导引、定型作用(王桂新,1997)(6)

人口分布一方面受制于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其本身状况也会影响经济发展。人口空间转移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人口、经济、空间三维一体的过程,其中人是行为主体、经济是驱动力、空间是载体,三者内在协调与否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Euisoon Shim,1994(7);Grossman G &Krueger A,1995(8);孙平军等,2012(9))。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区域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即流动人口分布越多的地区,经济越发达(梁鹏飞等,2008)(10)。孙峰华等(2006)(11)探讨了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区域净流动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引起的资金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揭示了流动人口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人口流动是产生区域经济均衡过程的重要因素,而区域经济非均衡是导致人口流动的重要驱动力(樊杰等,2010)(12)

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变化是区域差异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区域差异的两大主要指标。人口经济系统是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人口的过于快速增长会使经济总量趋向于零,人口数量稳定在同样水平时,会因为空间分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经济产出,说明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必须重视人口空间分布的问题(陈楠和林宗坚,2006)(13)。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集聚超前于经济集聚,人口集聚滞后于经济集聚,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未来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中,人口和经济的空间分布关系将更趋向于协调发展(王磊等,2009)(14)。红三角经济圈人口与经济关系研究中,发现红三角经济圈人口重心位于几何重心的西北方向,经济重心位于几何重心的正西方向,人口和经济地理集中度均呈现西高东低格局,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高度相关;同样,江西省人口在空间上的差异分布非常明显,人口密度的大小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在地域空间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钟业喜等,2006(15);2012)(16)。沈续雷等(2009)(17)使用区域重心模型和GIS软件分别计算了中国人口和经济重心和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了人口和经济重心的相对位置,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在东西和南北方向上不均衡性变化规律。

综上研究,国内外对于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成果较多,但基本上以描述性分析为主,机制机理研究较少,采用计量经济模型研究较少,特别是针对浙江省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实际的实证研究非常少,值得进一步地研究和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