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兰州碑林与流萤

兰州碑林与流萤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兰州碑林与流萤吴 刚题外之言兰州碑林傲立白塔山已一年多。兰州碑林是新建的,不论是工程、选址、设计、碑刻、建筑,包括它的内容,收集范围之广,不光是甘肃,在整个西北,甚至全国也是少有的。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长王蒙,参观兰州碑林后,为碑林题词:“观止”,为流萤夫妇题词:“有定”。流萤其人人们凡谈及兰州碑林莫不谈及流萤,而且认为此事非流萤莫属。
兰州碑林流萤_萤光集

兰州碑林与流萤

吴 刚(1)

题外之言

兰州碑林傲立白塔山已一年多。它以巨大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感召力吸引着成千万省内外乃至国际友人顿足造访。

改革开放以来,兰州市的建设事业日新月异,瞬息万变,各类建筑物如雨后春笋,鳞次栉比,然而就其思想和文化的含量而言,非兰州碑林莫属。它是兰州的旅游景点,更是文化艺术景点,既是书法艺术的永久展示,又是了解甘肃历史的重要窗口。而发展、组织、领导、实现这一辉煌大业的不是别人,正是离休老干部流萤。

我认识流萤已有36年之久,60年代我在甘肃日报当记者,流萤任总编室主任,是我的“顶头上司”之一。他离休后刻意创建兰州碑林,集数千年陇上墨迹于一处,扬中华传统文化于一瞬之间的壮举,令我感动。参观过碑林后,我就想为之写一篇文章,看了不少别人的文字介绍,也详读了他在《兰州晚报》连载的反映碑林史实的文章《塔影河声——兰州碑林纪事》,曾想与他面谈,然而他每天沉浸在碑林、书海和其他工作之中,难得有整块时间详谈。因此一搁竟是一年。近来我曾几次与其夫人、我的同事李凡英同志通话谈及此事,并通报采访题要,请她安排时间。一天,我终于有了这个机会,流萤答应我去他家面谈。会面后我先谈了提纲:兴建兰州碑林出于何种考虑?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如何克服的?今后还有什么打算?你一生从文从政,建碑林是否是人生的制高点?等等。在座的,除我们二人外,还有凡英同志。流萤说:“你出了题,我不一一回答,就随便谈谈吧。”我们从下午3时谈到7时,尔后吃晚饭,饭后又谈了一会,直到晚上10时我告辞返回,前后达五六个小时。

使我惊讶的是,我在与流萤的访谈中,他手中无一纸片,一切都刻在脑子里,像春蚕吐丝一般,纹丝不乱。我原以为自己很了解流萤,此时我才发现我过去对他的了解太浮浅了,只把他当成新闻理论、新闻写作、新闻宣传的行家里手。几个小时谈下来,深感他的学问远非一个门类所能概括,他简直有点像“百科全书”。越谈越感到写他之难。作为一个七十多岁的离休老人,他惊人的记忆力、丰富的知识阅历、准确的谈吐表达能力,令人叹服。我说这哪能是一篇千字文所能表述的,是一本厚书也难写完的啊!但我既然采访了他,总得写点什么吧!

扬我中华

兰州碑林位于黄河北岸的白塔山西侧,坐北向南,背靠高高拔起的环翠山,面对滔滔飞逝的黄河水和日新月异的兰州地区,占地35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它由碑廊、草圣阁、碑轩、张芝雕像、陇右书艺院几部分组成。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野岭,除了人工培植的少数侧柏、国槐之类外,就是黄土。如今这里诞生了兰州碑林,凭环翠山山巅的重檐六角亭鸟瞰,依次是碑林北大门、东西长廊草坪、草圣阁、黄河、兰州市区,再远是巍巍皋兰山。碑林黄瓦红柱,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尤其是依山面水,设计精巧,建筑伟丽。高达6层、拔地30米的草圣阁,如同一只凌空腾起的天鹅,振翅飞翔!登阁远眺,但见群山巍峨,黄河如带;鸟瞰市区,高楼林立,车如流水。这里成为观赏兰州风貌的最佳位置。

兰州碑林以地域文化为特色,从书法艺术角度展示黄河文化、丝绸之路文化、西部文化的辉煌历史和当代成就。目前已刻出嵌入碑石1000来块。最早的一块碑为距今8000年的甘肃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彩陶刻画符号,此为中国古文字起源。尔后是甘肃礼县出土的秦公簋铭文,这是上古的书法作品,以此顺延直到当代,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草圣阁是碑林集大成者。一楼陈列中国传世书法集萃,刻入篆、隶、草、楷、行诸书体,历代名家名作,盛况非凡。二楼陈列兰州碑林镇馆之宝——淳化阁帖、敦煌写经和秦汉简牍,其中敦煌写经、秦汉简牍均为首次勒于贞石。四楼陈列林则徐、左宗棠、郭沫若、于右任、张大千舒同赵朴初、启功、章炳麟(太炎)、梅兰芳、丰子恺、沙孟海的书法碑刻。五楼陈列孙中山和毛泽东的书法碑刻。西廊展示甘肃历代著名书法家的书法碑刻。东廊为当代书法家以咏陇诗文为内容的书法碑刻。甘肃著名碑刻则矗立于碑轩和古碑苑内。陇右书艺院则是供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进行书法学习交流的场所,收藏有书法图书、杂志、报纸、拓片等,可举办书法研讨会、书法学习班、书法展览。

兰州碑林以丰富多彩的书法碑刻,宏伟壮丽的建筑和优美的环境展现于兰州和陇上,成为扬我中华文化的一大景观。对于它的价值和作用,甘肃省博物馆副研究员、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秦明智有一副对联作了这样表述:“眺二千年古郡,金城汤池,丝路雄关,更喜今昔巨变;登三百仞碑林,铁画银钩,腾龙翥凤,顿教陇右增辉。”当代著名书画家、中央美院教授朱乃正2001年7月曾两次到这里参观。他说,西安碑林是我国历代碑林的杰出代表。兰州碑林是新建的,不论是工程、选址、设计、碑刻、建筑,包括它的内容,收集范围之广,不光是甘肃,在整个西北,甚至全国也是少有的。它是兰州、甘肃地区的一个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兰州碑林既有普及性,又有相当高的学术性,是一个相当有品位的、收集比较全的碑林。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长王蒙,参观兰州碑林后,为碑林题词:“观止”,为流萤夫妇题词:“有定”。我国国学大师、北大原副校长季羡林先生亦有精彩诗作概括:“智慧之都,古城兰州。莫高麦积,与天同寿。碑林肇建,光被六洲。新纪莅临,辉映全球。”

流萤其人

人们凡谈及兰州碑林莫不谈及流萤,而且认为此事非流萤莫属。兰州一市民参观后,在留言簿上写道:“谁说甘肃愚贫穷,请君放眼望碑林。敦煌文化亘千古,金城万民谢流萤。”

流萤何人?他是甘肃有名的老新闻宣传工作者,学者型官员,曾任甘肃日报总编辑、甘肃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甘肃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既有丰厚的文化修养,又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流萤本名刘瀛,1927年12月生于甘肃会宁,毕业于西北大学。1949年6月西安解放后即参加工作,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新闻工作。刘瀛系其父起名,可能源于“十八学士登瀛洲”之说,希望他“学而优则仕”,他一直沿用至大学。1948年在西安看电影《夜半歌声》,他为主人公宋丹萍的命运所深深打动,也为田汉作词、冼星海作曲的插曲深深打动,因歌词中有“空庭飞着流萤”句,从此他便以流萤为名,沿用至今。对此,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我国第一位书法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导师欧阳中石先生曾给他题写“集萤学硕”四字,并吟诗一首,写成书法,至今挂在流萤客厅里:“沉沉悬夜幕,倏尔闪流光。莫道飞萤小,笼囊焕翰章。”

img72

1953年,流萤、李凡英新婚合影。

流萤的特点和优点一言难尽,概括而言就是聪颖、实干、献身精神强。他生于“苦甲天下”的会宁农村,黄土地和烈日磨炼了他的性格。少小苦读,名列前茅,14岁徒步500里从会宁到兰州考学,被兰州中学以第七名考生录取。但中学无助学金,于是他又翻山越岭到临夏考河州师范。因路途太远,又折回到会宁简易师范上学,为的是拿到42斤补助粮吃饭。流萤说他不怕苦,那时一天步行百余里路,脚上打满了水泡,也觉得没啥。正是聪慧和“不怕苦”的精神,促使他求学时乃至后来的人生路上每每投足不凡。1944年他在会宁简师未毕业便考中兰州西北师院附中师范部。那时,读了师范毕业后,要当两年教师,尔后才能考大学,同时师范不设英语课,而流萤一心想继续攻读,于是除正课外又自学英语,附师三年未毕业又插班考入兰州中学(现兰州一中)高三,只上了一个月课,便以同等学力报考西北大学政治系和西北农学院农经系。兰州报考西北大学的有400人,只录取40名,流萤考了第一名。他问招生先生上西大的费用如何,自己能否享受全公费,对方说西大分为全公费、半公费和自费三种,你是第一名当然是全公费。于是流萤又徒步500里从家里要了路费直奔西北大学(此时西北农学院也发来了录取通知书)。流萤的苦读精神正是今日会宁教育界“三苦”精神(苦抓、苦教、苦学)在前期的写照。

流萤苦读亦苦干。1949年秋天,他听从党的召唤,随同甘肃日报第一任总编辑、老新闻工作者阮迪民同志,步行1000多里,跟随彭德怀元帅统率的西北野战军西进解放兰州,创办《甘肃日报》。其间,除“文革”中有7年调离报社,到农村和农业部门外,他一直干在报社、学在报社,先后任甘肃农民报编辑、记者、副总编辑,甘肃日报编委、部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直到1984年。流萤是有才华的,解放初期曾写出过出色的新闻报道和通讯,但他更多的时间是默默无闻地值夜班、当编辑,为别人做“嫁衣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同报社其他领导同志一起,平反冤假错案,在全国较早地宣传包产到户等新生事物,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83年甘肃省委要他到宣传部当常务副部长,他仍舍不得离开报社,所以继续兼任报社总编辑。

流萤走一处实干一处。从1983年到1993年他离休为止的10年间,做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1年多,省委组织部长4年多,做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4年。这好比人生的“站口”,流萤每一站留下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工作和政绩。而创建兰州碑林则是他完全离职后为甘肃人民所做出的一大重要贡献,也是他在休息后的人生第二春天里再创辉煌的突出事例。

img73

1956年,流萤夫妇合影。

久有此志

兰州碑林建成对外开放于2000年6月,而流萤兴建碑林之意早在十多年前就萌动了。

40年代后期流萤在西安上学时就常去西安碑林观光,那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历代碑刻,使他深受教益和鼓舞。碑林就是一部简明古代史、文化史,碑林是刻在石头上的别的史料难以替代的历史书。流萤看一次赞叹一次,并常常想到家乡、想到甘肃。历史上甘肃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敦煌应该说是过去的“上海”。丝绸之路一度成为东西商贾文化交流的通道。宋以前甘肃的整体情况是不错的。自南宋以后才渐渐落后了。明清以后,海运大兴,世界文明首先接触的是沿海。政治中心的转移,自然生态的破坏,海上交通的发展,这三条使甘肃失落了。甘肃老教育家水梓先生有句名言:“不是甘肃落后而是后落。”流萤很赞成此说法。如何改变“后落”,让全国和世界了解甘肃,让甘肃走向世界,这是流萤多年来考虑的一件大事,但苦于无条件组织实施这种设想。1983年7月他被任命为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兼甘肃日报总编辑。一次到福建去开会,看了福州的鼓山,那里有500多块摩崖石刻,刻有蔡襄、朱熹等人的墨迹,很气派,很醒目,这对流萤是又一次大触动。以后又去过泰山等名山胜地,使他产生一种强烈感觉,“千年的石头会说话”,许多历史人物故去已千百年,但书法仍在。石死文活,刻了字的石头就有了生命。中国有庙就有碑,有碑就留史。甘肃有西夏碑,有西狭颂,有敦煌写经等等,也应搞起来。他认为,让世界了解甘肃,让甘肃走向世界,必须加大宣传力度。甘肃是文化大省,在“后落”中有优势可取,建立碑林是个长久的办法。但是他的设想当时难以实现,他在宣传部只呆了一年多时间,当获得时任省委书记李子奇同志的支持,酝酿搞碑林时,他被调离宣传部到了组织部,以后又到了人大常委会,在那里管的都是别的事,不管文化,所以将建碑林的事只好放下。1993年1月流萤“到站下车”,他又想起建碑林来。当年3月便向省、市起草报告,并着手搞规划、计划、寻钱、寻人。1995年时任兰州市委书记的李虎林同志批了他的报告,给了30万元,省上财政也给了60万元,建立碑林的事算正式起步了。对此流萤在他写的《兰州碑林纪略》中有简要概述:“余有志碑林久矣!一九八三年,余司宣传之职,深感世人受边塞诗影响,对甘肃多有误解,因之倡议创建碑林,藉以展示甘肃古今人文之盛。嗣以后岗位转换,政务繁杂,匆匆不暇,难董其事。一九九三年,余年逾花甲,息影政坛,心有余而力尚可,家庭支持,社会赞同,乃横下一条心,知难而进,决计以有生之年促成其事。”

各方支持

有了好的开端,但不等于建起了碑林,这只是千里之行迈出了第一步,其后的路还很长很长,诸如选址、设计、资金筹措、地面建筑、碑文选择、碑石镌刻等等,都需要一件一件认真去做。

首先遇到的是地址,放在什么地方最合适?开头有人建议放在南山,但那里一是较远,二是风大,不便观摩和碑石保护。随后有人建议放在兰州名园五泉山,但此处地盘小,潮气大,也不利碑石久存。为此事流萤跑遍了兰州许多地方。最后选定白塔山西侧一个荒山头,这里可推出一片建设用地,周围环境好,居高临下,兰州市区一览无余,白天可观街景,晚上可赏夜景,而且不掏地皮费,能节省下大批资金。它的东边为元代兴建的白塔寺和白塔山公园,前为古金城关和奔流不息的黄河,塔影河声如梦来,有人称之为“背靠太师椅,腰垂碧玉带”,是风水宝地。都说这个地址选得好。地址确定后积极找人搞设计,最后选定由彭继均先生主持来搞,他是老清华大学毕业的专家,曾任兰州市园林局副局长兼设计院院长,经多见广,经验丰富,最适合担当此任。

推出了地皮,搞出了设计,此时找钱又成最紧要的事。1997年8月,流萤找时任甘肃省省长的孙英和兰州市委书记陆浩、市长朱作勇到现场去察看。孙英是学历史的,看得较远。他看后对碑林规划讲了许多很好的意见。最后问还有什么事?流萤说主要是资金问题。孙英问:“得多少钱?”流萤答:“初步匡算需1800万元。”孙英、陆浩、朱作勇现场办公,商定用“三三”制办法筹集资金,即省上拿600万,市上拿600万,社会赞助600万。省、市的1200万元打报告批后就可办,社会赞助自筹的600万元可不那么简单。如何办?流萤长期做报纸宣传和组织领导工作,认识不少领导干部和一些企业家,于是他以人格魅力,选定那些可拿出钱、关系也好的单位,亲自上门求援。流萤说,要钱要看对象,一是看人家有钱无钱,有钱就要,无钱不能硬要。二是看关系如何,张口有无效果,无效果的再有钱也不便张口。他自筹社会赞助的第一笔钱10万元是省广播电视厅拿的,当时的厅长杨德儒同志原任兰州市委副书记,后任庆阳地委书记,对书法爱好,对建兰州碑林亦很赞成。这次流萤向他求助,便慷慨解囊。其后甘肃日报、兰州日报、兰州晚报、甘肃电视台等新闻单位一个个伸出援助之手,一些大企业如酒钢、金川公司、亚盛集团、供电局等都给予积极支持。2000年国庆节期间,甘肃省原省长、现省委书记宋照肃来看碑林,兰州铁路局局长、书记随同。参观中,铁路局的领导说,我们局在兰州有大量职工,兰州碑林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活动场所,主动提出捐赠20万元。一些民营企业也主动捐资出力。大家说:“建兰州碑林是大好事,是公益事业,应当支持。”流萤到处“化缘”,终于拿到大量社会赞助的资金。我说,建碑林是你的使命,当总编辑、部长、主任是为你建碑林铺路,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流萤笑了笑说,碑林是我发起并亲自搞的,事是大家办的,要把碑林比作一朵花,那么这朵花是大家培土浇水开花的。没有党政领导的关心和大家的帮助,就没有兰州碑林,我流萤再拼命干也难成全此事。

一丝不苟

流萤说,没有钱啥事也办不成,但有了钱也不一定就能把事办成办好;找钱要费心血,用钱也要费心血,该花的钱一定要花,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花。贯穿碑林建设始终的是质量第一,一丝不苟,少花钱,办好事。

基建是个大项。他们选了好地址,有了好图纸,但此处地质系湿陷性黄土,一见水就下陷,所以处理好建筑物的基础是个关键。流萤说,我们常说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碑林是千年、万年大计,更要把质量提到首位,一点马虎不得。草圣阁6层高30米,是碑林的主体建筑。为了确保质量,打了37根井桩,深度都超过了30米,用了大量钢材,到卵石层后又下挖50公分。市内的高大建筑井桩一般为二三十米,而碑林最深达到37米,按流萤的说法就是要做到“千年大计,万无一失”。碑林建设在基础,打基础要舍得花钱。为了保证质量和安全,他们在开挖浇灌井桩时,设了提斗、软梯、照明、电话、输氧等设施,井下井上形成一体,随时沟通,结果保质保量顺利完成建筑施工任务,未发生大小人身事故和机械事故。有的群众说所以未发生事故是因为此处“风水好”,其实是碑林建设者组织工作做得好,做得扎实,一丝不苟,故能防患于未然。

选碑石也是建碑林的基础工作之一。现在全国产碑石的地方不少,但真正质地全优者并不多,如果选不好,将风化石弄来那将前功尽弃。流萤经过了解,得悉陕西富平石好,便亲赴富平选石。在那里他了解到富平石有三个特点,最好的是凤凰山所产石头,他又赶到现场考察访问,最后选了凤凰山石。屋顶用的琉璃瓦,兰州就有,价钱也较便宜,但质量不过关。经了解富平的质量好,价钱却高一些。流萤与厂家商讨,我们干工程,从来不要回扣,但要你确保质量,质量不好就退货。所以碑林建筑的琉璃瓦远看金色流光,近看也经得起琢磨。

刻苦求索

流萤说,要钱,搞建筑,只用了我百分之五的心血,我的大部分心血用到选择镌刻碑文上了。甘肃是多民族的古文化大省,又是经济相对落后的省,所以选择碑文必须尊重历史真实,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又必须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含量。这是需要花巨大精力和心血的。

为了选择碑文,流萤几乎跑遍了甘肃14个地、州、市的名刹古寺和文化馆、博物馆,有些重点地、县去了多次。为了鉴别碑文,他牺牲一个又一个休息时间,翻阅从古至今的大量史料,查详入微,务求真实。甘肃省、兰州市图书馆,博物馆,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及至北京的学者专家都成了他造访的对象。他还6次到北京求访学者专家,索墨宝、查资料,征求意见。被他拜访和求教的专家学者有数百名之多。要建好碑林,需要有多方面的知识,如历史、文学、书法、文字学等缺一不可。流萤文史知识基础较为雄厚,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学,涉猎广、积累多。对书法近20多年来亦颇感兴趣,买了大批书法书籍,年年订阅书法杂志,潜心钻研。这就为从事碑林建设奠定了文化基础。就这样,他仍深感知识不够,除了向专家请教以外,每晚看罢电视新闻即关机读书,书法史、书法理论、书法大家作品必读,古文字学必读,文学名著、诗词歌赋,不时去翻,历史要事大事要查,重要碑文要写简介文字,几乎每一块碑从选择到镌刻成碑都要用大量心血去灌溉。作为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是绝对不行的。

东汉大书法家张芝,为甘肃敦煌郡人,系今草创始人,其后的草书大家张旭、怀素等无不受益于张芝。“草圣雄千古,芳名冠一时”,被世人誉为“草圣”,在中国书法史上,张芝的影响不可估量。流萤经过详细考证,将他作为兰州碑林的旗帜推出,一是将碑林的主体建筑命名为“草圣阁”,请书法大家启功书了匾名;二是突出介绍张芝的书法作品,特别是今草代表作;三是在碑林大院草坪上请何鄂为张芝设计了巨型雕像,使这位名冠群芳的一代大师再现于陇原大地。

临洮的哥舒翰纪功碑名扬四海,但因系风化石,许多字已不清楚。流萤三次亲临现场考察,此碑高7.05米,宽1.85米,流萤让人接上双梯爬上去详查细考,把顶端的碑额也拓了下来,新发现圣、功二字。清宣统时的《甘肃通志》说此碑90余字,民国时张维编《陇右金石录》说72字,经流萤亲自考察为15行73字。流萤为这块碑写了介绍文字,从富平订来大碑,给碑林和临洮县各刻一块留存。诗圣杜甫在天水留了117首诗,清顺治年间陇右道佥事宋琬,取杜甫诗、王羲之等人书法刻了其中的60首,名“二妙轩”,寓意诗妙、字妙。事后碑被毁了。现天水南郭寺已刻60首,流萤选了20首刻入兰州碑林,使《二妙轩》墨迹重新焕发青春。

武威是人文荟萃之地,多有文化珍藏,名碑不少。流萤亲自或派人六赴武威考察。那里有块西夏碑,全称《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碑阳为西夏文,碑阴为汉文,习惯称西夏碑。此碑是全国西夏文碑最完整的一通,价值和知名度均很高,是一块宝贝。流萤得到拓片后,找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宁夏社科院名誉院长李范文先生请教,最后请甘肃省博物馆西夏文专家陈炳应先生校阅、修补、指导刻制,终于将西夏碑完整地翻刻于兰州碑林。

求索考证是十分辛苦的事,流萤为兰州碑林建设行程数万里,翻阅史料书籍千百卷,精神实在可嘉。1999年7月15日流萤冒30度高温酷暑到定西地区搜集书法和碑刻资料,7天跑了6个县。下边是他当时记录的文字:“这次定西之行,正值酷暑天气,跋山涉水,汗流浃背,既要走路又要工作,7天跑了6个县,的确够紧张了,只感觉这把老骨头累得像散了架似的。在回来的路上,车向兰州行,心还在定西。一遍遍梳理在那里看到的碑刻和书画。人已老,心更痴,虽然累得够呛,却其乐无穷。”

碑是碑林的灵魂,建筑物、外环境都是它的载体。流萤说,一块好碑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即“四好”:内容好、书法好、石料好、刻工好。凡达到“四好”者才能算作一块好碑。反之字好,内容不好,或内容和书法都好,石料不好,或石料好刻工不好,都难称之为好碑。所以兰州碑林对四者都十分重视,坚持以“四好”为目标建造碑林。我国著名学者冯其庸在北京时对流萤说过一句话,十分深刻:“碑林搞好了流芳百世,搞不好遗臭万年。”为什么?就怕“四不好”,人家看了生气。所以流萤严把质量关。刻字一般讲形神兼备,形是形体,神是神采,好字无好刻工,就会形神皆失。刻工大有学问。光字底就有平、麻(珍珠底)、尖、半圆四种,字底处理不好神韵就出不来。刻工不好一切努力等于白搭。他们也曾用电脑刻,结果刻出的字呆板无神,不得不废弃。所以碑林的所有碑文皆为人工手刻。刻工从全国各地请来,先试后用,不过关的一律不用。流萤自己也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一看(碑),二求(求教专家学者),使碑林的整体质量和艺术水平达到了一个应有的高度。

古人写字有时用异体字,这就增加了识别的难度。遇此情况,流萤便反复求证考查直到弄清楚为止,并且为每块碑写一篇释文,使之好读。弘化公主是唐时与文成公主齐名的一位公主,嫁给了土谷浑王。弘化公主墓碑有9块,因系武则天时所立,将姓李改为姓周,唐改为周,弘化公主改为西平公主。原碑两块运到南京博物馆,现存7块。流萤经过考证选择了二块,一块记述弘化公主自己,一块记述她儿子的生平。碑上有武则天造的若干字,不好认。流萤请西北师大两位教授核查考证终于弄清楚了。通过考察,弄清了弘化公主的生平事迹,将墓碑重刻于兰州,使唐代又一位“和亲公主”鲜活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流萤是编辑记者出身,他同时也是多学科兼备的学者。他文史哲、诗词赋、书法等方面的知识都甚广博,又很谦虚随和。在筹办碑林的同时,他深思熟虑,孕育半年,写成介绍碑林全貌的《兰州碑林纪略》一文,文字生动,内容翔实,成为介绍兰州碑林的传世之作。

每一块碑后都站着一个人、几个人或一个群体,反映着一个时代的一段历史或风貌,包含着许多故事。流萤还将日积月累与碑石关联的史料和人文资料,不顾年迈,日夜鏖战,整理成生动感人的文字,长达40万字,名《塔影河声——兰州碑林纪事》,在碑林建成后不久推出,在《兰州晚报》连载,成为人们争读的优秀文史篇章。不久即可正式出版。流萤说他这一辈子没清闲过。一生最忙的是两段,一段是报社当编辑、值夜班,一段就是退休后搞碑林,当然当组织部长时也忙,但最忙的是这两段。此话言之有理。

这里还应提及的是流萤的工作作风:尊重人、关心人、体贴人。这里讲件小事:2000年11月流萤去武都、徽县等地考察,长途跋涉,不辞劳苦,每到一地就工作,从不谈休息,白天晚上连续不断地工作,中午也不歇会。到徽县后人们求字,他伏案写了4个小时,刚写完洗了笔,一个站在旁边看了很久的小伙子提出也要幅字,流萤不愿使这位年轻人失望,又启笔为他写了字。在宁夏隆德考察时,那里给了一份求字的名单,因要赶赴庄浪,时间确实不允,流萤便将名单要来带在身上,说回兰州写好寄来,不久即将字寄去。

兰州碑林虽已对外开放,但它的后续工程和工作还有许多要做,正在分门别类抓紧进行。流萤如数家珍一一道来:前山的步行道,从金城关到碑林,要尽快修好,方便游人。后山的车行道,有一段弯道多,路面窄,要另外选线兴修。环翠山前的摩崖,正在设计。著名的《西狭颂》将翻刻镶嵌在上面。古碑翻刻,还有三四十块正在搞。甘肃古碑很多,该进入碑林的要有价值:一是历史价值,一是书法价值。唐代狄仁杰做过宁州知府,政绩突出,为民感戴,宋范仲淹曾为之作文立碑,宁县也刻了名为“狄梁公碑”,很有价值,要翻刻。正宁县《承天观碑》,行书,非常好,要翻刻。甘肃是多民族地区,有多种文字,除汉字外,还有西夏文、藏文、蒙文、巴思八文等,也要翻刻。流萤说,名士手札已刻了一部分。手札,是历史、书法和文学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每一信札之后都有一个有趣或有益的故事。左宗棠的一封信札,讲述甘肃学生学习不错,但无钱作路费到西安考举人,主张在甘肃设立考场,就很有意义。再一个是碑林本身要出许多东西,如碑林画册、书法集、拓片集等均要搞,释文要花大气力搞。还要开展学术研讨活动,如草圣张芝,有人已整理研究出几万字的东西,开个研讨会,从理论上探讨其草书的优点、特点和价值就很必要。王了望、朱克敏、魏振皆等陇上书法家,都应开研讨会加以研究。再一个是培训工作。成立陇右书艺院就是为了搞讲座,搞研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我国国粹之一的书法艺术弘扬广大,造福于人类社会。流萤讲,碑林不出学术成果,不出书法家,那就是没有完全完成碑林的使命。单从上述简要介绍中便可得知,流萤休息后仍是“大忙人”的缘由。

得力助手

当记述碑林和流萤的时候不能不提及流萤的夫人李凡英。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后边,都站着一位得力的夫人。流萤也不例外。

流萤的夫人李凡英是个精明能干的人,是流萤的好参谋和得力助手。李凡英也是位老干部、老新闻工作者。她是河南人,生于1928年,年轻时能歌善舞,如今虽年逾古稀,仍经常演唱,歌声不断。新中国成立初,凡英在共青团甘肃省委做青年工作。从1953年起即从事新闻编采工作,直到离休。

几十年来,他与流萤倾心新闻事业,相濡以沫,互助互爱。那时流萤常常值夜班,工作繁忙,家务事多压在她身上。她既要上班,又要料理家务,抚育孩子,十分辛苦。流萤退下来以后,为了宣传甘肃,想搞碑林,她举双手赞成。她从小就喜爱书法,离休后,除参加合唱团演唱外,也经常临帖习字,作品多次在省上展出。2001年,她应邀书写的小楷苏轼《放鹤亭记》,在会宁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65周年书画展中受到好评,并被收藏。流萤搞碑林,本应是她学习书法的好机会,但她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支持流萤搞碑林上。她除承担家务外,又帮流萤接电话、传信息,迎送宾客。还帮流萤在文字上推敲和校正史料。流萤为碑林写的不少东西,她作为第一读者,都曾提出过许多很好的意见,作了修改,使之更趋完善。怀素的《自叙帖》,存世的丁已本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兰州的丙辰本是清陕甘总督那彦成刻入碑石的,原碑已不存。流萤找到拓片并写了跋文,凡英帮助精心推敲修改,将它刻入碑石。流萤介绍碑林的纪实性巨著《塔影河声——兰州碑林纪事》,凡英先看单篇见报前的原稿,一篇一篇帮助校正文字史实,全书出版时,凡英又从头至尾仔细校阅一遍,发现和纠正了不少错误。李凡英是流萤当之无愧的生活中的伴侣,事业上的助手。

【注释】

(1)作者为原省广播电视厅办公室主任、副地级离休干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