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兰州碑林建设始末

兰州碑林建设始末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兰州碑林建设始末人的一生,的确有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我,就没有想到,在我的一生中,竟然会与碑刻有缘,而且缘分不浅,直到吆喝着、奔走着,在兰州白塔山上建成了兰州碑林。这座桥是左宗棠的部将魏光焘率领部队修建的。1944年,我到兰州求学,在五里铺一带也看到过几块石碑。在兰州建一座碑林的想法,始于1983年。鼓山素有“今古名山”之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历史文化名城福州东南部。
兰州碑林建设始末_萤光集

兰州碑林建设始末

人的一生,的确有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我,就没有想到,在我的一生中,竟然会与碑刻有缘,而且缘分不浅,直到吆喝着、奔走着,在兰州白塔山上建成了兰州碑林。

有人曾经讲,人生不过是一场梦,岂可不努力做一个像样的梦?我这场碑林梦做得怎么样,当然只能交给社会、交给历史去评说了。大凡做梦,总是有一些起因的。人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小时候就见过一些零星的碑刻,虽然那时很不在意,可现在回味起来,起了相当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

我的老家在会宁农村,小地名叫老君坡。距我们那里不远,有个村子叫苏家堡子,村子里有个很大的庄子,是当地颇有名望的苏家的庄园。苏家弟兄中,有两个进士、一个拔贡,人们称作“一门三进士”。庄子的南边是苏家的祖坟,路边立着一块石碑,那是苏家为先祖立的神道碑,碑文为他家的后代、进士苏源泉所撰,字是翰林杨思写的。

后来,我到县城上枝阳小学。上学的路上,在翟家所与张城堡中间,要经过一座土桥,路边立一石碑,上书“平政桥”三字。这座桥是左宗棠的部将魏光焘率领部队修建的。光绪二年十月,左宗棠为这座桥写了篇碑文,并命名“平政桥”。其中讲道:“逾陇而西,道出会宁,由县东张城堡至古城翟家所为车道所经,山冈逶迤,中惟坑堑。车行必于两山之狭,水从东来,入于狭中,左旋右薄,一里数曲,陟则为涂,降则为川。每夏秋山水骤发,泛滥汹涌,遇其冲激,摧折立致,叫号神明,未由挽救。冬春冰凌欲解,轮蹄滑跶,寸进尺退,一日之间,数见倾陷,行者苦之。邵阳魏君光焘备兵平、庆、泾、固,巡视斯道,良由恻然。请于余,率所部屯军,循山凿石,枿去廉利,填塞洼坎,起翟家所,讫张城堡,于旧路北别开新路二十余里。又于董家沟、白家沟、古城子沟野水通川处建大桥三,黑沟建小桥一,尽岁俸所人以充用,率所部将士千数百人就工作,昼夜罔间。经始今年闰月,又五阅月而工成。余闻而嘉之,名其桥曰平政,并为之记。”“平政桥”三字,楷书,写得很漂亮。此桥为左宗棠部将修建,左宗棠撰写了碑文,命了名,这三个字也可能为左宗棠所书。听说,残碑还在。

在县城上学时,在东关外东河边有一个碑洞,洞里竖着一块大碑,我和同学曾跑去看过,当然这只是出于好奇而已。这块碑还有一个传说:明代,会宁一农家牛产一犊,头有双角,身披鳞甲,浑身斑纹,说是麒麟。知县得知,赶紧备车,拉到县城,想送给朝廷,邀功请赏。谁知刚刚出城便死了,就葬在桃花山下,并立碑纪念,人称麒麟坟。这坟和碑,保存了几百年,20世纪50年代才毁掉。我还记得老人们说,会宁的举子上京赶考,家人、亲友都要送到此处告别。

1944年,我到兰州求学,在五里铺一带也看到过几块石碑。

1946年至1949年,我到了西安,就读于西北大学。节假日常去西安碑林转悠,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那么多的碑刻。

时光荏苒,我已过古稀之年。回头一想,在我求学的路上,每走一段,怎么就要与石碑打个照面呢?这可能就是缘分吧!

在兰州建一座碑林的想法,始于1983年。那时我在省委宣传部工作,担任副部长兼《甘肃日报》总编辑,分管文艺和宣传工作。那年夏天,我去福建参加了一次会议。会议结束后,顺便到福州游了一回鼓山。鼓山素有“今古名山”之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历史文化名城福州东南部。海拔969米,面积1890公顷,山上苍松滴翠,奇葩流红,岩秀谷幽,胜迹遍布全山。相传山巅有一巨石平展如鼓,“每风雨大作,辄簸有声”,因以名鼓山。自唐、宋以来,不知多少骚人墨客为其吟诗填词,登览题刻,至今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真、草、隶、篆俱全,各领风骚,美妙绝伦。大大小小的石刻约500余段,宛如一座天然书法宝库。这些摩崖石刻多数分布在登山古道、屴崱峰、白云洞、灵源洞等地,而以灵源洞一带最为密集。可以说是繁花似锦,琳琅满目,世所罕见。据《鼓山志稿》中说:“宇内名山,铭刻之多,未有逾此山者,入灵源洞里许,峭壁林立,殆无寸隙。”灵源洞最早的刻石是在东壁的宋庆历六年(1046年)蔡襄所书的“邵去华、苏才翁、郭世济、蔡君谟庆可丙戌孟秋八日游灵源洞”24个楷书游览题词,字径40厘米。蔡襄,字君谟,曾任官于福建,书法上为“宋四家”之一,其书“崇尚气势,精神外拓,笔画端庄,效鲁公体”。从其另两处题刻“忘归石”、“国师岩”,便可以看出这一特点。后来书画大家游鼓山,看到蔡襄题刻之后,无不发出“自然造化之美,祖国山河之美,尽收眼底,使人流连忘返”的感叹。在喝水岩下的石岩上,有一个字径宽达4米的楷书“寿”字,相传为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所写。朱熹的石刻,还有“天风海涛”四个斗大题字。后代文人学士登鼓山,无不以一睹“天风海涛”书刻为快。鼓山因为有了这些历代摩崖石刻的映衬,显得更加美不胜收,真可谓字里生金啊!山不朽,题刻也不朽。这次游鼓山,面对那么多的石刻,对我的触动太大了,斯人已去千年,而文思、笔墨仍留人间,我只说了一句话:“千年的石头会说话啊!”

正是鼓山之行启发了我,以后到泰山,到孔庙,到武汉,到苏州,凡是所到之处,特别留意碑刻。我想,甘肃有那么悠久的历史,甘肃的先民们创造了那么灿烂的文明,单就书法来讲,也当在全国屈指可数之列,何不把散落于各处的甘肃书法珍宝,不管是碑刻,还是墨迹,集中起来,也搞一个碑林,从而作为宣传甘肃的一个窗口呢?通过书法让更多的人了解甘肃的历史和现状,至少让来兰州的人增加一个可参观的景点,留下一点美好的回忆。

img27

流萤书法作品

更深一层的想法是,甘肃边远、干旱、贫穷、落后,这是事实,毋庸讳言。但是甘肃,地域辽阔,生存空间大,矿产资源、水电资源、土地资源、日光资源等等,却是很丰富的。特别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记载着人类文明发展的灿烂历程。从历史纵向看,陇东、陇南是周、秦的发祥地,时至今日,遗迹片片;汉、唐时代,丝绸之路横贯东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盛极一时。宋、元、明、清以后,日渐衰落。有人曾经讲,甘肃不是落后,而是后落,是很恰当的。正是由于穷,全面知之者少,片面误解者多,甚至遭人讥讽。有位领导曾经讲甘肃的干部“土”,引起普遍不满。我知道,甘肃的干部到外地参加会议,总是坐后排,不为主持者注视。这种误解,相当多的人是受了唐代边塞诗的影响。我们宣传不够,也是重要原因。我常讲:“我们现在不行,我们的老先人却是相当厉害的,何不把他们请出来,集中介绍给世人,让大家对甘肃有个全面了解。”我是生于斯,长于斯,对甘肃,我无比热爱,总想为甘肃办点事情。这就是我之所以在有生之年,千辛万苦,创建碑林的动因。

就这样,我起劲地鼓吹此事。先后找过当时担任兰州市委分管文教工作的杨德儒、刘炳午两位副书记,也多次与省书协主席赵正、兰州市文联主席郭文涛、兰州画院院长董吉泉等一起策划此事。大家都说这是个好事,但真的干起来,可以想见,难度很大。谁知道这一鼓吹,竟整整鼓吹了十年,还是动不起来。

1993年,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那年的省人大会议结束时,我和大家合了一张影。当时有同志问我:“退下来以后干什么?”我说:“这些年来,在甘肃的政坛上,我既编过剧本,又当过导演,也演过戏,今后不再参与了,充其量看看而已。有生之年,还是干点文化方面的事吧!几十年的工作历程,大多与文化有关,现在退下来,但对文化的感情依然很深,我要把兰州碑林这件鼓吹了十年的事情干成。”

于是,以兰州市园林局为依托,兰州碑林的筹备工作就正式开始了。我找市园林局局长卢玺凯,请他与我一起干。卢玺凯曾担任过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旅游局局长,文化素养好,办事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在兰州人缘也好。他赞同我的设想。于是,我们就一起精心策划,组织实施。卢玺凯把碑林当作事业来干,呕心沥血,任劳任怨,许多好的点子、设想,许多材料的收集、整理,都出自他之手。在他退下来以后,一如既往,照样干。可以说,在整个碑林建设中,他一直是我得力的参谋和助手。与此同时,我们还将市园林局的办公室副主任李龙文抽调出来,参与碑林的筹建工作。李龙文自幼爱好书画,曾师从老书法家尹建鼎。筹建碑林,正给了他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他办事麻利,人也精干,能吃苦。当初,就由我和卢玺凯策划,李龙文具体办理,上上下下,左左右右,不知吃了多少苦,跑了多少路,可以说,全身心投入到了碑林建设。兰州碑林管理处的编制批下来不久,李龙文被任命为管理处的主任。从此,兰州碑林的管理工作,就由他挑了。现任兰州市园林局局长的蔡天爵,在沙井驿砖瓦厂任厂长时,被评为模范干部,后来到市建委任副主任,到西固区任区长,再到园林局工作。他经验丰富,办事果断,为人豪爽。他一上任,就把兰州碑林当作兰州市园林建设中的一件大事来抓,从建设规划的会审,到单个项目的确定,从碑林的管理到方方面面的协调,他都做了大量具体而卓有成效的工作,给予了始终如一的支持。

1993年3月,我们拟定了碑林建设的初步设想。按照这个设想,我们马不停蹄,四处奔走,写报告,选地址,批项目,要资金,要编制,找人员,直到1996年冬天开始整地,筹备工作才算有了个眉目。其间又是整整四年。

在碑林的整个建设过程中,我以为起了决定性作用的,有这样三件事:

一是1995年3月8日,由当时的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李虎林主持决定,由兰州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发出了关于同意筹建兰州碑林报告的批复。批复中写道:“市委、市政府同意筹建兰州碑林。建设兰州碑林,是省、市确定的一项具有弘扬民族文化和展示现代文化发展成果的有重要意义的事业。”同时还确定了建设地址,要求有关部门将碑林建设列入全市建设发展计划,其建设资金采取政府拿一点、社会各方面集一点的办法逐步解决。还正式批准成立了兰州碑林建设筹备小组。以后,在筹备小组人员的基础上,兰州市委办公厅于1997年10月20日发出了《关于成立兰州碑林建设委员会的通知》,其组成人员是:总顾问任震英。主任流萤。副主任刘炳午、杨良琦、王振军、马文治、赵正、赵文宗、宋乃娴、马琦明、郭文涛、陈冬芝、蔡天爵、卢玺凯。委员张昭平、高纪勋、陈兆顺、冷冰鑫、胡德庆、王国礼、董吉泉、彭继均、马益平、吴景山。后来,因工作需要,还成立了艺术委员会,其组成人员是:顾问应中逸、陈伯希、顾子惠。主任赵正。副主任郭文涛、董吉泉、耿汉。委员肖弟、蒙子军、翟万益、吴景山、王国礼、张敬群、徐尚义、安继越。

二是1997年8月10日,当时的甘肃省省长孙英、兰州市委书记陆浩、市长朱作勇等省、市领导同志参加了兰州碑林建设现场汇报会。在汇报会上,孙英讲话说:“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是兰州市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这是我们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很重要的一项举措,是现在这个历史阶段的一项重点文化建设。类似的建设,对兰州今后发展,对提高城市文化总体水平,很有意义。从文化品位上不断提高,坚持若干年不动摇,那兰州就会成为一个文化品位很高的城市。”并对碑林建设资金,当场和陆浩、朱作勇商定,采取“三三制”的办法,省上拿三分之一,市上拿三分之一,社会捐助三分之一。这次会议,对艰苦建设中的兰州碑林起了决定性的促进作用。在兰州碑林建设初具规模的1999年11月6日,孙英、陆浩、马西林、朱作勇等省、市领导,又一次来到兰州碑林建设现场,看了已经完成的碑林主体工程和已经刻成上墙的部分碑刻,观看了张芝的雕像,登临了草圣阁,并听取了碑林建设委员会的工作汇报。孙英说:“一年多的时间,从动工到建成目前这个状况,很不简单。我们设计的同志,建筑的同志,组织领导的同志,花费了很多心血,跑了很多路,操了很多心,吃了很多苦,整体看起来起点不低。可以说,为我们展示了书法艺术的精品。整体设计和建筑,应该说也是精品。我相信大家看了后会满意的。大家的辛苦没有白费。”他们这次来,对从事碑林建设的同志,又大大鼓了劲。

三是在兰州碑林基本建成、对外开放以后,省、市领导同志支持修建通往碑林的道路。兰州碑林是建在白塔山上的,要到碑林去参观,必须解决好道路问题,便利广大游客。说老实话,对道路建设,我开始根本没有考虑,因此,在整个规划中就没有安排。直至碑林对外开放以后,路的问题突出了。2000年夏季,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要到兰州来视察,省委初步安排要到碑林来,但是,山上有两公里多的路,路面窄,弯道多,不好走,因此最后取消了这个安排。正因为交通不便,给游客上山参观造成了很大困难,社会反应强烈。怎么办呢?我去找省、市领导同志商议。他们讲:现在,碑林已经基本建成了,这是件大好事,应该支持,把配套工程搞好。决定列入计划,拨款兴修。前山,由北滨河路开始,到碑林修建一条999个踏步的上山步行道,并建有广场、骑楼、休憩亭、护坡、花岗岩栏杆等。这样,它既是一条上山之路,又是一条别致的风景线。后山,修建一条两公里多平直、宽广的公路,和罗九路连接。就这样,路的问题总算彻底解决了。我非常感谢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郭琨,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王军,省计委主任邵克文,兰州市市长张玉舜,兰州南北两山环境绿化指挥部指挥张兴照。是他们,支持打通了通向碑林之路,游人幸甚,我更为感激,终于了却了一个心愿。

为了建设兰州碑林,大家的确花费了很多心血。光是选址这一项,就勘察挑选了一年的时间。有的同志建议选在皋兰山,但那里山高风大,石碑容易风化;有的同志建议选在五泉山,但那里潮湿,且很难挤出一片较为开阔的地方;也有建议选在五一山的,还有建议放在甘肃画院的,但都不理想。挑来挑去,还是觉得选在白塔山最为合适。我去山上看过,起初看上一片平地,但那里树很多,砍掉实在让人于心不忍。后来转到现在的这个山头,视野开阔,环境优美,俯视山下,黄河东去,兰州市区一览无余。当时觉得,在此处修建碑林是再好不过的了。据兰州市志办副主任邓明讲:此处原名“金汤钓”,属于兰州八景“白塔层峦”中一峦。它在拱北沟和马家石沟的夹持下,直奔黄河而下。从高处看去,它酷似一枚鱼钩垂钓于白马浪。因兰州古称金城,古人有“固若金汤”之句,故取名“金汤钓”。1959年以后,人们在这里绿化,始有苹果梁、环翠山之名。这里是一座荒山头,最窄处只有五六米宽,必须用推土机推一片平地来,方可使用。好在有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从1996年冬天开始,推出了35亩平地。1998年5月,大批建筑队伍进场,碑林建筑就在这时正式动工了。

img28

现任中共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陆武成(右一)在金昌市任市委书记时接待流萤夫妇。

整个碑林建设的规划设计,由市园林局副局长、市园林设计院院长、高级建筑师彭继均负责完成。其中陇右书艺院由市城建设计院设计。彭继均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是兰州市著名的园林建筑设计专家,兰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小西湖公园就是由他设计的。他在接受兰州碑林的建筑设计任务后,在1995年和白塔山公园管理处主任千鸣岐奔赴上海、江苏等地考察。在碑林建设中,千鸣岐为碑林做了许多工作,提供了许多便利。他们几位考察回来后,彭继均一直在构思、推敲,到1997年拿出初步设计方案,然后多方征求意见,并由市建委、市园林局分别主持召开了碑林建设方案审查会议,邀请了有关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集思广益。经反复修改后的方案,整体布局采用中国古典山水园林的造园手法,以明清建筑风格为基调,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风光、高低错落的地形,形成一幅既玲珑秀丽又不失凝重典雅的优美画卷。其建筑工程由主体建筑草圣阁,东、西碑廊,碑轩和书艺院三部分组成。在碑林集散广场北侧的环翠山上,建有仿古重檐六角亭一座,为碑林建筑的制高点。并计划将此山头建设为仿石摩崖,镶嵌甘肃著名的西狭颂、白水路碑等;镶嵌一米见方的八个大字“东西文化,陇右汇流”,以显示甘肃古代文化的地位;镶嵌“周、秦、汉、唐、长征”六个真、草、隶、篆大字,以显示甘肃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在北广场南面,为碑林山上的入口处,建有四柱三门式牌坊和影壁,东西有接待室、售票室。

草圣阁是以我国汉代著名书法家、“一笔书”的创造者、甘肃敦煌郡人草圣张芝命名的。草圣阁屹立在碑林南端,高30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长廊与草圣阁相连,西廊为单廊,东廊为复式双廊,总长480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长廊北端的庭院中间,建有东、西碑轩。由著名雕塑家何鄂创作的张芝雕像,矗立在庭院西北角,用万年青花岗岩雕成,高3.6米,底座高1.2米,总高4.8米。中心区东侧是陇右书艺院,两层四合院建筑,大门口悬挂着欧阳中石题写的木匾,内设接待室、书画室、图书室、办公室、客房等,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书艺院还设有小型陈列室,主要陈列、展出兰州碑林珍藏的著名碑刻拓片、名家墨迹、古代碑帖、碑林建设图片以及与书法有关的文物等,为书法研究者提供方便。

兰州碑林的施工单位主要是兰州市第二建筑集团公司,参与施工的是兰州市园林工程公司。这些建筑公司的管理人员和建筑工人,冒严寒,顶酷暑,夜以继日,精心施工,抓质量,赶进度,及时完成了建筑任务。市建二公司还捐建重檐六角亭一座。应该说,这是市建二公司的一项形象工作。

碑刻是碑林建设的核心,是碑林建设水平高低的关键。兰州碑林主要从书法艺术的角度,展示中华民族黄河文化、丝绸之路文化、西部文化的辉煌历史和当代成就,宣传甘肃,宣传兰州,是人们了解甘肃地域文化的一个窗口。碑刻内容按照从古到今、古今结合的方针,集中展示甘肃境内著名的碑刻、甘肃历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甘肃出土的秦汉简牍和敦煌写经,展示当代全国、全省著名书法家的咏陇书作,并适当兼顾书法教育,向人们传播书法知识。

兰州碑林书法作品的搜集、筛选,主要由我负责。1997年7月,正是全国人民欢庆香港回归祖国的日子,我一个人躲在家里,埋头于古纸堆中,琢磨一个个古人,掂量一件件书法作品,拿出了一份碑刻总体设想。虽然在实施中,有增有删,但大体上还是按这个设想进行的。对这个设想,赵正作了修改、补充,使之更为完善。为了搜集资料,我曾先后六次到北京,向著名书法家为碑林求字;曾几乎跑遍甘肃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博物馆和与书法有关的山山水水;与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收藏家、书画商来往,向他们求教,请他们支持。

为了确保碑刻质量,碑林抓了精选书法作品、精选石料、精心刻制以及展出陈列设计等环节。所有书法作品,都是经过认真审查,反复比较,优中选优,然后才交付刻制的。刻碑石料,选用了石质细、耐风化的陕西富平县凤凰山的优质石料。刻工来自陕西富平和河南翰园碑林以及湖北元极碑林。这些刻工,都有较长时间的实践经验,技术水平较高,在字口、字底、深度、笔锋的处理上,基本可以达到要求。

负责刻碑技术指导、资料保管、石料采购的是鲁克俊和汪志刚。鲁克俊是兰州的一位书法家,他的楷书、行书写得好,人也实在,肯下工夫。为了刻好每一块碑、每一个字,他潜心研究过各种书体的刻法,严格把关,一丝不苟。汪志刚也是省书协会员,尤其擅长篆刻,无论于书艺,还是工作,他都很能吃苦。为了选购石料,他就去陕西富平跑了四趟。

除了阁、廊、轩等建筑外,兰州碑林还精心布置了室外环境,以生态园林为指导思想,营造大面积的绿化景观。我们利用原有地形,进行地表改造和植物造景,使平面、立体变化更加丰富,并与建筑物穿插嵌合。在它们之间用曲折的道路及游廊形成有形的联系,使对景、透景与障景得以合理安排,构成一种无形的联系,使游人从一个景观空间接连到达另一个景观空间。在游览线路上,“静观”与“动观”相结合,使之从局部到整体都蕴含有浓郁的诗情画意。现在,从碑林广场举目远眺,整个碑林置于蓝天、白云、红柱、黄瓦、绿地之中,光彩夺目,蔚为壮观。碑林中心区绿化工程由兰州市园林设计院侯敏设计,兰州景华园林公司施工。

img29

2002年,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参观兰州碑林后与流萤交谈。

关于碑林建设资金的筹措,主要靠“两条腿”走路,一条是省、市政府的拨款,一条是社会各界的捐助。碑林筹建开始,省、市政府划拨了90万元的启动资金。在确定“三三制”的筹款方案后,从1998年开始,省、市政府连续三年先后各拨款600万元,使碑林建设得以顺利进行。在碑林基本建成、对外开放以后,省、市政府又拨了修建道路的资金。在此同时,先后有省水利厅、兰州铁路局、兰州供电局、甘肃亚盛股份有限公司、省“两西”农业建设指挥部、酒泉钢铁集团公司、甘肃日报社、省广播电视厅、省总工会、省电视台、金川有色金属公司、省商务厅、酒泉地区、金昌市、兰州日报社、兰州晚报社、省林业厅、省地税局、兰州市地税局、兰州市西固区地税局、敦煌市政府、兰州市二建集团公司、兰州南北两山环境绿化指挥部、甘肃武威酒业有限公司、兰州兰文广告文化传播公司、兰州黄河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甘肃华威建筑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市建委、市计委、市财政局、市土地规划局、市园林局、白塔山公园、兰州路灯队、兰州自来水公司等,他们或出资,或出物,或出力,都为兰州碑林建设作出了贡献。我们非常感谢他们的支持与厚爱。

img30

流萤为著名书法家顾子惠介绍《塔影河声》中顾子惠书法(顾子惠为百岁老人)。

这里,还必须记下几年来辛辛苦苦为碑林建设而忘我工作的碑林管理处的全体工作人员。他们中间除了上面已经讲到的卢玺凯、李龙文、鲁克俊、汪志刚等,还有几位应该讲到。一位是张树华,他在我身边已经工作了十几年,不管是我在领导岗位上,还是退下来建设碑林,他都始终如一,勤勤恳恳地工作着,特别是近几年,他既是我的司机,又是我的秘书,还是碑林的拓工。为了拓碑,有时累得连饭都不想吃。我跑过的路,张树华都跑过了,我没有跑过的路,张树华代我跑了。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张树华都为我操了不少心,吃了不少苦,也为碑林出了不少力。为此,我与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另一位是赵忠厚,他早年毕业于武汉建筑学院,退休前担任市政设施管理处主任。他是兰州碑林聘请的建筑工程方面的甲方代表。工程开建以来,他天天泡在工地,一门心思扑在碑林工程上,不知经受了多少风吹日晒。碑林初建,连张桌子都没有,他也不叫一声苦,提着个茶杯满山跑,为碑林工程的多快好省费了心血。还有张志祥、韩超、王勇,他们都很年轻,也很精干,为碑林做了许多具体工作。

2000年6月,兰州碑林基本建成。当人们走进碑林,大门上方是赵朴初写的“兰州碑林”,大门影壁正面刻着刘炳森写的“万里金汤”,影壁背面是胡缵宗写的“海不扬波”。东、西碑廊环绕的宽阔庭院,绿草如茵,碧树长青,张芝花岗岩雕像矗立其间。沿着西廊且走且看,东汉张芝、三国梁鹄、西晋索靖、唐代李世民、李白,明清及以后的胡缵宗、邹应龙、米万钟、王了望、吴镇、邢澍、张澍、唐琏、朱克敏、牛树梅、安维峻、刘尔炘、马福祥、杨思、范振绪、魏振皆……陈列着甘肃历代著名书法家的传世之作,古人已远去,但翰墨仍流芳;再看东廊,周而复、孙轶青、张汀、沈鹏、欧阳中石、冯其庸、朱乃正、钱君匋、大康……这里荟萃了当今全国书法大家的咏陇诗作,既展示了不同风格的书法艺术,又通过诗歌展示了甘肃的历史、人物、山河风貌、建设成就。

img31

流萤书法作品

在兰州碑林北大门西侧的碑廊里,陈列着历代名士手札。这些手札的作者,有刘墉、钱大昕、包世臣、阮元、梁章钜、黄爵滋、贺寿慈、左宗棠、安维峻、梁启超、于右任、梁实秋、胡适、罗家伦、沈尹默、郭沫若、董必武、张大千、黄宾虹、李苦禅、范振绪、谢稚柳、启功、黄苗子、郝进贤、蒋纬国等。

兰州碑林的主体建筑草圣阁,仿古重檐,金碧辉煌,檐下分别悬挂着赵朴初题写的“兰州碑林”、“塔影河声”,启功题写的“草圣阁”,朱乃正题写的“翰墨流芳”,赵正题写的“黄河第一阁”等牌匾。拾级而上,一楼陈列着书体源流,分真、草、隶、篆、行五个部分,主要从书法演变和各种书体的代表作,介绍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艺术,目的在于向广大参观者,特别是青少年传播书法知识,进行书法艺术教育。这一部分尽量体现了甘肃自己的东西,如秦安大地湾出土的陶器刻划符号、礼县秦公墓出土的篆书、庆阳地区发现的秦诏版,以及怀素《自叙帖》丙辰本。二楼陈列着兰州碑林的三个精品,即淳化阁帖、敦煌写经、秦汉简牍,这是兰州碑林最有特色的碑刻,尤其是敦煌写经和秦汉简牍是第一次被刻成石碑供人们观赏,这在碑刻史上应该说是一个创世之举。三楼陈列着兰州碑林拓片、资料等,如喜爱,可以买上一两件,当然还可坐在那里的椅子上休息一阵,然后“更上一楼层”。四楼陈列着郭沫若写的赞誉刘家峡水电站词一首,于右任书自作敦煌纪事诗一首、万佛峡纪行诗一首,谒成陵词一首,陶渊明王母宫诗一首,林则徐赠兰州书画家朱克敏书法作品一件,左宗棠对联两件,张大千赞誉甘肃书画家范振绪书法作品一件、赠范振绪书法一件,舒同书法作品两件,赵朴初赞誉首届丝绸之路节、歌颂黄河诗词书法作品两件,启功书咏陇诗作两件,章炳麟写给俞方皋的书法作品一件,梅兰芳1957年来兰州演出时给兰州饭店写的书法作品一件,丰子恺和沙孟海给康务学写的书法作品各一件。五楼陈列着毛泽东书法作品七件,计有:自作诗词两首,一为〔七律·长征〕,一为〔清平乐·六盘山〕;古诗五首,计有:王昌龄《从军行》一首,李商隐《安定城楼》一首,王翰《凉州词》一首,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两首,还有分别于1938年和1944年给邓宝珊的两封信。同时,还陈列有孙中山书法两件,一为孙中山给甘肃临洮人黄文中的译著《日本民权发达史》的题词:“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再一件是孙中山于1922年写给邓宝珊的一封信。

在东、西轩及碑林东侧,陈列着翻刻或收集到的甘肃著名碑刻,其中有西夏碑(汉、西夏两种文字)、重修兰州城碑记、免粮恩碑、重修白塔碑记、文征明诗碑、大崇教寺碑(汉、藏两种文字)、赵孟頫诗碑、吴大徵书三关口碑、西宁王碑(汉、蒙两种文字)、镇海寺碑(汉、八思巴文两种文字)、狄仁杰碑、范韩二公碑、承天观碑、王仁裕碑、赵世延家庙碑、大河路碑、黄庭坚诗碑、黄自元书法诗碑、嘉峪关漫记碑、弘化公主墓碑、岣嵝碑等。

在东、西轩,还镶嵌着兰州碑林建设工程组织机构、设计施工单位和提供资金单位的名单,著名学者季羡林写的《兰州碑林》长诗以及我撰写的《兰州碑林纪略》。

这里还应该讲到,在碑林即将建成的时候,我请杨重琦写了一篇介绍碑林的短文,刻在汉白玉上,置于草圣阁一楼大门口。杨重琦,兰州晚报总编辑,年纪轻,肯干事,有点子,有才华。我之所以请他写,是他比较年轻,文风接近大众。他很快写了出来。我看了看,思路清晰,论述精当,行文流畅,文笔优美,的确不负重托。全文是:

大河之上,青峰之巅,巍巍乎兰州碑林!

无言石碑诉说千古沧桑,有形墨迹凝固意境韵律。

img32

1997年,流萤(左三)在广西考察桂林龙岩石刻。

自先秦起,我们的祖先就以石质为载体,表达对自然及生活的感受和希冀。这座翰墨溢芳的殿堂,宛若中国书法艺术的时空走廊。

秦安大地湾陶器刻画符号,记录着人类童年的稚拙神态;《虢季子白盘铭文》再现周王朝对青铜器皿的偏爱;《石鼓文》堪称中华刻石文字之鼻祖;泰山刻石严谨工整,颂扬秦始皇统一中国之雄才大略;《石门颂》乃临习隶书楷模,美轮美奂;《兰亭集序》尊称天下第一行书,思逸神超;《怀素自叙帖》被视为狂草圭臬;颜真卿挥毫《自书告身》,峻拔挺秀;柳公权书就《玄秘塔》,章法严谨;陇上草圣张芝,一笔草书把满腔豪情泼向纸上……历代书法大家们的传世佳作汇聚于此。可以自豪地说,这里矗立的碑刻,精选了远古至公元2000年期间的书法精品。每块碑后都立着一个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熔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于一炉,历来被视为东方艺术的瑰宝。走进兰州碑林,如同翻开了一部中国文字、书法发展史,楷章草矩,隶法篆规,同源异流,各领风骚;艺术之美,跃然眼帘。甘肃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兰州碑林突出了地域文化特色,集中展示了陇原大地著名碑刻和历代书法大家的作品及中国、甘肃著名书法家的咏陇佳作。特别值得大书一笔的是,淳化阁帖、秦汉简牍、敦煌写经、怀素自叙帖丙辰本、李白送贺八诗,这些珍品为碑林镇馆之宝。其中敦煌写经、秦汉简牍是有史以来首次刻石示人,将为今世和后代研究者留下遐思翩想。这些书法作品,有的朴实自然,粗犷大方,顿挫有致;有的我行我素,笔走龙蛇,富有变幻;有的纤纤落落,形意翩翩,盎然天成;有的若篆若隶,聚墨成形,妙趣横生。而《怀素自叙帖》,人们大多只知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丁巳本,而不知甘肃尚存的丙辰本,此作面世,实为书法界一大喜事。

海不扬波,盛世孕育碑林;塔影河声,金城平添胜景。

年轻的兰州碑林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经典的书法刻石,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她,无愧于陇原历史的史料档案馆和书法典籍的石质博物馆。

徜徉吧,朋友,在陇上碑林艺术品的宝库里……

2000年6月14日,兰州碑林举行隆重的落成典礼仪式,时任省委书记的孙英,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老同志李子奇、刘毓汉、穆永吉、饶凤翥、应中逸,省政协副主席邓成城,省检察院检察长李德奎,及省、市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有关专家、学者、新闻单位的同志参加。此时此刻,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想说的话很多,但总结起来,只有“感谢”二字。现将我那天的讲话抄录于后,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同志:

今天,兰州碑林基本建成,对外开放。大家在非常繁忙的情况下,抽出时间到山上来参加庆典,让我们致以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兰州碑林是一项文化工程,也是一项面向社会、面向群众的公益工程。这项工程之所以能够基本建成,首先感谢省、市党政领导的关心、支持。这几年来,省上和市上的领导同志多次到工地现场来,和碑林建设委员会的同志一起,共同研究如何把碑林建设好,一再强调:

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既要有高度发展的经济,也要有高品位的文化,一定要精心组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拿出精品来,奉献给甘肃人民、兰州人民。对建设方针、建筑风格、碑刻内容,都作了详尽指示,对建设资金给予了保证。

第二,感谢省、市各有关部门,部分地、县、市和企业的支持。这几年,在工程进展过程中,省、市各有关部门的同志,许多地区、县、市的同志,和一些企业的同志,对兰州碑林非常支持。有的在资金很困难的情况下,挤出一部分钱来帮助碑林建设,有的在刻碑过程中,毫无保留地提供资料。凡是涉及工程建设方面的事,都给予方便。有的民营企业,也挤出一些钱来帮助碑林建设。可以说,没有方方面面的支持,这项工程不可能顺利进行。

第三,感谢各地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画廊,以及许许多多民间收藏家的支持。兰州碑林是以地域文化为特点,从书法艺术的角度,尽可能地把甘肃地区的文化底蕴显示出来,把黄河文化、丝绸之路文化、西部文化的特色显示出来,这就要有大量的资料。这几年,各地博物馆、图书馆为帮助搞好碑林,非常热情地、毫无保留地提供碑林需要的珍贵资料。许多私人开办的画廊,积极为碑林搜集资料,有的干脆无偿捐献给碑林。许多民间收藏家,也是将自己多年收藏的非常珍贵的藏品拿出来,供碑林无偿使用。人们会永远记着这些热心人士。

img33

2000年6月,流萤在兰州碑林落成典礼上讲话。

第四,感谢文人、学者、专家、教授的支持。碑林是文化工程,必须请文化人参与。赵朴初、启功、季羡林、冯其庸、欧阳中石、沈鹏、朱乃正等,这些大学者、大书法家给碑林题名、题词、写匾、写字,他们说,这是给甘肃人民作的贡献。全国、全省许多著名书法家都为碑林写了字。还有一些历史学家、文学家、书法家,为碑林涉及甘肃历史、诗文、书法方面的工作,认真负责,严格把关。正是有这些专家学者参与,才有可能提高碑林的文化品位。

第五,感谢设计施工部门的支持。碑林建设,千年大计。设计施工部门对这项工程非常重视。在设计上呕心沥血,努力显示出兰州园林的风格来。施工部门力保工程质量、工程进度,终于在旅游节前夕,基本完工。绿化设计施工部门和布展装饰部门,也是努力做到精益求精。

第六,感谢市园林局、白塔山公园,自始至终关心支持,协调配合,使工程得以顺利进行。这里,我还要感谢碑林管理处的同志和他们的家属。这么大的工程,做具体工作的同志只有三个老汉、四个娃娃、两个壮丁,工作量是非常大的。今年以来,一天没有休息,他们的家属也很理解、支持,我从内心里感谢他们。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老伴李凡英。她是《甘肃日报》的主任编辑、离休干部,长期从事新闻工作。这几年,我不仅不能和她相依相伴,还让她为碑林承担了许多事情,接电话,接待客人,查找资料,帮助修改文字,我非常感谢她的支持。

现在碑林已基本建成,后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恳请大家继续支持,使碑林不断完善,在西部大开发的伟大事业中发挥一点作用。

谢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