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流萤先生与兰州碑林

流萤先生与兰州碑林

时间:2022-03-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据了解,这是赵先生至今为我国碑林题写的第三块匾额,此前两块是韶山碑林和孔庙碑林。这就是兰州碑林。先生介绍说,兰州碑林自建设以来,得到了省市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及热诚关怀……今年6月,由兰州碑林委托《鑫报》独家为新建仿古建筑和999级上山踏步征集名称的活动,得到了广大读者和众多热心市民的支持,他们纷纷来信、来电或通过其他现代通讯方式提出了各自的想法及建议。
流萤先生与兰州碑林_萤光集

流萤先生与兰州碑林

《神州诗书画报》编辑部 《鑫报》编辑部

乐观而博学的老人曾在自己的简历中如是说:“问汝平生功业”,做编辑,“为他人做嫁衣裳”;做官,“为他人当敲门砖”;老矣,下山“化缘”,上山刻碑,与塔影河声相伴,以习字读书为乐。

记得我们初识流萤老先生时,他曾把人生的几件大事和人生的要义归结为:做人、做事、做官、做文章。他说的时候是那么轻松而诙谐,但我们在之后的近20年里一直体味与追寻着其中三昧,而总觉不得皮毛矣!假如除却“做人”之根本,将其他三项作为人生的三大阶段的话,做文章、建碑林,则应该是他老人家最为精彩的华彩乐章。

兰州碑林终于在世纪之初的那个6月14日,历经了“十年酝酿,四年筹备,两年建设”后,初步完成了预定的各项计划,开始向社会开放了。提起坐落在兰州白塔山西峰顶部的兰州碑林,那可是兰州人近年来引以为自豪的话题。因为那片面积35亩,有14亩花圃绿地、憩息游园和6000平方米仿古风格的建筑群落,以浓郁的甘肃地域文化为突出特点,以经典的书法刻石为浓厚内涵,汇集了几千年来与甘肃息息相关的名人名笔。它与山下“道通西域”的金城关、高耸入云的白塔和滚滚东去的黄河、横跨百年的铁桥,构成了兰州一个别具特色的标志性文化符号。

可是,当人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时,再回首时很难体会到酝酿、筹备、建设的历程何其艰辛。

如今,人们来到碑林,无论谁的眼前都会为之豁然开朗:在大片鲜花绿地、松翠杉青的集散广场上,跃入眼帘的,是高大的仿古牌坊正面上方镌刻着的我国著名社会活动家、诗人、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遒劲有力的四个大字——“兰州碑林”。赵朴初先生曾是中国书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日友协副主席。据了解,这是赵先生至今为我国碑林题写的第三块匾额,此前两块是韶山碑林和孔庙碑林。映衬着它的是兰州连云的建筑群落和群山、大河给予它的大气魄。

习仲勋曾经说:“兰州碑林是给甘肃人民树碑立传。”一位不知名的市民曾给碑林留言:“谁说甘肃愚贫穷,请君放眼看碑林。”这一切生动地说明,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我们的老百姓真正读懂了碑林,接受了碑林。

为碑林付出巨大艰辛的流老先生说:“碑林开放以来,已经接待了不少的国内外游人,大家都反映景点不错。”

谈到激昂处,先生说,“兰州碑林以鲜明的地域文化为特色,名曰碑林,实则是甘肃若干历史的显示。我认为,碑林向人们展示的绝不仅仅是书法,那里也不只是参观和学习书法的地方。书法只是大文化的一个侧面,从其中我们可以读到的有文学、书法、历史和文字学,以至更多东西,兰州碑林最为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应该是多民族融合的历史,是众多民族和世界四种古文化在悠长的融合过程中,遗留在甘肃这片土地上的东西。”

东西文化,陇右汇流。这8个大字不正是一代宗师季羡林所说,一代书家朱克敏所写,流萤先生所想要长留在山顶摩崖石刻上方的文字吗?当我们再次说到它时,先生会意地笑了,笑得那么灿烂。

我们似乎穿行在历史的浪花中,我们似乎驰骋于时光的通道中。

8000多年的历史,转瞬间就从身边流过。

每块碑刻,都立着一个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每帧手札,都隐含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光芒四射的古人思想,历来就是东方瑰宝中的明珠。走进兰州碑林,就如同翻开了一部中国文学、书法的发展史,隶规篆章,草矩楷法,同源异流,各领风骚;甘肃历史,本土文化,跃然眼帘。其凭借突出的地域文化特色,尽情展示陇原大地著名的碑刻和历代书法大家的作品。凡咏陇佳品,不论古今,不分出处,一概纳而用之。尤其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展出的精品中,淳化阁帖、秦汉简牍、敦煌写经、怀素自叙帖丙辰本、李白送贺八大诗等已为碑林镇馆之宝,其中不乏有史以来首次面世者。

在这里,我读到最古老的历史诗篇;在这里,我见到了历史生活上的每幅画卷;一会儿,我似乎漫步在古城长安人流如潮的大街上;一会儿,我似乎又看见了远古战场中迷漫的尘雾;一会儿,我似乎又听见了那些为国为民而不顾生命安危激烈争辩的早朝声……哦,碑林,在你面前,我感受到了时光的短暂,我知道了生命的渺小,我明白了生存的可贵。我们也感受到了一位老人的赤子之心!

这就是兰州碑林。

谈到激昂处,先生说:“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爱好者日众,特建中国传世书法展厅与陇右书艺院,供人观赏,以资研习。所有碑刻石料来自陕西富平县凤凰山,刻工来自各方,力求每一通碑诗文好、书法好、石料好、镌刻好。碑林同仁努力将兰州碑林建设为具有历史、艺术、教育、游览休闲价值之文化圣地。”先生介绍说,兰州碑林自建设以来,得到了省市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及热诚关怀……

转瞬间,我不知是走进了碑的森林还是来到了石的宫殿,那一块块灰黑的灵石,那一行行流动的文字,那一件件凝聚着古今仁人志士血汗心声的珠宝,无不印着智慧的花朵,无不闪着劳动的光彩。这无言的石碑,似乎在诉说千古沧桑的巨变,似乎在表达人类思想光芒的伟大。

游人的脚步纷至沓来的往还中至此驻留片刻,立即会心驰神往,置身于深深的文化氛围之中。古语道:“字如其人。”你看那石碑无语,却组成了一幅甘肃悠远历史的长卷,而持如椽巨笔写就这篇兰州碑林大章的人就是流萤老先生。

碑林延续着陇右的文脉,也延续着老人的生命。他建起的兰州碑林为我们生活的都市人文色彩增加了浓重的一笔。

今年6月,由兰州碑林委托《鑫报》独家为新建仿古建筑和999级上山踏步征集名称的活动,得到了广大读者和众多热心市民的支持,他们纷纷来信、来电或通过其他现代通讯方式提出了各自的想法及建议。在重病中卧床的老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不住地喃喃说道:“好,好,好!这就好了!”

11月22日下午,老先生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他操劳了一生的新闻事业。当杨德儒、黄应寿、杨重琦等几位新闻工作者前去看望他时,他显得特别精神,简直是近十几天中最兴奋的状态,对他们说:“干新闻很累,你们要坚持!办报纸,需要和企业界的同志合作……拜托了。”当《神州诗书画报》的杨德儒社长和黄应寿总编辑说道,希望先生病愈后再为该报写一些书法作品时,先生说道:“我扛呗……”他孩子般忘情的谈话中说到了甘肃的经济、定西的洋芋和其他许多事情。

先生的拳拳之情,日月可鉴。那种眼光、那种语气,激起在场的人多少感慨!

在我们惊闻老先生11月23日不幸逝世的噩耗后,《鑫报》编辑部和《神州诗书画报》编辑部同仁们写下挽联

秉烛逐赤光,仕札在河南,遗爱在河北。鹤鸣星空:做人做事做官做文章,忍吟塔影河声,竟成绝唱;

依笔鉴千古,有利于陇右,无愧于平生。鲸吞浩然:立正立史立碑立天下,泪望兰山流韵,真归蓬莱。

(本文执笔《鑫报》社长:杨重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