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语境中寻求理论和学术特色

在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语境中寻求理论和学术特色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表明《甘肃社会科学》创刊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坚持探索在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语境中寻求理论和学术特色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并且是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语境中寻求理论和学术特色_学林华章:《甘肃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纪念文集(1979-2009)

在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语境中寻求理论和学术特色

——写在《甘肃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

王三北

《甘肃社会科学》1979年初创刊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学界与外部同行接触与交流的日益频繁,随着中国改革进程与社会转型过程的深化,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和升级,随着社会科学研究积累弥深的理论资源与现实动力,其稳步发展和提升是有目共睹的。从引文率、《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文摘期刊的转载量、期刊评价指标,尤其是读者对期刊的评价等考量,我觉得《甘肃社会科学》的影响度、知名度和特色度等显性指标和隐性指标均明显上升。这表明《甘肃社会科学》创刊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坚持探索在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语境中寻求理论和学术特色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并且是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所谓在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语境中寻求理论和学术特色,其内涵有二:首先,《甘肃社会科学》的“叙事根基”始终规范在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语境的“场域”之中;其次,在此基础上,将甘肃和西部带进全国甚至是世界学术关注的视野,以此确定自己在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话语体系中自己的话语权,即理论和学术的特色。

一、对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语境的坚守

(一)宗旨明确、导向鲜明

当代的中国社会科学正处于发展建设、创新的阶段,虽然还未形成完整的成熟的学术研究机制体制,正在探索自己的成熟学术研究话语体系,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术质量第一的方针,注重学术理论的原创性和学术前瞻性,注重应用研究,注重学术信息含量办刊宗旨是这一语境要求的底线。一个始终如一的正确的理论和学术方向,这是《甘肃社会科学》的主心骨和灵魂。把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服务这个导向融入期刊的原创性、学术性、学科性、学理性之中,用生动活泼、具有中国特色、读者乐于、易于接受的语言风格来表达。追求学术创新和学术规范,积极探索社科领域的“新成果、新趋势、新方法、新问题”,回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的重大难点热点问题,履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职能是《甘肃社会科学》的责任和担当。

(二)注重元理论研究,彰显学术价值

《甘肃社会科学》是由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类学术期刊,栏目涉及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既有基础理论研究内容,又有应用对策研究内容,各栏目的发展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优势,如哲学、文学、历史学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占有一定优势,目前,文学、社会学、学术访谈、法学等栏目占有一定优势。不管怎么说,期刊在坚守元理论的基础研究价值做得较好,用开阔的学术视野为解决时代问题提供创新性思维。

基础研究是一切学科和理论的根基。历史经验表明,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会引起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甘肃社会科学》从基础研究对推动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坚守社会科学基础研究,30年来,办刊人员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在更多科研课题与职称诉求中,坚持以刚性的期刊容量将基础研究内容和版面最大化,激励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和时代的制高点上思考问题的基础研究,支持认识论的科学研究方式,即使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也优先支持具有一般意义的理论框架、范式和模式类研究。把期刊办成具有一定新思维、新理念的创造者和推动者的交流场,以实现学术的价值和功能。

(三)发挥学术策源地和培育基地的作用

当下,大部分中国学术期刊如火如荼地忙于名刊工程、国内三大或者六大检索系统收录以及其他“核心”、“方阵”之类,以学术名家、名人、政府要员为基本稿源,博导、博士文章为起点,设立身份门槛。这也是颇为社会诟病的做法。其实,从学术刊物的长远发展来看,社会科学学术团队和学术储备人才是学术发展的“软”实力。青年学者、研究生梯队只是一个临时身份,他们是学术职业队伍的后备军和真正源头活水,他们学生特有的活跃思维和主动精神是学术界习以为常的观念、行为所缺失。《甘肃社会科学》高度重视这个群体的可能贡献,用高度社会责任感关注他们对新观念的接受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开设青年论坛专栏为学术资源整合和体制革新提供崭新的人才储备和实验空间,鼓励那些人微言轻的研究者,坚信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充分发挥了学术策源地和培育基地的作用。

二、开创理论和学术特色

(一)将甘肃和西部带进全国甚至是世界学术关注的视野

大多的研究强调西部、西北和甘肃的外部因素对该区域学术勃兴的促进作用,《甘肃社会科学》则侧重对于学术发展内在动力的探讨:学术资源的利用,治学方法的传承,与主流学术的关系等。《甘肃社会科学》推出的“敦煌学研究”、“西路军研究”以及定期或不定期设“西部经济”、“区域文化”、“王符研究”、“丝绸之路”、“汉简研究”等栏目,这些栏目不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而且也具有全国意义甚至世界意义。《甘肃社会科学》将甘肃和西部带进全国甚至是世界学术关注的视野,以此确定自己在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话语体系中自己的话语权,即理论和学术的特色。

西部、西北和甘肃问题,领域宽广,内容繁多。特别是有关西北地区的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宗教、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等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国际意义。如研究西北史地,必然涉及丝绸之路,而丝绸之路的形成,正是古代东西方人民友好往来的见证;政治军事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联系到西北各族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历史。再如西北民族的融合迁徙,宗教的传播,语言文字的递嬗,经济文化的交流等,无不与国际的研究发生关联,产生影响。《甘肃社会科学》把分散于西部、西北和甘肃的各类哲学思想、政治、法律、文化、社会和生态的信息集中起来,加以提炼,以出水平、出品牌、出特色为出发点,通过刊登具有地方特色,又有全国意义的文章带领西部、西北和甘肃西部走进了全国学术视野关注的中心地带,不仅开拓了学术研究的领域和视野,更为新时期国家确定西部开发战略提供了思考原点和决策依据。

(二)区域特色的实证研究

国家的区域发展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指导意义,科学有效的政府行为,可以成为经济启动的催化剂,但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按其自身发展规律运行,需要根据其地理、人文环境而因地制宜地渐进式发展。面对今日复杂多变的世界,西部、西北和甘肃地区的国防战略地位非但没有失去往日的重要性,而且还在与时俱增。因此,慎选适合西部自然环境特点的开发模式和手段,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可谓当务之急。这里地理环境千差万别,民族众多,在这样的空间背景下,如果没有坚实的精深、宽广的实证研究基础,没有多学科协作,没有不同研究手段共同参与合作性的区域实证研究工作,没有定量、定性的区域实证研究积累,就很难找到现实问题解决的途径。《甘肃社会科学》在西部经济、区域文化、敦煌学、边疆史地、少数民族等实证研究领域,尽可能针对具有典型意义、普遍的、带倾向性的问题,把在区情调研中摸到的具体情况上升到全局性、规律性来研究,引导学者养成一种专业自觉:把区域问题同国家全面统筹发展、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重大策略联系在一起的,应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加以衡量和评价,开展深入的田野调查,抓住规律上升到本质来认识。既要搞“点”和“解剖麻雀”,而又不是停留在“举例子”的层面上,使研究的针对性、前瞻性和战略性更强,让研究更具备学术一般的意义。

愿《甘肃社会科学》坚持致力于这种个性化的学术的继续努力,为中国社会科学的积累、学术传统的建构及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王三北,生于1950年,男,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