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控制的特点是

社会控制的特点是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消极控制是指在积极控制失效的情况下,对已经发生的社会越轨行为进行惩罚以维护社会秩序的控制类型。消极的社会控制根据越轨行为的严重程度表现为对犯罪的制裁,对一般违法违纪行为的纠正,对违反道德行为的谴责等。非强制控制,是指运用舆论、风俗、习惯、道德等非强制性手段对社会成员实行控制的控制类型。因为此种控制类型没有制度化和系统化,但却通过社会化过程为社会成员所熟知,因而又被称为非制度化控制。
社会控制的类型_社会学教程新编

一、社会控制的类型

关于社会控制的类型划分,并不存在统一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社会控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这里按照社会控制的方式将其划分为以下类型: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消极控制和积极控制;强制性控制和非强制性控制;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等。

(一)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

外在控制,是指社会依靠社会力量促使社会成员服从社会规范的控制类型。社会规范是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但当它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形式存在时,就有了超越个体的社会整体性和外在性,成为一种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社会形式,人们不仅不可以随心所欲的改变它,相反要受到它的制约,所以,我们把这种由人们外化为社会形式的控制方式反过来对人们的控制,称为外在控制。外在控制是相对内在控制而言的,它具有以下特点:客观性,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是人们内在控制的依据;整体性,相对人们的内化来讲,外在控制方式具有整体性,人们内化的东西是部分;稳定性,风俗、道德、法律等控制形式在何种程度上转化为人的内在控制,并不具有稳定性,但他们作为外在的控制形式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根本的社会变革之前,它们不会根本改变。[3]

内在控制,是指社会成员在内化社会规范的基础上,自觉地用社会规范约束和检点自己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的控制类型,又可以称为自我控制。在社会控制过程中,内在控制很关键,外在控制如果与内在控制相脱离,社会控制将很难实现。内在控制有如下特点:主观性,内在控制作为自我控制,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支配的;取舍性,由于内在控制是由人的主观意志等支配的,因此他对于社会规范的内容存在选择与取舍,即外在的控制因素不一定能够完全转化为内在控制;不稳定性,由于人们对社会规范的内化程度会随着自身利益的区别而变化,从而导致人的内在控制存在不稳定性。[4]

(二)积极控制和消极控制

积极控制是指运用舆论、宣传、教育等措施引导社会成员的价值观,鼓励社会成员按照社会规范的方式行动,以达到预防社会越轨行为产生的控制类型。只有当一种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内心,才能起到行为定向和规范的作用,这也是有效的社会控制体系最重要的控制手段之一。

消极控制是指在积极控制失效的情况下,对已经发生的社会越轨行为进行惩罚以维护社会秩序的控制类型。消极的社会控制根据越轨行为的严重程度表现为对犯罪的制裁,对一般违法违纪行为的纠正,对违反道德行为的谴责等。

(三)强制控制和非强制控制

强制控制,是指运用强制手段如政权、法律、纪律等对社会成员实行控制的控制类型。强制性手段往往作用于那些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它以强制力为后盾,因而又被称为硬控制。

非强制控制,是指运用舆论、风俗、习惯、道德等非强制性手段对社会成员实行控制的控制类型。非强制控制以人们的自觉性为条件,因而又被称为软控制,与强制性控制相比较,它的作用更加广泛。

(四)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

正式控制,是指通过法律、纪律、规章及各种社会制度等形式,明文规定社会成员行为规范的控制类型。因为此种控制类型以组织化、制度化的程序进行,因而又被称为制度化控制。

非正式控制,是指通过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为社会大众普遍接受但没有明文规定的行为规范实现控制的控制类型。因为此种控制类型没有制度化和系统化,但却通过社会化过程为社会成员所熟知,因而又被称为非制度化控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