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增强战备保障是三线建设的根本所在

增强战备保障是三线建设的根本所在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报告建议国家采取切实可行的积极措施,以防备敌人的突然袭击。修改后的“三五”计划强调,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由此可见,备战是三线建设的最直接原因。
增强战备保障是三线建设的根本所在_修史资政育人研究. 2015 年卷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我国国民经济处于极为困难的时期。经过1961~1963年的经济调整以及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到1964年,国民经济状况已明显好转,国家开始着手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按照原来的设想,“三五”计划的奋斗目标是集中力量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这一设想得到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多数领导同志的赞同。按照这个思路,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将会按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路线发展下去。

然而,进入60年代后,中国周边国际环境非常严峻,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军事压力、战争挑衅及侵略威胁,党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和对国际战略格局分析的重大变化,导致国内经济建设重点的转向。首先,在中国的南面,美国在越南的侵略战争严重升级,从出钱出枪出顾问的“特种战争”发展为直接出人的“局部战争”,威胁到中国“南大门”的安全。与此同时,在东南沿海,美国还支持盘踞台湾的国民党反攻大陆。在美国的支持下,国民党向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地5次派出40余股特务登陆从事骚扰活动,先后被歼灭594人。其次,在中国的北面,随着中苏关系的急剧恶化,苏联向临近中国的边境地区派驻的军队由10个师近20万人逐渐增加到54个师近100万人,还把战略导弹直接指向中国。中苏边境紧张对峙,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再次,在中国的西面,中印边界动荡不安。1962年,印度军队悍然由中印边境东段向中国领土发动大规模的入侵,中国军队被迫两次进行自卫反击,将印军击退。其后,虽然由于中国方面主动停火、撤军和交还缴获的武器装备而战争停止,但双方边界的军事对峙局势尚未得到根本缓和,边界挑衅重起的威胁仍然存在。

面对四面受敌的严峻形势,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不能不对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有所准备。而从当时国内战备情况来看,确实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1964年4月,中央军委总参作战部的一份报告指出:(1)工业过于集中。当时我国工业的70%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60%的主要民用机械工业和52%的国防工业,集中在全国14个百万人口以上和25个50万至百万人口的大城市。(2)大城市人口多,防空问题无有效措施。(3)主要铁路枢纽、桥梁和港口码头多在大城市附近,缺乏应付敌人突然袭击的措施。(4)所有水库的紧急泄水能力都很小,一旦遭到破坏,将酿成巨大灾害。报告建议国家采取切实可行的积极措施,以防备敌人的突然袭击。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战备现状,引起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毛泽东在研究了苏联卫国战争的经验后指出,战前斯大林一不准备工事,二不准备敌人进攻,三不搬家,尤其是没有重视乌拉尔以东地区的工业基地的建设,致使在卫国战争初期,惨遭巨大破坏和严重损失。中国应汲取这一深刻教训,建设强大的后方工业基地。

1964年5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下决心搞三线建设;同时提出,各省都要有自己的军事工业。10月,毛泽东在一份批示中明确指出:“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我们不仅要在战略部署、后方设施、作战准备和国防工业建设等方面充分注意这个问题;同时,也要在国民经济建设方面充分注意这个问题。”10月30日,中央工作会议通过并下发了国家计委提出的《1965年计划纲要(草案)》。这个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争取时间,积极建设三线战略后方,防备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提出的三线建设总目标是“要争取多快好省的方法,在纵深地区建立起一个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1965年九十月间,中央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意见重新拟定的“三五”计划。修改后的“三五”计划强调,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这样,“三五”计划就将原来的以吃穿用为中心,改变为以战备为中心,拉开了大规模三线建设的序幕。到1970年“三五”计划完成后,国家相继实行的“四五”“五五”两个五年计划,仍坚持了加强战备的指导思想,使三线建设获得了长期持续的进展,逐步达到了预期目的,从根本上巩固和加强了国防。由此可见,备战是三线建设的最直接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